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允奎在四川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生产领导工作30余载,受业学生数以千计。他那起居简朴、治学严谨、为政清廉、业绩卓著的崇高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虽肩负四川省农业厅厅长、省农科院院长、四川农学院院长三大重任,依然过着“粗茶淡饭布衣裳”的生活,没有官架子,保持着人民干部的公仆本色。他十分关注对现实生产中的经验教训和传统农业技术的科学总结。在1957—1962年间,曾亲自撰写发表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文章,如《关于小麦、水稻的密植与施肥》、《增加夏熟作物的比重》、《论四川省水稻、小麦、玉米育种的基本目标》、《论四川省粮食作物传统栽培经验对自然条件之适应》等,对克服“大跃进”期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盲目性,调整作物生产结构,端正作物育种方向,正确评价和利用地方品种,合理继承传统农业技术等方面,都起了直接指导作用。作为领导干部,他总是兢兢业业地工作,唯恐有渎职守,尤其在任用干部和延聘教师上,始终坚持德才兼备标准,从不徇私情。一位与他过从甚密,私交很深,从事工作多年的学生,在患病时,他与夫人曾深夜掌灯在田野中为之寻采中草药,但当这位教师要求延聘自己为农艺系专任讲师时,他按该同志的实际业务水平,只同意聘为兼任讲师。1963年,杨允奎被评聘为一级教授后,认为人民给自己的报酬太多了,便坚持将晋升之工资全部作为党费交还给人民。
作为学者和教育家的杨允奎,治学严谨,注重实践,注意提高理论素养,倡导民主学风。在科研工作中,从课题总体设计、田间布置、播种、管理、收获、直至考种,都要事必躬亲。1948年,正直玉米抽穗扬花时节,他患眼疾不能亲自到田间套袋授粉。为了保证做好这项工作,他向两位助手详细交待后,不顾结膜炎的痛苦,撑着阳伞来到田间,看着助手们操作,直到他感到放心为止。他常说:“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一丝不苟,马马虎虎不是科学。”他对技术操作如此严肃认真的态度,至今仍被大家传为美谈。1969年夏季,他已届67岁高龄,为尽快解决雅安山区玉米生产良种化问题,还亲赴宝兴县高山区现场考察。该县领导考虑到他年事已高,提出希望他不要去,保证向他详细汇报。可是,他不顾天雨路滑,仍然坚持前往考察。
他刻苦读书,不断提高理论素养。为了追踪科技发展的前沿和生长点,总是千方百计挤时间自学。直到60年代中期,他仍坚持每日凌晨5—7时阅读有关科技文献。他经常对初学者说:“读书贵在精而不在多,食而不化者是得不到科学营养的。”他要求读重要经典著作,系统掌握其内容,深刻理解其精髓,然后再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他反对一览而过的读书方法,并风趣地说:“我的治学方法,就是一个‘笨’字。”实际上,这里面包涵着循序渐进、刻苦钻研、独立思考、实践检验等层次的学习劳动在内,正是他治学经验的总结。
他提倡民主学风,反对学术上的门户之见。他是一位令人敬畏的严师,但在进行学术讨论时,却是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忘年益友。他撰写的论文总要请一些青年教师提意见。有一位刚毕业的年轻助教,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杨允奎提出的研究方案有个环节不太符合实际,于是向他提出修改原方案的建议,他听后不仅欣然同意,并鼓励那位助教说:“你做得对,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就是要不唯上、不唯书,要面对实际,善于独立思考。”这是多么严谨的科学态度啊!
良师远去,风范犹存。杨允奎从一个爱国主义者转变成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始终不渝地忠于人民事业,忠于社会主义。他那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