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箫曲罢彩霞动 红树花迎晓露开
叶恭绰组织书画界活动最早可以上溯到1923年。当年,他应孙中山之邀,到广州任财政部长时参加蜜蜂画社。1931年,叶恭绰在蜜蜂画社的基础上,成立了闻名遐迩的“中国画会”。当时全国各地的画家纷纷加入,该会实际上成为一个全国性的中国画团体。
叶恭绰与张大千、吴湖帆、黄宾虹关系密切,常有唱和往来。虽然作为政治家,他自视绘画、书法为余事,但是抗战时避居香港期间,仍能以卖字为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全国政协常委的叶恭绰力主成立中国画院,并被任命为北京中国画院首任院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此时的叶恭绰甚至可以称为专职书画家了。
叶恭绰绘画善竹、石、梅、兰、松,最爱画竹。书法擅长正、行、草书,取法赵子昂、褚遂良及魏碑之长,自辟蹊径。启功赞其“天骨开张,盈寸之字,有寻丈之势”。
同为政治家,人们很容易将他的字与郭沫若甚至毛泽东相比。毛泽东写字如做诗,常有神来之笔、惊人之举、汪洋之势;郭沫若的字豪放、畅达,有一种规矩中的破格和冲动;而叶恭绰的字,虽然奇正相生,自成锋棱,但总体来说,更多的是书卷气。
叶恭绰存世作品较多,民国时期其作品就参与市场的运作,销路不错。上世纪90年代国内艺术品拍卖兴起后,叶的书画作品偶尔也在拍卖场上露面,由于作品少,不能形成固定价格。1993年,上海朵云轩推出了叶氏《行书四屏》作品,结果以1.32万元成交;同年,香港永成推出了叶氏一幅《竹》作品,被拍至0.66万港元。以后,叶的作品很难在拍卖场上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