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音乐学院教授郎毓秀先生去世上了天堂纪念网安家
“举杯高歌救国军,洒热血抗敌人,不怕敌人炮火凶狠,看我们血肉筑长城!救国军!救国军……”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发动震惊世界的“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一首名为《杯酒高歌》的爱国歌曲,在抗战大后方,及至东南亚凡有热心抗日的爱国侨胞之处,被激昂传唱,激发和振奋了全民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操,影响极大。
75年之后,2012年7月7日凌晨1点21分,《杯酒高歌》的主唱者,中国音乐界泰斗,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四川音乐学院教授郎毓秀先生,心脏停止跳动,逝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享年94岁。
素心如简谁比她淡定?
后事一切从简骨灰撒入大海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凌晨的成都电闪雷鸣,下了入夏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我外婆平静地离开了我们。感谢大家的关心和对她的怀念及哀悼。谢谢!”昨天凌晨,郎毓秀的外孙将“阿婆”去世的消息发到微博上,并遵照郎毓秀“不铺张不浪费,不影响不惊扰他人,一切从简”的遗愿,不举行悼念活动,并花圈奠仪挽辞。“我们会把阿婆的骨灰带回上海,撒入大海。”
外孙女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甚至连姓名都不愿告知,只说希望老人能安静离开。
胃部不适入院亲人陪伴离世
华西都市报记者从其亲人处了解到,郎毓秀有9个孩子,5男4女。3个在国外,2个在外地,身边有4个。小孙女今年26岁也学美声,刚从国外留学回来,入四川音乐学院任教。对继承老人衣钵,家人都表示甚为欣慰。“逢年过节,阿婆会安排一家人出节目,办家庭晚会。老人家会准备奖品,布料、文具等。”郎毓秀的外孙说,“阿婆很乐观,小孩一样。上网、看韩剧、喜欢拼图,已经拼好上千幅了。”今年5月,郎毓秀因胃部不适入院,但老人乐观开朗,直至昨日凌晨在众多亲人的陪伴下安然离世。
大音希声谁比她有名?
出身名门世家藏身蓉城小屋
【回忆】郎毓秀出身名门。祖父曾在曾国藩幕下任文书,是一个京剧票友,曾与名角吕月樵同台演出;父亲郎静山是中国最早的摄影家之一,世界闻名。1924年郎毓秀6岁时,就迷上了西洋音乐,那是父亲郎静山用手摇留声机播放出来的。12岁选修钢琴,16岁进入上海国立专科学校(即今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苏石林等教授主修声乐。17岁时,郎毓秀已在学长贺绿汀创作的四重唱《湖堤春晓》中担任女高音。她唱的《杯酒高歌》激昂高亢,在抗战大后方几乎人人会唱,影响极大。
【目击】昨天下午4时,记者来到郎毓秀的住地——四川音乐学院竹园6单元2—4号。三角钢琴上略微凌乱的家人照片,被各种素雅的鲜花包围着。遵照郎毓秀生前遗愿,家属善意地关上了大门,希望不再多打扰。“房子不到100平米,家里也十分简朴。很难想象是国际声乐大师的家。”一位邻居告诉记者,因脚的原因,郎毓秀很少出门,为人十分低调。
87岁仍学电脑一月前还教课
【回忆】郎毓秀87岁的时候,曾因高血压引发脑溢血,随后中风导致右侧肢体偏瘫,从沙发上走向钢琴还需要拄着手杖……耄耋之年的她,不顾眼花体弱学会使用电脑。四川音乐学院“竹园”里,总会听到郎毓秀家传出的如潺潺流水般的琴声与歌声。
【耳闻】“郎老师住院前一个多月前,都还在家里给学生上课,还有外国人。”范师傅在川音竹园当了五六年门卫,他印象中的郎毓秀,总是精神抖擞,面带笑容。“尽管每次出来都会坐着轮椅,但郎老师还是不忘给我们打招呼,简单地说上两句。”范师傅告诉记者,自己养的小狗“雪雪”和院里的其他小动物,都很得郎毓秀的喜欢。“有时候雪雪会主动跑上二楼,用脚敲郎老师家的门。郎老师就马上喊保姆开门,然后自己给它们喂吃的之类。”
与丈夫一同抗日曾劝张大千回国
【回忆】“七七事变”之后上海音专停课时,她与同学一起主动到医院去为伤兵换绷带、洗脸、做护理。而也正是在反对日本侵略的共同行动中,她与萧济增进了解,结为夫妻。
【自白】郎毓秀06年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1956年我随中国艺术代表团出国访问欧洲,在巴黎的时候听说张大千也在。领导知道我和张大千认识,让我去劝张大千回国。那时,张大千告诉我一些父亲的事,如第二次婚变,还有与前妻在院子里砌一堵墙毗邻而居……”
身边人说谁比她受尊敬?
