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里的两具女性尸骨,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考古专家认为,其中一位女性很有可能是服毒后死的。
去年12月31日,记者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位知名的考古专家请教,他指着曹操墓出土文物照片说,看这个头骨的头型非常圆润、光滑,头骨发育和保存都非常好,生前应该是个非常标致的人。
■服毒而死结论仍需化验确认
这位专家说,他干考古工作已经快30年了,见过很多古人的头骨。从头骨的颜色看,有些泛黄或泛绿,与正常死亡的头骨颜色不符,隐约还有一些结晶。另外,一个残断的盆骨也有色泽泛绿现象。其他的骨头,包括另一女性头骨、肢骨色泽呈正常的灰黄色。骨头上不正常的色泽在同样的埋藏环境中出现,可能另有隐情,很值得注意。有可能是服毒后死亡的,但这只是怀疑,究竟是不是服毒死亡,化验一下便可确认。若这位女子为服毒而死,是自愿服毒,还是赐死,或者是被别人灌了毒药,这就需要综合判断了。
“2007年,在江西靖安发现过一个东周墓葬,在尸骨中出现过相同的现象。”这位专家说,在江西靖安发现的东周墓葬中,11具人体遗骸的骨骼中都发现了一种绿色的结晶体。这些结晶体呈细长的菱形,颜色深浅不一,分布十分广泛,在膝盖骨、颅骨、牙齿根部,甚至有些尸骨的整个骨腔里都长满了结晶体。
经过考古人员的鉴定和考证,还原了一段历史:这些人在临死前不久,曾在一起进食,食物包括香甜的瓜果。而这是她们的最后一餐,因为食物中掺杂着毒药。这些年轻女子很快毒发身亡,被集体安葬。两千多年里,在幽暗潮湿的地下,毒药产生了化学变化,形成了这些结晶体。
■陪葬者到底是谁仍是谜
在去年12月31日召开的曹操墓考古发现说明会上,对于两位女子的身份,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位置上退下来的郝本性认为,那个20多岁的女子应该是宫女或丫鬟。虽然在史书中有记载,卞夫人死后与曹操进行了合葬,但郝本性认为年龄大女性并不是卞夫人,因为年龄不符,卞夫人出生于170年,死于230年,死时为60岁,而经过骨龄鉴定,那位年长女性只有50多岁。
江苏省著名考古专家蒋赞初说,曹操这个人太多面了,而且他妻妾成群,光说得出来姓什么的就有卞夫人、丁夫人、刘夫人、环夫人、杜夫人、秦夫人、尹夫人、王昭仪、孙姬、李姬、周姬、刘姬等15个。而墓中只有两位女子,其他妃子呢?都被用来祭祀铜雀台了吗?她们都是为曹操生儿育女的,不会有那么悲惨的结局。
■提取DNA有可能损毁遗骨
曹操墓被发现的消息刚一公布,就有人提出确认曹操墓,需要进行DNA鉴定。但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称,对曹操的头骨进行DNA鉴定,面临两个难题:首先要找到确定无疑的曹操后裔,另外能提取到有效的遗传基因。
就这个问题,湖南省甲骨文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湖南省六合国学书院教授黄守愚认为,对曹操头骨进行DNA鉴定很离谱、很荒谬。依据曹姓家谱,可以肯定地说,要证明某人是曹操的真正后裔,基本上不可能。从曹操死去到现在,已经有1800年历史了,也绝对没有偷人、借种之类来混乱曹操的纯正血统,提取其DNA进行检测能否作为鉴定依据?所以,提取“曹操墓”男性遗骨DNA与所谓曹姓后人DNA进行对比鉴定,不仅在程序上根本不可能,而且也得不出科学结论。
王明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人骨鉴定专家,担任了曹操墓发掘的人骨鉴定工作,王明辉说,即使能够得到完全可靠的曹操后裔的DNA数据,两者接近率即使达到90%甚至99%,也只能得出大致结论,不会有100%的结论证明这个人骨就是曹操的。
“按照现有技术,提取男性头盖骨DNA,对遗骨本身必然会造成损坏。”王明辉说,而这样冒的风险较大,能否进行需经批准。
在王明辉看来,曹操墓中的遗骨整体保存得很不好,男性遗骨只有顶骨及其周围的一小部分,一点极碎的小支骨、两颗牙,其中一颗还是龋齿。可以看出男性头颅相当大,营养状况良好,骨质疏松程度低于实际年龄。
据考古队领队潘伟斌透露,在曹操墓中还发现了指骨等碎骨。王明辉称,他还没有看到这些骨头,也许对这些骨头鉴定后会有新的发现。
■据《郑州晚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