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兄弟情

时时思念你,我的兄弟--虎哥 第一次认识你,那是偶然;第一次聚会,我匆匆而去。 以后所有的日子里,就充满了你: 一块出游,一块爬山;一块喝酒,一块欢乐。 但突然之间你却离开了我们,没有告别,没有预兆。 在那遥远的地方,祝愿你和往昔一样快乐! 你的离去,让我失去了一个好友,一个兄弟。 多年来再没遇到一个像你那样知心的朋友,我一个人继续流浪在人生旅途。 回忆常常在脑海中---青岛驿站,...

自荐走上教师路 孙起孟30年代从教记

  孙起孟在视察民建会员捐建的大同希望学校   钟情于教育的好园丢孙起孟三十年代从教记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期刊发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名誉主席孙起孟于三十年代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情况的文章,以期对广大教师有一定的启示。编者   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至今依然挚爱着教育工作,挚爱着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职业,他就是曾任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

孙起孟:提出基本政治制度写入宪法

  孙起孟曾经担任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在他77岁至87岁的十年间;如此高龄的孙老仍为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呕心沥血、忘我工作。   孙起孟回忆道:鉴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成为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基本制度,并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民建中央领导层考虑向中共中央建议把上述的基本政治制度载入我国宪法。当时我们对于这项宪法修正案的表述并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孙起孟追忆: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50年的发展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瞬而已。斗转星移,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机关的领导大都先后谢世,而亲历了这一重要历史时段的孙起孟对于50年前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筹备工作,并担任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的孙起孟来说,当然留下了不少难忘的记忆   1954年9月15日,孙起孟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毛泽东同...

孙起孟——钟情于教育的好园丁

  成长得益于恩师   具有悠久历史的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其前身是苏州女子师范学校。1991年4月,孙起孟来新苏师范视察,重新回到了他自己生活征途的第一站,看到这所学校在当年的旧址上已经发生了巨变,感慨系之。他深情地说:你们这所学校是我在三十年代工作、学习过几年的一所学校。在与当时同学共同学习和共同生活中,我获得了对我一生有益的启迪和长进,所以我一直对你们怀着深挚的感情。   孙起孟中学时就读...

为平凡世界死者的祭文

早就想写点什么来平息自己愤激的心情了,今天看了央视《新闻调查》关于煤矿为何事故频发的报道,抑制不住的冲动要向这些为我们的世界带来光明与温暖的平凡的劳动者致以关注和敬意![/FONT] [/FONT] [BR] 对于矿山和矿工最初的印象来自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来自于孙少平所工作的大牙湾煤矿。他们是被遗忘的一群人,各种各样的媒体,电视中,极少出现他们的身影,偶尔有几个镜头也是几张黝黑的面孔,漆黑...

沉痛悼念路遥同志

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同志、因患肝硬化腹水,于1992年11月17日8时20分在西安逝世,享年42岁。 路遥,原名王卫国,陕西清涧人。1949年12月3日出生在清涧县石咀驿乡王家堡村的一个贫穷农民家里。路遥七岁的时候,家里实在没有办法养活他,父亲就把他送给了他伯父。伯父家里也很穷困,费尽力气供他读书。1969年11月,路遥加入中国******。1973年9月,路...

祭文

您好比灿若般星辰,在陕西文坛乃至中国文坛时隐时现。浩浩沙漠铸就了您的崇高品德。沟沟卯卯锻炼了您的刚毅与坚强。十二年的写作生涯,数百字的文学作品,这是何等的壮举啊!这是何等的崇高!真是作品比岁月还多。 命运总是无情的,42年弹指一挥,你就像流星般陨落在了文坛。从此,人们记住了一个名字路遥。 (四)对我的影响 自04年路遥文集接触以来,转眼间已过四个春秋。如今我在文学创作上也有了一丝丝的积淀...

缅怀农民的儿子路遥

――著名作家路遥十五周年祭文 十五年前的 1992年11月17日,我省著名作家路遥在西安因病逝世,年仅42岁。八十年代,路遥就以刻画黄土高坡的陕北人沉重命运的小说《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后者获得茅盾文学奖。路遥平凡的人生构铸了辉煌的世界,他的全部作品收入了五卷本的《路遥文集》。 记得八十年代末我正在大学中文系读书,《平凡的世界》是校园里最流行的一本书...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全国同胞同仇敌忾,美丽平静的苏州也沸腾起来。苏女师向以历史悠久、学风驯良闻名于江苏教育界。学生虽被闭锁在高墙深院里,每两周才能出校门一次,但此时她们也按捺不住了。在孙起孟和其他进步、爱国的教师指引下,学生鼓起勇气,冲出校门,手拿小旗,身背竹简,走向街头,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向群众募款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校内,有40多名热血女学生...