【回忆】毓成芳质放华光,秀水明山玉振扬。花绽满园桃李艳,腔圆字正绕高梁……94岁高龄还在辅导研究生的老人,如今已是满园桃李红遍天下。
【旁白】“老师入院前1个月还在指导我的毕业作品。”今年4月才完成研究生毕业音乐会的王欣敏,是郎毓秀去世前带完的最后一名研究生,算是老人的“关门弟子”。王欣敏从2008年开始,几乎每周都要到郎毓秀家接受教学指导,几乎没有中断过。“论文、毕业音乐会,老师坐着轮椅全程督导。”
不管是彩排还是最后的正式演出,郎毓秀都会比她早到现场,“一场音乐会有12首歌,中、英、法、德、意五种语言演唱。只有老师能听出我哪一个词没唱准。”王欣敏说,老人教学严谨,但特有的名媛气质,使得教学风格非常的温和。“从来不会生气,不会批评学生,不懂的就一直讲到学生懂为止。”
从上海名媛到成都外婆
2006年7月4日上午,暑热却已难当。拐进四川音乐学院竹园,郎先生早在客厅里等我们了。这间客厅朝北,只开着风扇也格外凉爽。靠窗摆着一架三角钢琴。如同一个书生最常呆的地方是书桌旁,显然钢琴侧是郎先生最常呆的地方。郎先生坦言,自己当年是个幸运儿,16岁时在上海国立音专,学长贺绿汀因为喜欢她的声音,请她在《湖堤春晓》中担任女高音;《渔光曲》的作者任光那时正在百代公司担任经理,听到《湖堤春晓》,就立刻找她父亲代她签约;戏曲大师梅兰芳指导过她唱京剧、昆曲;冼星海送给她许多外国歌谱,并力主其赴比利时留学;1945年,她在成都开音乐会,张大千一个人买了350张票……
这一切,和郎毓秀的父亲郎静山的悉心教养分不开。郎静山是中国摄影界的先驱。1926年发起成立了“上海·中华摄影学社”。郎毓秀回忆,父亲生性幽默,特别随和,从不挑食。他的口头禅是“四条腿的不吃,两条腿的不吃,太硬的石头不吃,太软的棉花不吃”。女儿郎毓秀给他倒便盆,他清早便高兴地说:“呀,教授给我倒便盆!”,像个小孩子。
“说说您的孩子吧!您的9个孩子都从事艺术吗?”“呵呵,我9个孩子只有4个接受过音乐训练。我不强迫他们,全看他们的兴趣,那4个学过音乐的孩子都是自发的。”
若不是听到郎毓秀先生的谈吐,若不是看到那么多关于她的文字,若不是亲身领略她如幽谷黄鹂般金色的歌喉,你一定会觉得眼前这位老太太慈祥得如同一位典型的成都外婆——是的,在成都人心目中,外婆是最可亲最无私的女性,亲切到称呼时必定省去“外”字,而直接称呼“婆”。
秀色
“四大名旦”都曾留洋
我国京剧界有“四大名旦”,歌坛也曾有四大女高音歌唱家,她们是黄友葵、喻宜萱、周小燕、郎毓秀。
黄友葵教授(1908—1990)湖南湘潭县人,1908年4月3日生。从小学会了月琴、扬琴和笛子,上小学时开始学习钢琴。1930年到1933年在美国学习声乐并获得奖学金。她的音色优美柔和,被当时声乐界誉为“中国第一女高音”。著名歌唱家张权、魏启贤、臧玉琰等人都是她的学生。
喻宜萱教授(1909—2008)江西萍乡人,1909年9月6日生。祖父喻兆藩是前清翰林,父亲喻相平是清朝末届举人。1929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声乐,1935年去美国主修音乐及教育方面的研究生课程,曾在美举行几十次独唱音乐会。她属于意大利学派,声音圆润宏亮,演唱热情奔放。从事声乐教学近50年,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培养了文征平、吴雁泽、李双江等大批声乐人才。
周小燕教授(1917—)湖北武昌人,1917年生于上海。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兼声乐系主任。她从小酷爱音乐,少年时即显出歌唱才华。曾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后去法国学习声乐,较熟练地掌握了法、英、意、德等多种语言的歌唱,被誉为“中国之莺”。为国家培养了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的张建一、高曼华、刘捷等许多卓越人才。
