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民众斥公祭背后"政绩情结" 多拜苍生少拜鬼神(图)
来源: 发表人: 2023-12-05 浏览量:4973
近年来,全国有些地方公祭之风盛行,一些历史人物与神话人物被同时推上了神圣的祭祀台;一些地方不惜民力物力,大兴土木、大烧香火,有的地方政府动辄投资几千万元甚至几亿元为祭祀文化搭台造势;有的地方甚至从省到县都设立了专门的公祭机构,更有地方为争抢或分享“祖先”而打得不亦乐乎。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如此热衷于公祭,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政绩情结?广大群众对此看法如何?
公祭背后的“政绩情结”
如今,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为了彰显政绩而造势,造势是需要理由的。于是,借着古人、名人、乃至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做文章,就成为邀约上级领导、国内外嘉宾,花大钱、做大项目之名正言顺的理由。于是,一些地方每年都不惜花巨资搞公祭,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最后却只是留下一堆债务和年终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所谓“政绩”。
甘肃读者瞿方业认为,不少公祭表面上打着弘扬中华文化的旗号,实则是以旅游经济为主导,让古代帝王和圣人吃“冷猪肉”,表现出一些当政者好大喜功、搞形象工程的政治意图。这除了给公众一个不可知的预期,就是浪费社会资源和钱财。
安徽读者童克震指出,祭祖主要是寄托哀思、不忘先人、承传美德,并不是走过场、搞形式、图好看、摆排场。如果心里没有发自肺腑的思念,花的钱再多,祭奠也毫无意义,如此奢侈浪费也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格格不入;如果心里充满思念,就是不花钱的祭奠,也“重如泰山”。
河北读者殷建光表示,一些地方领导的主观决策是公祭泛滥的主要原因,他们从来不问老百姓需要不需要这些面子工程,他们忘记了地方政府应该为人民造福,如果人民不同意,你凭什么大兴祭祀之风?这些少则千万多则上亿的大投入,是典型的靠金钱打造政绩的做法。在其背后是地方官员畸形的政绩观作怪,而不是把民生利益、地方长远发展放在首位。
公共财政岂能随意挥霍
据有关媒体报道,近年来,陕西黄帝陵总共进行了两次整修,投资2.8亿元;郑州市和新郑市计划投入3.5亿元,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改扩建;浙江省绍兴市累计投资2亿多元,新建各种祭禹建筑;甘肃省华亭县拟投资3480万元修建秦皇祭天第一坛;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号称投入1500万元,建造了高18米的女娲雕像。每年各地政府为公祭活动要耗费多少财政资金,恐怕没人统计过。
问题在于: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资金用于政府公祭,是否都有必要?纳税人怎么看?有读者将此形象地比喻为:“抬出一个死人,建造一座假坟;花了一堆金银,坑了一方百姓。”
不容忽视的是,拟用3480万元修建“秦皇祭天第一坛”的甘肃省华亭县,当地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300多元;而计划投巨资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改扩建的新郑市,2006年的财政收入也只有7.3亿元。
对此问题,瞿方业读者的观点是:一些地方政府祭祀所花的财政资金,得之于税收,理应用于政府维持社会秩序,打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是为了让他们烧香拜鬼的。即使政府打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运用财政资金,也必须得到纳税人的同意。现在一些地方政府竟以公共财政资金祭祖,无疑与其本位背道而驰,也违背了公共财政资金产生的本来意图。
浙江读者王军荣表示,祭祖究竟能够给当地经济带来多大的发展,其实谁都无法科学计算。不过,所花出去的大把大把的钱却是有目共睹的。只是,这笔钱是否经过当地人大同意了?是否在预算之内?花了纳税人的钱,纳税人却无法知道这笔钱是否使用得当,这让大多数的纳税人感觉不爽。
安徽读者张永琪指出,盛世建塔筑坛,造景塑像,已经形成了一股风,你打轩辕牌,我就着炎帝装,你让孔孟登场,我就让老庄演戏。即使花再多的钱,一些官员也不心疼。假如这些钱谁主张由谁自掏腰包,想必主张者就没有这个积极性了。
“官员露脸,百姓埋单”。然而,公共财政岂能随意挥霍?
因此,有读者指出,要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来管理好政府官员乱花钱的冲动,建立起纳税人参与的公共财政体制,那么,这种借公祭之名大肆花钱的事是不会得到批准的。这也说明我国在财政资金的运用上离现代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还很远。
多拜苍生少拜鬼神
公祭风越刮越烈,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全国已有数十个地方推出了公祭活动。仅河南一省,今年除了郑州市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还有淮阳县的拜祭太昊伏羲大典、沁阳市的神农坛拜祖大典、内黄县的颛顼帝喾陵祭祖节、桐柏县的祭祀盘古大典等。
如此大面积、大规模的公祭活动,给老百姓带来了多少福祉?又能为地方经济带来多少益处?
王军荣读者指出,从民生事业来看,要用钱的地方还很多。况且,在这些大肆操办公祭活动的地方,究竟能够引来多少游客?不知道当地政府是否作过成本核算?如果巨大的成本投下去,却没有获利,甚至只是变成烧钱的项目,或者只是成为当地领导的“政绩工程”,那显然是毫无意义的。
另一位读者对此事的批评是:“不以一文惠民,怎忍千万拜鬼?”
不少读者建议,这种劳民伤财、为官员搭建“政绩”平台的公祭活动应尽快废止。官员们不要借助鬼神的光环为自己脸上贴金,应该把祭祀鬼神花的钱,用到改善民生、为民谋利上来。
安徽读者朱少华说,地方政府与其大张旗鼓地搞公祭,不如拿出办公祭的热心和资金帮助老百姓办一些实事。现在我们有很多方面需要资金,需要政府扶持,老百姓还有不少困难,有的甚至还缺少基本的生活保障,如果我们能把办公祭的资金多用在民生上,用在发展地方经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上,老百姓满意了,祖先们如地下有知也一定会欣慰,这也正是我们各级政府执政的宗旨和目的。而对于祖先来说,这恐怕也是最好的祭祀。
不少读者来信表示,要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只有发展经济,关注民生,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而现在各地盛行的公祭之风,能让国家昌盛多少?能让国家的凝聚力指数上升多少?没有人说得清楚,更没有统计数据的支撑,结果只是花了一堆糊涂钱,留下一堆仿古建筑而已。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