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桢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13191
本馆由[ xrzzyk ]创建于2010年01月01日

人民的教育家

发布时间:2010-02-26 17:09:28      发布人: xrzzyk
      60年来,谈家桢一直没有离开过教育战线。他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谈家桢培养学生(包括研究生)着重抓住三点,即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他认为只有把基础打好了,在实20世纪50年代的谈家桢(左)践中才能较快地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他反对家长式的教育方法,提倡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死死捆住学生的手脚培养不出有出息的人才。他讲课逻辑性强、重点突出,而且从历史发展观点来阐明生物学理论,来龙去脉交待得清清楚楚。因此,他的讲课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又能启示学生接受前人的经验教训,以便更深入地揭示科学规律。
  谈家桢虚怀若谷,热情鼓励学生要超过自己。他认为,在学术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创造条件让他们超过自己。教师的责任是引路而不是画地为牢,把学生圈死在一个圈子里。教师应该多讲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以启发学生,但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要让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发表不同的意见。他提倡青年人要尊重老师尊重老科学家,但不要盲目崇拜。认为老科学家年纪大了,在学术研究上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有些老科学家曾经站在以往的科学前沿上,但是在当今科学上不一定能站在前沿。他认为,老科学家要给青年人充分的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在学术观点上或思想方法上,有争论有分歧是正常的。他要求学生尊重老师又不迷信教师,更不能在学术上无原则地随声附和。他说,学生超过老师,正是对老师的尊重,因为他们做了老师想做而没有能做的事情,推动了学术的发展。他常对学生讲,今天你们是学生,明天就是教育学生的老师。一个导师如果看不到科学发展的趋势,固执己见,墨守成规,甚至阻碍学生的发展,这是一钟扼杀人才的行为。如果你们培养的学生缺少创新的精神,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学科就停滞不前,社会也就难以发展,这是教育的失败。当他看到自己的学生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他由衷地感到高兴。提到这些学生时他总是骄傲地说:“这些学生确实比我强,这使我感到欣慰。”他深信一代必将胜过一代。
  谈家桢希望我们的教育有一个新的局面。他说,培养人才通过各种渠道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学生光学科学基础知识还不够,还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种科学意识,也是合格公民所需具备的条件之一。近年来,谈家桢大声疾呼“理、工、农、医”结合。他认为农学研究的对象是动植物和微生物,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从其生物学属性来说是高等动物,人与植物、动物都是生物。现代生物学的基础是现代物理学、化学和数学。是以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这些物质的低级运动规律为基础的,当然还有自己特有的规律。因此,从现代生物学的发展而言,缺少物理和化学的知识,不可能得到突破性的发展。这就给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工、农、医结合的综合性教育,不仅适合我国经济调整的需要,也是符合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
  1992年6月,谈家桢一行12人(7位科学家,5位家属)应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的邀请,作为大陆第一批科学家访问台湾。这次访台,谈家桢担负起促进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铺路人的重任。他认为,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海峡两岸的科学家携手合作,将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能更好地发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伟大的贡献。在台湾,他向同行介绍了大陆科学发展的情况,特别是他所从事的生命科学的发展。他带去一份大陆科学家拟定的一项为期20年的长期研究计划。这就是与美国合作研究人体基因,探讨各人种间的差异。大陆科学家很可能拟定其中一段与中国人特殊疾病相关的基因做研究。这项研究将对中国下一代的优生产生极大的影响。他已经考虑到海峡两岸学术界的一起合作投入,共同为占世界1/5的中国人的未来做出贡献。谈家桢不愧为人民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