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028
本馆由[ 孝行天下]创建于2009年12月17日

潘文华-重大事件

发布时间:2010-11-13 11:18:41      发布人: 孝行天下

彭县起义

  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在彭县龙兴寺总指挥总联名发出起义通电,宣布脱离国民党政权,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参加彭县起义的川军将领还有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原川军保定系首领之一田颂尧,第95军军长黄隐,川湘鄂边区绥靖副主任陈兰亭以及四川省财政厅长、省银行董事长邓汉祥等。川鄂绥靖公署副主任董宋珩于12月21日率3万人马在金堂、广汉起义。第15兵团司令罗广文于12月24日在彭县通电起义。四川挺进军总司令范绍曾亦于同月在渠县通电起义。成都市长冷寅东亦宣布起义。此外,参与起义的还有陈克非喻孟群刘兆藜诸部。

料理城市

  文人与军人料理城市,优劣历来说不清。这与尺长寸短无关,盖缘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譬如潘文华之于重庆,便有得一说。潘文华当市长非民选,而由当时四川省长刘湘委任,乍看有同窗袍泽内举之嫌,实则他确有才干。
  才干便是拓城。事实上,清末民初时,重庆仍不能算一座严格意义的城市,其主要功能是军事要塞。故建市伊始,全市水陆总面积仅93.5平方公里,人口28万,主城区面积则更小,要拓城,只能冲出通远门。通远门是重庆主城与外界相连的陆上通 道,向西可抵成都,向北可达广安、达县,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还记得,那时站通远门上远眺,累累坟茔逶迤无尽,人称棺山,是数百年来市民祖宗安息的墓地。
  把几十万座坟墓撬走建新城,这事不但市议员通不过,城里老少爷们更是不同意,他们大多海过袍哥,口气很硬:“谁敢动坟, 老子就和他拼命!”行武出身的潘文华端是一条汉子,口气也不软:“不迁?笑话!刺刀侍候!”遂任命旅长郭勋祺出任迁坟局局长。那郭局长一上任,自持快枪在手,放出话来:谁敢阻挡,枪不认人!遂派出迁坟队若干,大刀阔斧,仅一年,就将通远门外坟茔全部弄走,开拓出从七星岗到菜园坝、从上清寺到曾家岩的大片地块,是为重庆新市区。
  迁坟同时,潘文华又修路。按《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款》,1929年的重庆已开埠35年,竟无一条公路,城内仅有三尺余宽供滑竿的步道。潘文华便亲自规划了主城三条公路,以渝中半岛山脊为界,分中区干线、南区干线(沿长江)和北区干线(沿嘉陵江),中区干 线由七星岗经两路口、上清寺到达曾家岩(后来的周恩来公馆),叫中山大道,全长3.5公里,宽20米,底层砌碎石,上层敷三合土,是为重庆第一条等级公 路。
  有了路,潘文华任期9年内,重庆拓城迈开大步,向西冲破浮图关,将一个叫沙坪坝的小镇扩展为文化区;向北延展到江北城,向南扩大到南岸区,一 座有规模的近代城市终于呈现在群山环抱的两江之滨,以至1935年3月12日,蒋介石首飞重庆后,深感这里有大山大水大气候,“可作大后方首选地。”此时 正值华北日军嚣张,《何梅协定》签字前夕,蒋介石自知中日难免一战,重庆成了他心理的最后防线。这在日前公布的蒋介石日记中有清楚记载。

重视教育

  潘文华当了将军之后,热爱家乡,不忘桑梓。1934年,文宫士绅拟培植壁山庙为校址,兴办小学。一切商妥,唯差小学基金。潘文华知道后,立即捐洋一千元,于是文巷小学于1935年秋开始招生。学校的仪器、风琴等大量设备全由他捐赠。
  1937年,潘文华出资在文宫场十华里许的潘家谝(马鞍山山脚)、潘家祠(现松林乡黎明村)开办两所潘氏私立小学。不分姓氏的儿童入学一律免费,潘氏子女入学还发给书籍和衣裤等,外姓困难子女入学也有照顾。
  1936年,潘文华慨然捐助建校基金洋一万元,购得冯子绥的十五厢熟地及园林计十四亩(现文宫中学校址),修建私立文华中学。学校建成后,又以重庆银行十万元存款折捐作私立文华中学办学基金,报省立案。文红中学于1939年秋季正式招生,潘文华亲自赠送匾额一幅,横额是“国家灵魂”,题联语“愿天下同文同轨,教诸生立己立人”。从招生之日起,仁寿县境及邻县市均有青年子弟来此求学。其成绩优异和家庭贫困的学生曾享受学费减免。为了纪念潘文华办学功德,文宫民众在文华中学校门对面修建一亭,亭中石碑大书:“潘公仲三兴学纪念亭”。
  1942年春,文华中学学生因聂生明校长离职,黎怀渭继任文华中学校长,对董事长冯子绥强烈不满而罢课月余。虽经冯子绥及仁寿县长软硬兼施,但无济于事。黎不得已以函告潘文华。潘为此事同其子潘清洲专程回家,在潘公馆亲自主持学生代表座谈会。学生代表人人就坐,潘清洲则侍立潘文华座侧,经半日不曾离去。潘文华态度和蔼,虚心听取学生意见,然后向学生晓以抗日救国大义,并表示适当时候再聘聂生明来此掌校(聂生明果于1945年春第二次掌校文华中学)。学生代表口服心服。回校后,学校正常秩序很快得以恢复。潘文华回故里,必来文华中学向师生致意,并设慰劳筵席。
  潘文华一生爱国爱民,敬老尊贤,宽厚信守,热爱桑梓,重视教育,关怀青少年。至今人们赞颂不已,记忆犹新。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