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028
本馆由[ 孝行天下]创建于2009年12月17日

潘文华-生平传略

发布时间:2010-11-13 11:17:30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潘文华(1886—1950),小名文生,字仲三,绰号潘鹞子。

少年英才

  1886年10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文宫乡农兴村二组(棕树湾)。父名在田,清代秀才,教私塾谋生。生母江氏,生姊妹三人,于1892年病逝。
  遂迁居文宫镇下街,做小生意维持生活。不久父续娶张氏,生弟昌猷、世英。
  后又随父迁高桥镇(文宫镇附近),就读私塾,但泊于生活,不久辍学。
  1896年父死,生活无着。堂叔潘秀峰见其颖悟过人,资助他再上私塾,年余弃学,投拜族兄潘书堂学习武术。不到一年,另学堪舆。
  1900年与二叔潘贵成一道上成都,经父友贾金华介绍到华兴街一家药店当学徒。
  1902年由贾金华担保,离店从戎,在四川新军第三十三混成协(相当于混成旅,驻成都东较场)当随从。两年后升为二等兵。此时,他在各项器械、枪术、剑术、擒拿格斗、上房越脊等方面,都名列全协前茅。能在两丈余高的城墙上跃下,然后徒手攀上,多次反复,面不改色,由此得“潘鹞子”绰号。
  1908年潘文华因器械体操表演出色,四川陆军武备学堂当堂破格委任为牟目队体操助教(牟目,指陆军低级武职),既而以牟目助教资格免试入陆军速成学堂学习。在速成学堂加入反满团体,留名写有“炎黄华胄,岂戴胡儿天子”的《金兰谱序》,险抛头颅。

青年军官

  1909年9月,陆军速成学校第一班毕业,潘文华被任命为排长,随部队进藏,在波密战役中,以“功”升任连长。
  1911年,在西藏江孜率领全连起义,响应辛亥革命。由于英军扶植的藏军不愿起义,与潘率领的义军对敌,义军粮、弹缺乏,孤立无援,潘文华等不得不经印度、缅甸、云南步行返川,在顺庆(南充)李挽澜部下任连长。
  1913年至1916年间,袁世凯梦想称帝,孙中山进行二次革命,在进步党人张澜策动下,潘文华随钟体道师长、李挽澜旅长响应蔡松波号召起义反袁。袁世凯倒台后,潘文华先后升任营长、团长。
  1918年李挽澜在内江阵亡,潘文华代理旅长职,退驻陕南。
  1919年,潘文华进驻通(通江)、南(南江)、巴(巴中)。
  1920年潘文华离通、南、巴,率队退往川东,投刘湘部,时刘湘为四川陆军总司令,潘被任命为师长。
  1923年,潘文华担任第三十三师师长时,奉命举办军官传习所培训干部。
  1926年北伐开始,潘文华任国民革命军二十一军第四师师长,兼重庆市市长。此时,他积极筹办重庆自来水公司和电力公司,修筑公路,美化公园,重庆父老衷心拥护。
  1933年,潘文华任教导师师长,兼任刘湘部预备军总指挥。
  1936年,“西安事变”后,潘文华晋升为刘湘部第二十三军军长。

抗日名将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潘奉命代理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职,出川抗日。在四川各界人士欢送大会上,潘以“胜则生,败则死”为中心的讲话,深受爱国人士欢迎。
  1938年1月19日,刘湘病逝,其军政权交潘文华掌握。这时潘文华与张秀熟、郭秉义有来往,在重庆与南方局的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等多次交往。又通过所部中心秘书、地下党员甘树人与党长期保持联系。
  1938年5月,周恩来在成都长发街和潘会晤后,周恩来派唐舞园到潘文华部队建立统战关系。此时,蒋介石则以拉拢手段对待潘文华。封潘为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司令部设成都,有电台与延安联系,台长金文彬)、川康绥靖副主任、川陕鄂边区绥靖主任(绥靖署设阆中,有电台与延安联系)、兼五十六军军长等职。任命他的儿子潘清洲为巴山警备司令。蒋还扶植潘的弟弟潘昌猷作四川银行董事长。
  1944年底,蒋企图以“通敌”罪,阴谋通过杨森、潘文华除掉刘文辉。潘文华不惜背着沉重的政治包袱,对蒋介石的密令明施暗抗,免却了川康军民可能遭受的一场浩劫。抗日胜利后,遭蒋撤消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川陕鄂边区绥靖主任及其子潘清洲巴山警备司令等职的打击报复,只继任五十六军军长职。其后,另任川黔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驻防黔江。

起义将领

  1946年国共和谈,毛泽东、周恩来到重庆。潘文华见到了毛泽东。蒋介石派特务进行捣乱,潘派人暗中保护毛泽东。其后,潘任西南行政副长官时,潘一直未接受过蒋介石的指挥。这期间与共产党的联系更为密切。西康省电台、阆中电台与延安电台互通情报。
  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以西康省主席的身份起义,潘文华和邓锡侯以西南行政副长官的身份起义。起义后,党中央任命潘文华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常务委员。1950年国家处于困难时期,潘文华向志愿军捐献寒衣款二千万元(当时币值)。

