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帝孔甲

帝孔甲继位后,迷信鬼神,干淫乱的事。夏后氏的威德日渐衰微,诸侯相继背叛了他。上天降下两条神龙,一雌一雄,孔甲喂养不了它们,也没有找到能够饲养的人。陶唐氏已经衰败,有个后代叫刘累,从会养龙的人那里学会了驯龙,就去侍奉孔甲。孔甲赐给他姓御龙氏,让他来接受豕韦氏后代的封地。后来那条雌龙死了,刘累偷偷做成肉酱拿来献给孔甲吃。夏后孔甲吃了以后,又派人去找刘累要肉酱,刘累害怕了,就迁到鲁县去了。 孔甲...

罗隆基在天津的日子

在知名爱国民主人士罗隆基的生命之旅中,天津--是一个让他始终柔情缱绻,直到逝世前几个月还眷念不已的地方。他在海河之滨留下的风风雨雨的足迹是他传奇人生中最精彩的一笔。 1928年从美英留学回国的罗隆基立刻成为人权派的代表人物。他不但与学界领袖胡适等人创办了《新月》杂志,担任该刊主编,还以其青春锐气和堂堂政治学博士的渊博,提出了保障人权、确立法制、人民在法律上一切平等等当时著名的政治口号。他这种凛...

马文昭-主要科学技术成就

关于线粒体和戈尔吉氏体的研究   线粒体在20世纪初期细胞学的研究热门是染色体遗传学说。   1910年摩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提出基因学说,因此获得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掀起细胞染色体研究的热潮,如Cyril Dean Darlington所著的Recent Advance in Cytology(《细胞学最近进展》,1932)一书的内...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

夏桀是夏朝第16位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他继承王位后,觉得宫室过于简陋,就下令在洛阳建造一座倾宫。这座倾宫历经7年来完工,动用了成千上万的奴隶,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劳民伤财,老百姓怨声载道。 夏桀贪恋女色,后宫美女众多,其中他最喜欢的是妹喜,对妹喜言听计从。妹喜听烦了音乐,想听撕裂布帛的声音,桀便向老百姓征集大量布帛,全堆在倾宫,令人撕帛来博得妹喜的笑声。夏桀十分讲究饮食,一...

倪志亮为何仅授中将军衔

倪志亮的资格说起来在鄂豫皖那是响当当的,红三十一师创立时,吴光浩是师长,下边四个大队,相当于团,倪志亮就是其中的大队长,而后来评为大将军衔的王树声那是也是大队的党代表,还有就是廖荣坤,肃反时被杀掉了。倪志亮是黄埔五期毕业的,一九二六年入党,说起来也不算很晚,而且,倪志亮是公认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和后来的川康边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倪志亮到四川之后的位置是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兼红四方面...

伐夏的起因

《易革彖辞》中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名言。这里所说的 汤,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治王朝的开基者商汤子天乙。他曾经领导商部族和其他反抗夏王朝残暴统治的同盟部族,运用战争的暴力手段,一举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朝,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他的所作所为,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愿望, 因此得到后人的肯定和赞扬。在这场革故鼎新的变革中,鸣条之战是其关键的一着。    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氏族...

往事略集

■早年神交,听黄讲演   黄炎培生在一个既无田地又无房产的塾师家庭。家道中落,13岁失母,17岁丧父。其父黄叔才,本地庠生,先在乡设塾授徒,后到吴大澄(曾做广东、湖南巡抚,东河道总督)幕府当秘书,1894年病故。其母孟樾清,南汇地主孟荫余之女,1891年病故。   9 岁起到外祖父家读私塾,常常利用姑父沈肖韵家丰富的藏书广读博览。1898年读了严复翻译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初步接触了西方文...

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奠基人

中国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很久以来,英、法、德、美等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多次来我国调查植物资源和采集植物标本。从19世纪60年代前后开始,对中国植物的研究主要由外国人把持,大批标本包括珍稀、模式标本流落国外,有关中国植物的调查和研究论文也是外国人写的。在国内,近代植物学曾先后两次被介绍进来,出版和翻译了一些国外植物学的书,但由于长期受封建社会的桎梏,都没有受到重视,直到本世纪初近代植物学在我国还是...

徐向前和鹿钟麟的较量

1938年9月15日,国民党政府河北省主席鹿钟麟进入南宫。从此,在冀南掀起了摩擦与反摩擦的激烈斗争。   鹿钟麟曾是冯玉祥的部下。北京政变时,他是旅长,逮捕曹锟,抗击吴佩孚,把溥仪逐出皇宫,都出过力。特别是把末代皇帝溥仪赶出紫禁城这件事,他一直引为骄傲。他是在不久前由蒋介石委任为河北省政府主席的,此行负有收复失地的使命。   徐向前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与河北省府合作的指示精神,指示在南宫的部队、...