郎毓秀教授(1918—2012)1918年生于上海。早期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先后留学于比利时、美国。30年代初期,她16岁时即在上海公开演唱和灌制唱片,40年代,经常在国内各地举行独唱音乐会。多年来,她不但着力于研究花腔女高音的演唱和教学,并且不断坚持舞台演出的实践活动。
秀迹
雪泥鸿爪也夺目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唱到老!”郎先生除歌唱外,在翻译、育人等方面成就卓著。“泥上偶然留指爪”处处夺目。
字迹——撰写与翻译了《卡鲁索的发声方法——嗓音的科学培育》、《伊丽莎白·舒曼的教学》、《西洋艺术歌曲二十首》、《歌唱学习手册》、《美声学派的原理和实践》等。
行迹——1987年冬和1988年9月,郎毓秀两次应邀去美国纽约担任罗莎·庞赛尔国际声乐比赛评委,显示了中国人在国际声坛的地位。
印迹——郎毓秀在学生心里也留下了不少深深的印迹。“关门弟子”王欣敏几乎每周都要到郎毓秀家接受教学指导,几乎没有中断过。“论文、毕业音乐会,老师坐着轮椅全程督导。”不管是彩排还是最后的正式演出,郎毓秀都会比她早到现场。
声迹——代表曲目有:《天伦》、《乡愁》、《早行乐》、《满园春色》、《飘零的落花》,《杯酒高歌》、《鸾凤和鸣》、《大军进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蝴蝶夫人》、《小夜曲》,《蝶恋花》、《月佬佬》、《太阳之光》、《雪花》。
微念
他们都逝于94岁
@花照碧海:天意?听说陈强、张瑞芳都是1918年生,郎毓秀也是1918年11月4日出生于上海……郭淑珍教授曾回忆说,她小时候听郎毓秀教授演唱《天伦之歌》,从此爱上歌唱艺术。那就是一粒音乐的种子……
@杨咸亨:女高音四大名旦:如今在世的就只有还在继续教学事业的周先生了!一定要多保重啊!
@德琴措:我们的郎先生走了,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第一任系主任,我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教育家,郎毓秀先生去世了。我要回去看看她老人家。
@SUNJIAN0724:郎毓秀与冼星海。从法国归来的冼星海当年听郎的唱歌后十分赞赏,送她许多外国歌谱,并对郎静山说:“令嫒很有音乐天赋,应该尽快送她出国深造,将来必成大器。”
@马革顺:惊悉郎毓秀先生仙逝,写几则往事纪念她。1945年8月里,郎毓秀要在乐山开音乐会,邀我为她伴奏。可是乐山当地只有一架断了弦的钢琴,郎很发愁。我就先去乐山修琴,将汽车轮胎中的钢丝抽出来作琴弦……从乐山回成都,9月里郎毓秀又开了3场独唱音乐会,也是我弹伴奏……当时有一位名叫杨纪的大公报记者连续听了3场郎毓秀的音乐会,十分欣赏。事后他写了一首五言律诗送给郎毓秀,把郎所演唱的十七首曲目依次嵌在诗中。2001年我赴廊坊领受“金钟奖”欣遇郎毓秀,说起当年合作开音乐会,记忆犹新!
@作曲家陈钢:问朗毓秀教授致敬致哀!很多年前我去四川音乐学院讲学时还见到了她。她告诉我,她还留着一张“布谷”的唱片。那是父亲陈歌辛在“春之消息”组曲中所写的第一首歌,一首由朗毓秀独唱与录制唱片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