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恭绰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528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22日

满腹经纶的近现代大“杂家”

发布时间:2010-09-16 08:13:26      发布人: 天堂天使
  

他是政治家,曾任职清政府铁道督办,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后,被委任为广东革命政府的财政部长和建设部长,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和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他是教育家,筹建并任交通大学校长;他是书画家,发起创办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中国画院院长;他是收藏家,创建上海博物馆;他是学问家,编著《全清词钞》,著《遐庵汇稿》、《历代藏经考略》等,饶宗颐称他有“大学问”,他就是叶恭绰。

叶恭绰这个名字,如今知道的人不多。提起这个名字的人,多是些书画家和收藏家,因为叶恭绰的书画在目前的书画市场上价格不菲。
事实上,叶恭绰对历史的贡献,绝不止于书画。他还是政治家、收藏家、教育家、学问家,他的一生跨越近代、现代和当代,在多个方面都卓有成就。
叶恭绰是广东番禺人,1881生于北京。他7岁能诗文,18岁应童子试,以《铁路赋》获第一名,20岁肄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是前清秀才。31岁时,他就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多次去法国、朝鲜、日本、美国、英国考察并介绍中国文化。
1912年,叶恭绰见到孙中山之后,被孙中山引为“同志”,此后,他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成为孙中山先生建设交通、邮电事业的倚重,先后出任孙中山大本营财政部长、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和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对交通、邮电、金融、教育事业多有贡献。
1941年,61岁的叶恭绰避居香港。面对汉奸的威逼利诱,他宁死不从,以鬻卖字画维持家用。
新中国成立后,叶恭绰深明大义,追求光明,从香港返回内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化馆副馆长、北京中国画院院长等职。1965年,叶恭绰病逝于北京,遵照他的遗愿,其骨灰被运往南京,安葬在他1932年捐建的中山陵“仰止亭”旁。长方形墓碑上,镌刻的铭文是:“仰止亭捐建者叶恭绰先生之墓1881-1968”。叶恭绰以这种方式实现了与孙中山先生生死相伴的愿望。

政治家的叶恭绰(愿随壮士斩蛟蜃  要使天骄识凤麟)

1912 年6 月,已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入京,见到中华全国铁路协会副会长的叶恭绰。这是不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不得而知。但此次见面,孙中山先生非常高兴,称“吾之北也,喜得一新同志焉”,而叶恭绰也自此追随中山先生革命。
1913 年,叶恭绰赴上海与孙中山先生商议筹办铁路总公司事,为发展文化教育,提请“减轻文教用品的铁路运费,成立统一铁路会计委员会,力主铁路收益用于交通,不让流入军费、政费”。同年9 月,叶恭绰代理交通部部务,11 月开办铁路巡警训练所。
1914 年叶恭绰实施京汉、京奉、京张、津沪、沪宁五路联运,创设交通博物馆、铁路材料陈列所,6 月任交通部次长兼邮政总局局长,创邮政储金规制,8 月再兼国内公债局董事。1920 年8 月,叶恭绰重任交通部总长。1922年,应孙中山之邀,叶恭绰从北京去广州,担任交通部长,1924 年,他又出任段祺瑞临时政府交通总长兼交通部军事委员会会长、全国铁路协会会长等要职。叶公绰的政绩从1921年10月10日国民政府发行“纪念中华邮政开办廿五周年”纪念邮票可见一斑:一套4枚邮票,票上所印三个头像中就有叶恭绰。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叶恭绰以挽联表达自己的心情:人道先生未死;我惟知己难忘。1930年,叶恭绰捐出5000元在中山陵园内建造“仰止亭”。在中山陵的所有纪念建筑中,“仰止亭”是唯一一座由个人捐建的纪念建筑。1931年底,叶恭绰出任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时仅月馀即离任去职,定居上海,专心致力于文化活动。
1941年,时年61岁的叶恭绰避难香港,同年12月8日,日本对美宣战,攻占香港。叶恭绰首当其冲被列在敌人的黑名单上。为逃脱魔掌,叶恭绰购买了到重庆的飞机票。不料,临上飞机时,他的座位却被某党政要员强行霸占,叶恭绰自此也受到特务的严密监视。汉奸政权想利用叶恭绰的名望,开出的头衔一个比一个大,只要表示亲日,他就可以得到高官厚禄。但叶恭绰宁死不从。第二年10月,他在友人的帮助下逃离香港,移居上海。这时南京汪精卫汉奸政府又派人来找他,请他出山为汪伪政权效力,他仍是置之不理。叶恭绰自题竹松条幅云:“不随高柳弄柔条,却伴霜松作后雕”。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台湾省被日本占领50年后归还中国,叶恭绰欣然命笔,以诗致庆:“喜从海外赴炎洲,百战功勋海底收。施郑朱蓝都莫问,且教呼酒酬唐刘。”
新中国成立后,叶恭绰深明大义,从香港返回大陆,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北京中国画院院长等职,为新中国的书画、文物保护、宗教、文字改革等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教育家叶恭绰(黄龙景星大光照国  甘露醴泉膏泽应时 )