爱乡将军

  潘文华戎马倥偬,却不忘民。热爱家乡,不忘桑梓,值得赞颂。
  1934年,潘文华派周万俊率领部队修筑成都至借田一段公路。
  1937年元月又开工修筑借田至仁寿城的公路,于1939年全线通车,全长99公里,涵洞二百余个,老百姓未摊一分钱,概由潘文华负担。
  1938年仁寿地区大旱,大、小春几乎无收获。潘文华与四川省政府商议,拨给仁寿救灾粮“九二米”十万石,由县长曹葆章散发各乡。有一年仁寿霍乱、天花严重传染,死人甚多。潘文华从他在重庆开办的补益大药房拿出大量的药物进行救济。
  1934年,文宫士绅拟培植壁山庙为校址,兴办小学。一切商妥,唯差小学基金。潘知道后,立即捐洋一千元,于是文巷小学于1935年秋开始招生。学校的仪器、风琴等大量设备全由他捐赠。
  1937年,潘文华出资在文宫场十华里许的潘家谝(马鞍山山脚)、潘家祠(现松林乡黎明村)开办两所潘氏私立小学。不分姓氏的儿童入学一律免费,潘氏子女入学还发给书籍和衣裤等,外姓困难子女入学也有照顾。
  早在1934年,潘文华念及“本场民众,向多守旧,固执异常,民智不开。推原其固,实因教育未能普及,民众读书缺乏培养……感以往之闭塞,谋将来之改进,特捐助私立学校基金洋二千元……”寄文宫团总购谷生息,以备兴办中学。
  1936年,潘文华慨然捐助建校基金洋一万元,购得冯子绥的十五厢熟地及园林计十四亩(现文宫中学校址),修建私立文华中学。学校建成后,又以重庆银行十万元存款折捐作私立文华中学办学基金,报省立案。
  文红中学于1939年秋季正式招生,潘文华亲自赠送匾额一幅,横额是“国家灵魂”,题联语“愿天下同文同轨,教诸生立己立人”。从招生之日起,仁寿县境及邻县市均有青年子弟来此求学。其成绩优异和家庭贫困的学生曾享受学费减免。为了纪念潘文华办学功德,文宫民众在文华中学校门对面修建一亭,亭中石碑大书:“潘公仲三兴学纪念亭”。
  1942年春,文华中学学生因聂生明校长离职,黎怀渭继任文华中学校长,对董事长冯子绥强烈不满而罢课月余。虽经冯子绥及仁寿县长软硬兼施,但无济于事。黎不得已以函告潘文华。潘为此事同其子潘清洲专程回家,在潘公馆亲自主持学生代表座谈会。学生代表人人就坐,潘清洲则侍立潘文华座侧,经半日不曾离去。潘文华态度和蔼,虚心听取学生意见,然后向学生晓以抗日救国大义,并表示适当时候再聘聂生明来此掌校(聂生明果于1945年春第二次掌校文华中学)。学生代表口服心服。回校后,学校正常秩序很快得以恢复。
  潘文华回故里,必来文华中学向师生致意,并设慰劳筵席。
  潘文华还在文宫乡捐资创办私立文华民众教育馆一所。又发给文宫乡农民每户一本《农民识字课本》,促其学习。1935年,潘文华在文宫镇朝阳山观音阁兴办图书馆一所,供中小学生及社会民众阅览。潘文华划数十亩土地作图书馆的固定资金。不仅如此,潘文华还在仁寿县立中学设“文华奖学金”,对学习成绩优异者(前三名)发给奖学金,以资关怀鼓励。潘文华胞弟潘昌猷,也曾赠给文华中学有关书籍和药物,曾于1944年捐赠给仁寿县女子中学图书及劳作器械购置费十万元(法币)。
  潘文华乐善好施。1931年建筑小河桥(现文宫乡长虹村五组),人民为了感激他,于桥头树一石碑,大书“脱舟逊惠”四字(碑石于“文革”初毁掉)。春秋两季青黄不接时,对文宫乡的贫困户施发赈济。对贫困致死者施以棺材。在文宫镇街头为乞丐修建两处乞丐营。故文宫民众在文宫上街进场处,为潘公树立碑曰:“万家生佛”(碑石于“文革”初毁掉)。
  潘文华自幼家贫孤苦,对曾给以同情和支援者表示谢意,不忘酬谢。1922年他返乡拜谒母墓时,拜见小时乳母李婆婆,并以厚礼酬谢。叔父潘贵成被他多次接到重庆休养,待之如父母。对资助他上学的潘秀峰更从重酬报。他对拳术老师潘书堂尤为敬重,只要回家都备礼拜见。对两次保他去工作的贾金华,赠送给几十亩土地让其欢度晚年。

爱民市长

  在重庆市市长任职期间,倡导开办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解决居民照明用水难题,整顿街道,发展工商业,修渝简公路,支持重庆抗日运动。对于其故乡仁寿县,更是不遗余力地资助,曾捐款赈荒;指定自己开办的补益大药房,为仁寿免费提供防疫药品;曾出假条据,抵任务,减轻仁寿应征兵员;曾派一团的兵力,修筑仁寿至藉田乡的公路,长达10余公里;先后捐资11万银元在仁寿文宫乡创办“文华中学”,为家乡培养人才。
  解放后,潘文华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常务委员。 
  潘文华一生爱国爱民,敬老尊贤,宽厚信守,热爱桑梓,重视教育,关怀青少年。至今人们赞颂不已,记忆犹新。惜于1950年11月12日病逝于成都,终年64岁。中央人民政府发来唁电,遗体覆盖国旗,殡葬于成都武侯祠。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为什么我的补习班学校院子里就有一座“潘公仲三之墓”,是座古墓。就在成都体育学院附近。


    写信时间:2012/08/28 16: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