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舟光辉的一生
王维舟,四川宣汉人,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时期,他组织建立了川东游击军,后任红三十三军军长,率领全军将士浴血奋战,史名功丰。在抗日、解放战争中,曾任八路军旅长、政委、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西北军区副司令员等各种重要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西南局常委,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监委常委等职。是中共第七届候补委员、八届中央委员,全国人大一、二、三届常委。1943年毛泽东亲笔书赠王维舟“中心耿耿,为党为国”。“文革”期间被“四人邦”迫害,不幸于1970年含忿逝世,享年83岁。
辛亥浪潮 王维舟
1911年,宣、达光复后,王维舟响应
1914年4月,王维舟到成都警备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任绥定的警备司令兼任达县警备队长。1915年12月,袁世凯恢复帝制,他怒火满腔,当即邀集达县国民党进步人士陈荫槐、洪秀笙、尹守白等商议,组织护国讨袁军,亲任纵队司令。首先推翻了拥袁的达县知事黄某,接着率部攻取营山等地。1917年秋,孙中山“护法”运动兴起,王维舟所部改称“靖国军”与北洋军吴光新部展开了激战,连克四川开江、云阳、奉节、巫山及湖北秭归、巴东、利川、始建等县。1921年10月他赴莫斯科,参加了十月革命胜利4周年庆祝大会,见到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聆听了列宁的教导。
川东风云 1923年春,王维舟回到家乡创办新群女子高小校,后又接任宏文小学校长,同时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革命活动,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干部。
1927年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后,王维舟回到川东,遵照”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组织万源李家俊、达县唐伯壮、宣汉雷玉书等分别发动群众,建立川东游击军。1929年4月,王维舟从开江向李家俊运去一批枪弹,派雷玉书、唐伯壮等数十名青年干部,在万源同李家俊领导了固军坝起义,向军阀刘存厚打响了第一枪。随即,革命的暴风骤雨迅速遍及万源、宣汉、城口三县。军阀刘存厚调集优势兵力进行围剿。9月,王维舟同志派冉南轩、孙安荣策动刘存厚驻宣汉七里峡的一个连起义投奔游击军参加战斗。游击军先后战斗年余,粉碎了敌人多次围剿,但终因敌众我寡,于1930年遭到了失败。
1931年5月,王维舟参加了中共四川省委在成都召开的会议。省委决定重组川东游击军,由王维舟任川东军委书记兼总指挥。会后,王维舟返回川东,在宣汉芭蕉场召开了紧急会议,传达了省委指示,总结两次起义失败的教训,确定了对敌斗争的策略和方针。从此川东游击军又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将分布在粱山、虎城一带的游击队员编为一支队;开江的游击队员编为二支队;宣汉、达县的游击队员编为三支队。王维舟兼第三支队长,在政治上发展统一战线,争取团结中间势力,孤立打击顽固派;在军事上停止盲目暴动,极力避免阵地战,开展游击战争,运用灵活的战术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
1933年夏,为策应红军南下,王维舟又一次整编和扩大游击军达2000余人。并派蒋琼林前往红四方面军与其取得联系。10月,在宣(汉)达(县)战役中,川东游击军配合红军前后夹击刘存厚,使其溃不成军。在宣汉南坝场一战,歼敌8团之众,游击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两军共将敌追至开江永兴、宝塔坝,开县之高桥关,使游击根据地迅速成为红色苏区。
红军名将 1933年11月,在宣汉县城西门外操场召开数万人参加的祝捷大会,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宣布,川东游击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王维舟任军长,中共粱达中心县委书记杨克明任政委。不久,四川军阀刘湘策动大小军阀向苏区发起六路围攻。王维舟奉命在宣汉东部担任从芭蕉乡至樊哙店长达100余公里的阻击任务及在西部配合红九军、三十军担任50余公里的防务。在王维舟指挥下,多次打退敌人进攻,巩固了防御阵地。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懋功会师,中央决定一、四方面军分左、右两路共同北上。但张国焘却另立中央大搞分裂,硬拖部队南下,经过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艰苦斗争,直到1936年冬,才到达陕北。王维舟由刘伯承陪同,会见了毛泽东并向他报告了张国焘反对党中央北上方针,挑拨一、四方面军的团结以及歧视迫害红三十三军等罪行。随即王维舟被调任中央军委委员兼四局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西南局常委、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监委常委等职。是中共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八届中央委员,全国人大一、二、三届常委。943年毛泽东就亲笔书赠王维舟“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王维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卓越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几十年来,出生入死,百折不挠,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可是在十年内乱的文革期间,竟遭到林彪、“四人帮”的诬蔑和遍害。不幸于1970年1月10曰含恨逝世。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