1920 年8 月,重任交通部总长的叶恭绰,大力引进西方科技,发展铁路、无线电事业,而科技的应用,培养人才又是当务之急。正是这一契机,让叶恭绰与教育结缘,并让他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先行者。
在任职期间,叶恭绰组织修建铁路、建立无线电台和无线电收讯处的同时,大力创办铁路职工学校,设交通行政讲习所,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交通铁路专才。他还让国立图书馆影刊《四库全书》及公私藏书,亲自兼任京师大学校国学研究馆馆长。如今我们常用的广播一词,就是叶恭绰根据英文 broadcasting 首译的。
创办交通大学并自任校长,是叶恭绰在教育上的重要一笔。1920年12月12日,叶恭绰以“交通要政,亟需专才”为由,拟订统一教育办法,将交通部所属之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改组为交通大学。
叶恭绰在交通大学开学典礼中说:“ 我国积习以衡文为进取之阶,于是百艺均废惟儒术仅存”,“不能辨科名学术为两事”,“是故求学术造诣之深,必先以学术为独立之事,不受外界之利诱”。他明确提出学习他国的先进技术,“彼之秘密我得窥见,彼之失败我未身尝,倘以最新最后之方法猛晋追求,未必无同趋一轨之日”。有研究者指出,交通大学发展成为我国近现代重要学府之一,叶恭绰应居首功;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必谈叶恭绰。
如今,沿用交通大学校名并同属交大大家庭的共有5所学校: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和台湾交大。1991年4月,西安交大95周年校庆前夕,学校东花园里竖立了老校长叶恭绰的塑像,2000年,该校普通邮资明信片“百年树人——西安交大千禧奉献”发行,其中之一就有叶恭绰老校长的塑像。而在北京交通大学,该校校训“知行”,就体现着叶恭绰所倡导的“知行统一”、“学理、应用并行注重”的办学理念。
  
收藏家叶恭绰(钞来秘册珊瑚纲  细校真灵位业图)

提起文物毛公鼎,不能不说叶恭绰。
毛公鼎是1850年在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晚期的一件重器,是迄今为止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字数最多的稀世珍品。1910年该鼎落入直隶总督端方之手,他死后,他儿子的小妾将毛公鼎押于北平大陆银行无力赎出。为不使国宝外流,叶恭绰筹资购得毛公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叶恭绰拒受伪职,只身避乱香港。叶在上海的一个亲属因财产纠纷,竟把毛公鼎的消息捅给日本人,叶知道后,急令当时在西南联大任教的侄儿叶公超赶回上海,并谆谆嘱托:毛公鼎不得变卖,不得典押,决不能流出国土。毛公鼎终于没被日军掠去,但叶公超却在狱中受刑七次,差点丧命。叶氏两次保护国宝,才使毛公鼎未落入外国人之手。解放前夕毛公鼎由南京博物院收藏,1949年被蒋介石带往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叶恭绰不仅好收藏,而且很仗义。20世纪20年代,年轻的张大千常到上海孟德兰路“诗社”以“打诗谜”的方式聚赌。有一天,他把“传家宝”——王羲之《曹娥碑》带去给众人观赏。不料当晚“入局”后连续“败北”,转瞬间就欠下1000多大洋,无奈,他以《曹娥碑》抵了赌债。但冷静下来后,张大千十分悔恨,从此绝迹赌场。10年后,张大千的母亲病危,询问《曹娥碑》,张大千不知碑帖辗转落于谁手,急成热锅上的蚂蚁。一个偶然机会,张大千得知《曹娥碑》在叶恭绰手上,便提出三种购买方式,料想不到的是,叶恭绰二话不说,原璧返赠。
叶恭绰一生收藏古籍和文物,花了大量财力、精力,承担了巨大风险。无论是晋代王羲之《曹娥碑》、晋代王献之《鸭头丸帖》、明代唐寅《楝亭夜话图》,还是乡镇专志、清人词集、清人传记、名僧翰墨、文物图录,他都一一收藏,仅清人词集就有5000余种,《全清词钞》有3196家。1943年,他一次性将地理类藏书等906种3245册捐赠上海合众图书馆,其它珍藏文物也都通过捐赠或出售,尽归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成都等有关文化机构收藏。 1961年,在他80岁的时候,他将收藏的大量古字画珍本全都无偿捐给国家。
  
