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云珠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559
本馆由[ 逝者安息]创建于2009年12月22日

薄命红颜---上官云珠

发布时间:2010-11-23 23:27:33      发布人: 逝者安息
她出生的时候,中国电影还在蹒跚学步,那时的老上海作为中国早期电影的摇篮,竟还没有诞生一部有女人参演的电影。然而时隔二十年,当她婀娜娉婷地走在上海街头的时候,中国电影却已经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而她则见证了这场空前绝后的繁荣。不知道她的横空出世是不是她前世的造化,让她在一个将电影明星视为风尘女子的年代,却能作为一个优秀的电影演员赢得那么多人的热爱——抑或是她今生的不幸,使她最终因为那昔日的光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何氏照相馆中的风景


  1937年的冬天,一个年仅17岁的女子跟着与她结婚刚刚一年的丈夫,带着他们出生不久的儿子和她的家人,以难民的身份来到了上海。他们一大家子紧紧凑成的一团,在庞杂的人群中形成了一个时隐时现的小集体,每个人都小心谨慎地保持着跟身旁家人的紧密关系,以防被强大的人流吞没。在当时,像他们这样一大家子从上海周边逃往上海的难民还有成千上万,使他们趋之若鹜的原因极为简单,刚刚爆发的“八•一三”事变。他们害怕战火的危及,因此一窝蜂似地投奔来了上海。 


  他们坚信,在上海可以过上好的生活,并不图什么大富大贵,但求能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找到一隅的安稳。那时的上海还没有迎来它的“黄金年代”,也就是说还没有开始它的“孤岛”繁荣,但即便如此,它仍旧毫无疑问地成为当时全中国最安逸奢华的所在。


  女子和她的家人搬进了蒲石路的一间小阁楼,把这里作为他们来到上海后的第一个家。面对眼前的简陋粗糙,她很满足的,毕竟她只是个来自江阴的乡下姑娘,能在大上海有个安身之所,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于是,她开始兴高采烈地收拾起她的新家来,仿佛期望着可以在这里住一辈子似的。


  然而她并不知道,她一生之中还会搬很多次家,蒲石路的这间阁楼是其中最最简陋的一处,她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住进一幢连水龙头上都有烤瓷的别墅里,她更不会知道自己还将从一幢简易楼的四层阳台上跳下去。


  当她收拾好房间、丈夫出去找工作、孩子酣然入梦之后,她才想起好好看看这座城市。但是,从蒲石路的那间岌岌可危的阁楼望出去,目光所及之处,尽是跟她所住的陋室差不多的阁楼和亭子间,它们密密麻麻、鳞次栉比,恍如置身于牢笼之中。她只有将头高高抬起,仰到四十五度角的位置时,才能见到一小片相对开阔疏朗些的天空,隐隐约约地还可以听到那来自繁华大道上的遥远的鼎沸人声。


  丈夫曾是个小学教员。当时她还是个小姑娘,是他的学生。后来,她能够继续成为一名学生,也是因为丈夫的资助。这个地主家的大公子,确实是个善良的人。当他还是十几岁的少年时,就经常抱着她出去玩儿,给她买家里很少买给她的糖果和小玩艺儿。后来,她长大了,出落成了一个秀丽的少女,于是两人彼此心中流淌的那胜似兄妹的浓浓情意和着江南水乡的柔软,缓缓融到了一起,他们结婚了。


  如若不是战火,他们也许会在江阴老家柔软一辈子,养大他们的儿子,一代又一代。然而,像很多被卷进历史的故事一样,他们的故事也被历史中的战火改变了,带着故事中颠沛流离的主人公的惶惶神色,他们来到了上海。


  走在人头涌动,车水马龙的上海街头,她的感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个世界欲望的下水道抑或人性的大染缸把一批又一批初来乍到的朴实的外乡人改变得面目全非,变得很适宜在这里居住。改变是必然的,可是她,这个纯朴善良还带着些“蓬勃朝气”的乡下姑娘,会在这里被变成什么样子呢?


  丈夫最终找到了一个教员的工作,薪水并不高,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衣食起居。她为了减轻丈夫的负担,为了让生活过得宽裕些,也像几乎所有的上海女人一样,不得不出门找事做。在上海,找个工作并非易事。一个既没有一技之长,又没有亲戚朋友的老实的外乡人,在上海除去当乞丐外,大概就只剩下死路一条。但是,如若那是一个女人,一个年轻的漂亮女人,是不那么容易被饿死的。她很快找到了工作——似乎很轻易地——她当起了照相馆的接待员。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