中国昆虫学的奠基人之一
胡经甫,原名宗权,笔名胡烈。1896年11月21日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籍广东三水县,父母生6子,经甫排行第五,全家生活靠父亲教书收入维持。其父毕业于香港皇仁学院,早年因不满旧式家庭只身外出,先后在厦门、上海等地教英文,曾在梅溪书院任教。胡经甫出生次年,其父40岁就任苏州沧浪亭省立高等学堂英文总教席,举家迁姑苏安居,因而他自幼在苏州长大。15岁前,他受父亲的严教善导,在家学习了四书、五经、诸子文选以及中外史、地和数学,尤其是受到良好的英语训练,以致能顺利地阅读英文《莎氏乐府》、《天方夜谭》和多种文选,并能进行中英文互译,英语会话流畅。15岁那年,他以同等学历考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3年级,同年苏州高等学堂停办,其父退休回上海定居,他单独留在苏州上学。两年后,即1913年,直升东吴大学生物系学习,1917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兼读研究生,1919年毕业,获硕士学位。他在苏州求学期间,半工半读,艰苦奋斗,为了减轻父母负担,还将幼弟带到苏州上学,极力供助幼弟至大学毕业,显示了刻苦勤奋和孝悌的品德。
胡经甫既是孜孜不倦学习的好学生,又是手脑并用,热情参加各种业余活动的活跃青年。当时教会学校盛行童子军训练,1915年夏,学校选派他去上海参加童子军短期训练,回校后连续当了四年的童子军“军长”,在同学中享有威望。他在东吴大学生物系受到全面的专业训练,常野营露宿采集各类生物标本,并专修了动物学、植物学、藻类学、昆虫学、生物技术及拉丁文、德文等课程,均取得优秀成绩。在读研究生期间,曾在东吴大学的学术季刊上发表了数篇论文,硕士论文的题目是《苏州的水蚤》。
胡经甫在完成研究生学习前的青年时代,已经打下了良好的科学文化基础,掌握了可供广学博览的语言工具,更培养了规范、严谨的学风,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不畏艰难的意志。取得硕士学位后,他曾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担任讲师,不久即通过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美国的考试,并于1920年秋东渡太平洋,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以20个月时间修完博士生课程,撰写了当时世界最好水平的襀翅目形态解剖及生活史的研究论文,显示了中国学者的才华,获得博士学位,受到广泛赞誉,并获得自然科学Sigma Xi金钥匙奖。此后,26岁的胡经甫就满怀以科学振兴民族的心愿回国。自1922年9月至1949年6月间,先后历任东南大学农学院、东吴大学生物系和燕京大学生物系教授。20年代和30年代,他曾被选任美国寄生虫学会中国分会会员,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科学会员,中华海产生物学会会员、会长,中国动物学会会员、会长,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等职。他以其卓越的教育和科研成就,成为享誉中外的生物学家和生物学教育家。
胡经甫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1933年9月曾应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昆虫系的邀请,受聘为客座教授前往讲学。1941年再次出国讲学途中,遇珍珠港战事发生而羁留于菲律宾的马尼拉,此时他已45岁,在危难时期又立志学医,就读于菲律宾大学医学院,4年中读完了医学课程。1945年回国后完成了医生的实习期,取得了湘雅医学院的毕业证书。这是他第二次大学毕业。此时年已49岁。由于胡经甫兼具生物学和医学两门学科的坚实基础,因而在任燕京大学生物系教授的同时,还兼任清华、燕京二大学的校医,并先后为东吴、燕京二大学开设的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医学预修系执教,因此有不少名医曾是胡老的门墙桃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胡经甫在北京个人开业行医。1951年后,胡经甫欣然应聘到军事医学科学院任研究员,从事医学昆虫学的研究工作。1954年应中国科学院之聘任中国动物图谱编辑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推选为上海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同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72年2月1日,不幸因心脏病发作而逝世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