孙起孟发散思维灵活教学

发散思维灵活教学 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孙起孟从不拘泥于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很有其独到之处。他采用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孙起孟说:所谓教学质量,我理解,应当是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恰当结合。据罗琼、吴全衡回忆,当年孙老师给她们上课时,无论讲哲学、逻辑学,还是讲西洋文化史,总是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启发她们开...

孙起孟三十年代从教记

钟情于教育的好园丁孙起孟三十年代从教记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期刊发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名誉主席孙起孟于三十年代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情况的文章,以期对广大教师有一定的启示。编者 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至今依然挚爱着教育工作,挚爱着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职业,他就是曾任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我国教育...

自荐走上教师路

自荐走上教师路 中学毕业后,孙起孟升入东吴大学,侧重于学哲学。当时毕业即失业是社会的痼疾顽症。他学的专业更增加了就业的困难。毕业前夕,正在他到处求业之际,知道东吴大学一位教授不想再在她已经应聘的苏女师兼课,孙起孟也顾不得苏女师开设的那些学科自己教得了教不了,就托这位教授举荐自己先去带课,那时他还不到20岁。1930年大学毕业后,孙起孟才正式受聘继续在苏女师执教。 为了谋生,从没有经...

人民的公仆成长得益于恩师

天堂公墓,思念永远在线! 成长得益于恩师 具有悠久历史的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其前身是苏州女子师范学校。l991年4月,孙起孟来新苏师范视察,重新回到了他自己生活征途的第一站,看到这所学校在当年的旧址上已经发生了巨变,感慨系之。他深情地说:你们这所学校是我在三十年代工作、学习过几年的一所学校。在与当时同学共同学习和共同生活中,我获得了对我一生有益的启迪和长进,所以我一直对你们怀着深挚的感...

老部下

红军 心旅 一生 颗崖 光南 明征 磊北 落战 历浴 经血 暴枪 风林 骤弹 雨雨 步耿 步耿 紧终 跟於 共毛 产泽 党东

孙起孟简档

孙起孟(1911- 2010)安徽休宁人。1930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政治学系。1938年后,任重庆中华职业教育社总书记、云南办事处主任。1945年参与发起组织民建,任常务理事。1946年后,任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比乐中学校长,香港持恒函授学校校长。1948年,响应中国共产党五一口号,代表民主建国会赴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任筹备委员会副秘书长,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孙起孟今日逝世

证券时报网3月2日讯新华网消息,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建国会和全国工商联的卓越领导人,第七届、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七届、八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名誉理事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孙起孟同志,因病于2010年3月2日12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孙起孟(1911~2010)安徽休宁人。历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三届理事会总干...

爸爸,您在天堂还好吗

爸,那一年您在冰冷的雪花和北风中突然倒下,当我和弟弟从三里外的学校赶回家里的时候,您已经再也不能睁开眼睛,没有留下一句话,没来得及看我和弟弟最后一眼。我看着妈妈痛哭,看着邻居的哀戚,却感觉一切那么的不真实。我不记得谁让我和弟弟跪在灵前,那一天,腿麻了脚冻了,唯独我哭不出来,是我不伤心么?我不知道。爸,原谅女儿的不孝,那时的我还不明白死亡的意义。不就是一天看不到您,两天看不到您,三天看不到您,这不是...

退休后想回老家种橘

繁忙的工作,让王怀远无暇顾家。妻子先是随军,后来又不得不辞去教师工作,全力照顾丈夫和明年就要参加高考的女儿。经济适用房刚刚装修完,现在每月还着一笔数目不小的贷款 王怀远曾经是歼击机飞行员,一次身体小恙导致停飞。 或许只有当过飞行员的人,才能理解他们对于蓝天的向往。从地面机械师到空勤机械师,不放弃的王怀远重回蓝天,还带出了一批为飞行员护航的年轻机械师。1985年底,西藏墨脱发生严重雪灾,部队...

空中机械师陈林多次跟机执行高原试飞

29岁的空中机械师陈林,是失事机组中的一员。抗震救灾斗争中,他跟机飞行44个架次,每次都充满了危险和挑战,飞行时间40小时22分钟,运送物资11.9吨,解救群众75人,运送救灾人员35人。   直升机维护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陈林所在的某陆航团机务三中队机械师李莹芸告诉记者,为确保飞行安全,作为机械分队长的陈林,每天飞行归来还坚持对战鹰进行逐项检查。   灾区老百姓的安危冷暖,在他心中高...
  共13474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