书法名家叶恭绰(碧箫曲罢彩霞动  红树花迎晓露开)

叶恭绰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叶衍兰以金石、书、画名世。父亲叶佩含通诗、书、文。叶恭绰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书画,后来卓然成家。
叶恭绰组织书画界活动最早可以上溯到1923年。当年,他应孙中山之邀,到广州任财政部长时参加蜜蜂画社。1931年,叶恭绰在蜜蜂画社的基础上,成立了闻名遐迩的“中国画会”。当时全国各地的画家纷纷加入,该会实际上成为一个全国性的中国画团体。
叶恭绰与张大千、吴湖帆、黄宾虹关系密切,常有唱和往来。虽然作为政治家,他自视绘画、书法为余事,但是抗战时避居香港期间,仍能以卖字为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全国政协常委的叶恭绰力主成立中国画院,并被任命为北京中国画院首任院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此时的叶恭绰甚至可以称为专职书画家了。
叶恭绰绘画善竹、石、梅、兰、松,最爱画竹。书法擅长正、行、草书,取法赵子昂、褚遂良及魏碑之长,自辟蹊径。启功赞其“天骨开张,盈寸之字,有寻丈之势”。
同为政治家,人们很容易将他的字与郭沫若甚至毛泽东相比。毛泽东写字如做诗,常有神来之笔、惊人之举、汪洋之势;郭沫若的字豪放、畅达,有一种规矩中的破格和冲动;而叶恭绰的字,虽然奇正相生,自成锋棱,但总体来说,更多的是书卷气。
叶恭绰存世作品较多,民国时期其作品就参与市场的运作,销路不错。上世纪90年代国内艺术品拍卖兴起后,叶的书画作品偶尔也在拍卖场上露面,由于作品少,不能形成固定价格。1993年,上海朵云轩推出了叶氏《行书四屏》作品,结果以1.32万元成交;同年,香港永成推出了叶氏一幅《竹》作品,被拍至0.66万港元。以后,叶的作品很难在拍卖场上见到。
  
学问家叶恭绰(著书自设严平市  问学曾经杨子居)

政治家的“动”和学问家的“静”是很难统一的,叶恭绰一生编著《遐庵词稿》、《遐庵谈艺录》、《遐庵清秘录》、《清代学者像传》、《清代学者传像续编》、《五代十国文》、《全清词钞》、《广箧中词》等,殊属不易。
1929年,叶恭绰在词学大师朱祖谋的支持下,在上海发起编辑《全清词钞》,几年间,汇集上海的清词集已逾五千种。1931年,朱祖谋谢世,叶恭绰便全主其事。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上海沦陷,叶恭绰避居香港,搜集到的五千种清词集也运到香港,继续选辑。后来成书后达到40卷,收录有清一代词作者3196人,词作8260多首。
“收集的材料在那时可称天下第一”,“仅仅是词人的小传,其史料价值即不可低估。书前所开列的《引用书目》,也为研究清词提供了大量的文献线索。”几十年后,大学问家饶宗颐还这样评价这套书。至于叶恭绰在编书中所做的工作,饶宗颐说,叶恭绰其中所做工作之繁杂难以细说,“他前面都写出来的,起码有20多个人,都是当时有名的词人。清代词人那么多,每个人都有几本词,收集起来谈何容易。”
一套书编十多年,叶恭绰居然能持之以恒,可见叶恭绰对待做学问的态度。就是在1944 年避居香港以出售所藏古物字画维持生活期间,他仍治学不辍,为《婉约词》作集评,刊行《遐庵词甲稿》,转录《全清词钞》,《五代十国文》等。
饶宗颐说,“叶老是一个最早提倡敦煌学的人”,“很有眼光。”《饶宗颐学述》中回忆,叶恭绰迁居香江时,带来的文物典籍仍琳琅满目,藏品中就有不少敦煌卷子,饶宗颐得以饱览藏珍。“我和叶恭绰先生根接近,他极力提倡敦煌研究”,“以后我能够更进一步从事《老子想尔注》的仔细探讨,实导源于此。”
叶恭绰还有一段与毛泽东以书交往的佳话。1953年,叶恭绰将自己编辑出版的《清代学者象传》第二集寄给毛泽东,毛泽东接到赠书立刻回函:“不知尚有第一集否?“《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出版于1928年,已被时间淹没很难找到,叶恭绰于是把自己珍藏的一套送给了毛泽东,并在信中表明了这套书的珍贵,声言不必归还。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住所反复咏读,最后还在书的首页钤盖了自己的藏书印“毛氏藏书”,可见毛泽东该是何等看重叶恭绰所赠之书。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