陈叔通弄梅

陈叔通一生经历了清朝、北洋军阀时代、国民党时代和解放后的新中国等四个时代。他生前是个酷爱书画的收藏家,呕心沥血数十年,搜集、收藏名家字画珍品甚多,其中尤以梅花画最为丰富,共达一百家。他把这些画影印出版,名曰《百梅集》,他的书斋也命名为百梅书屋。全国解放后,他将所珍藏的这百家名画,全部捐献给了国家,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曾经公开展出多次,供广大群众欣赏。   陈叔通说:梅花的品格很高,耐寒,有...

叶落归根

新中国成立后,郭德洁随李宗仁到美国定居。因李宗仁已经失去权势,流落异邦,无人愿意接近。加上李宗仁不谙英语,美国人中也极少有人顾及,不几年,他们便亲故交疏、门可罗雀了。虽然孤寂,然而有郭德洁白首相偕,也还融融乐乐。李宗仁经常在家阅读自己的回忆录打发时光,郭德洁则随国画家汪亚生练习花鸟虫鱼,生活颇有情趣。为了替李宗仁解闷,郭德洁经常找人陪他打打麻将,作为消遣。   在纽约期间,郭德洁潜心学习英语...

艾思奇在哲学理论战线上的重大贡献

艾思奇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他的哲学学术生涯和革命生涯 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一生刻苦学习,勤奋写作,立场坚定,忠于党,忠于祖国和人民,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勇战斗,为在中国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人们称他为人民的哲学家。他在1966年3月去世时,年仅56岁。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人大副委员长的林枫,准备了悼词送毛译东审阅,毛译东...

安东将军意外逝世

1966年5月21日早晨8:00,聂荣臻元帅办公室的电话响起,秘书接了,原来是安东的女儿打来的,她急促的声音:我爸爸心脏病犯了,快不行了当时安东的住所和聂荣臻的家只隔一道墙。聂帅立刻派医生、护士去安家处理情况,二十分钟后,北京医院派了医护组到安家紧急救治安少将。又是打强心针,又是人工呼吸,但都无济于事。上午9:40医护组宣布救治无效,安东逝世。聂帅带着无限伤感离开了家,去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央文革小...

太戊时期的政治制度

商中宗太戊时期,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於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  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商中宗太戊时期,商朝...

田家英自杀之谜

田家英曾是毛泽东的5大秘书之一。他才学深厚,为人坦诚,当过毛泽东长子毛岸英的老师,为毛泽东起草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稿。但是,庐山会议上的政治风暴差点把他推入深渊,史无前例的文革浩劫终于使这位正直的书生蒙冤自尽   厌恶江青、陈伯达    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田家英由于同情彭德怀的万言书,差点被卷入那场政治风暴中。尽管他依然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着,但彼此之间产生了分歧。   1962年夏日...

历史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山清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砍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    一天,万年上山砍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

盘庚迁殷

成汤时期的国家权力已经初步确立,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亦已稳固。但是,成汤死后,却发生了伊尹放之(太甲)于桐(《孟子万章下》)的王室内部斗争。我们知道,商王国的王位继承制度,以兄终弟及为原则,太丁既然早死,王位则应当由太丁弟外丙继承。但是,太甲却没有遵照这个原则,自立为王,这自然是个严重不遵汤法(《史记殷本纪》)的行为。所以作为一个以庖人出身,媵有莘氏之妇,而力成汤的小臣或小臣令地位,辅助成汤灭夏而王...

武丁之道

武丁是历史上一名君,武丁之道指贤明的政治. 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的国势就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到了武丁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空前发展,国力趋于鼎盛,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是商朝的第23个国王。据说,武丁年少之时,父王小乙为了其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国王,就把他派到外地观省民风、增长见识和锻炼才能。于是,武丁来到黄河两岸,观察当地人民的生活,接触大量的平民和奴隶。有时,武丁还和这些人一起参加...

主要著作

文艺创作概论(文论)1933,天马   创作漫话(文论)1936,天马   生长在战斗中(报告文学)1940,中国文化服务社   文学底基础知识(文论)1941,生活   旅程记(散文、文论合集)1942,桂林集美书店   秭妹行(话剧)1943,重庆东方书社   新人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43,重庆当今出版社;1947,新群   文艺思想问题笔记(文论)1954,...

往事:曹汝霖给西太后讲立宪

清末新政,立宪是最响、也最持久的呼声。后世把当年推动改革的人称为立宪派,其实,在当时,朝野上下,像点样的官绅和绅商,差不多都是立宪派,更不消说那些留洋回来的、新学堂出来的学生仔了。光绪二十七年初(1901),西太后和光绪尚在避难地西安,新政就揭开了序幕,第一项改革,就是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成外务部。于是中国终于有了一个跟西方接轨的政府部门。其后拖拖拉拉,几年动静不大,无非是改改官制,抄一抄当年戊...
  共13422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