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薄葬薄祭"经济环保,为何遇冷?
来源: 发表人: 2023-12-05 浏览量:6005
今年是我国将清明节调整为法定节假日的第一年。据新华社报道,有关部门的统计分析显示:今年的清明节假日,人流高度聚集,祭扫压力骤然增大。而一些人在祭奠时花费大量钱财购买祭品、大办葬礼等"厚葬厚祭"现象,也并不鲜见。对此,有专家表示:弘扬"厚养薄葬"
之风,应作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倡长辈在世时多孝敬、丧葬祭祀时少花费,杜绝攀比心理。
实际上,与"薄葬"的呼吁相对应的是:近年来,壁葬、花坛葬、树葬、网上祭扫等多种经济环保的殡葬、祭奠方式早已在我们身边出现。然而,这些有关部门和专家大力推崇的新式葬祭,却在很多地区乏人文津。而传统的土葬却依然大行其道,"吃"掉了大量土地,很多地方都发现:按照土葬目前的发展速度,在有限的数年后,当地将陷入"无地可葬"的尴尬境地。
"薄葬薄祭"为何难以推广?除了一些传统的观念需要更新外,一些新式祭葬本身,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观念篇
■壁葬:把老人放在"小格子",于心不忍
据《人民日报》报道:经过长期推广,武汉汉阳扁担山公墓壁葬区已安葬了1万多位死者,占总数的10%。扁担山公墓管理处副主任陈婷说,"壁葬是除海葬、江葬之外,最节地的一种殡葬方式,对于死者家属来说,这也是最经济节约的方式。"
所谓壁葬,就是以墙代墓,在一堵墙上设立一层一层的小格子,将骨灰盒(坛)封存于墙格中,然后用花岗岩封面,上面刻上碑文。一堵墙下来,能容纳上千个骨灰盒,非常节约土地资源。在扁担山公墓,每个墓葬平均占地2.5平方米,而仅20亩的壁葬区却可以入葬2万人,平均每人占地仅0.67平方米。尽管有节地的优点,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像武汉汉阳扁担山公墓这样将壁葬开展较好的公墓还是少数。这种既节地又环保的殡葬方式,在全国各大城市不同程度遭到冷遇。而且,所有壁葬公墓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不少人只是把壁葬作为临时选择,一旦经济情况好转,就会把亲人迁入墓地。
"把老人放在‘小格子’里实在于心不忍,亲戚们看着也会数落我们‘不孝’。所以有了钱,还是得让老人‘入土为安’。"一位打算将父母骨灰从壁格迁入墓地的市民说出了心里话。
"‘入土为安’的心理与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的大肆操办和迷信活动不同,应该充分尊重。"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庆林博士说,墓园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根据逝者家属的合理习俗、建议和需要,不断改进现有壁葬方式。"壁葬大的方向没有问题,但细节需要完善,比如,针对‘入土为安’的思想,可否将壁格建在有一定倾斜度的山坡上,这样会有更多的人接受壁葬方式。"
广西社科院壮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广西民俗学会副会长潘其旭认为,壁葬遭到冷落,除受"入土为安"传统观念影响外,与所葬对象主体不明确以及宗亲意识的排他性有关。"壁葬的一堵墙就可葬下上千个逝者的骨灰盒,类似立柜式集体墓群,这可能会导致扫墓献祭时的对象主体不明确,让人们难以接受。"
○问题篇
■网上祭扫:收费的"混乱",免费的"荒芜"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首个清明假期,全国各地民政、物价部门纷纷出台规定,规范祭扫用品价格。而对于今年民政部门大力提倡的"网上祭扫",却鲜有收费标准或者管理规定出台。
记者观察发现,许多在线祭扫网站都会向用户收取网站维护、虚拟祭祀等费用,且价格不菲。只有少数几家在线祭扫网站打着"免费"的旗号勉强维持。尽管有关部门大力提倡网上祭扫,但因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这种环保、省时的祭扫方式尚未成为清明扫墓的主流。"钱给他了,网页突然没了怎么办?我们找谁去?"出于维护自身权益的考虑,许多消费者宁可费时费力挤墓园,也不愿意尝试网上扫墓。
进行"网上祭扫"的前提是先为逝者建立"网上纪念馆"。纪念馆建成后,才可以进行叩拜、上传祭奠品、烧纸钱、念超度经、播放圣乐等虚拟祭扫活动。但无论是建馆还是祭扫,都需付费。不过,相比实地祭扫来说,虚拟祭扫的价格优势其实很明显。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更愿意实地祭扫,因为"这样心里感觉踏实"。
"买网墓,不是买东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整个过程几分钟就结束了。"有受访者表示,网上祭扫的买方和卖方权利不对等,"我付钱只是几分钟的事情,但网站提供服务却要持续一两年,甚至十几年。服务期间如果出现什么问题,怎么处理?"
记者注意到,几家大型在线祭扫网站现已推出多种交易方式:网上银行支付、信用卡支付、电子支付平台支付、银行汇款。现有的几种网上交易常用手段在这些网站上也都基本配备。但是由于网墓本身的不稳定性及其管理的不规范性,消费者即使付了钱,也未必能享受到网站当时承诺的服务。
此外,由于网上祭扫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新生事物,国家尚未制定能够对其进行规范管理的法律、法规。对于网墓价格随意、计费方式混乱、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世界其他国家的立法中也没有可参照的条例。
收费网墓市场混乱、缺乏监管,免费网墓的命运又怎样呢?记者登录一家7年前由某省民政厅批准、被一些媒体誉为"全国首家网上免费公墓"的网站,看到的却是一片萧条。一则网友于2001年撰写的追思文章,竟出现在这家免费网上公墓最新精选文章一栏。
长期从事网站建设、论坛维护工作的公益组织负责人袁某介绍说,建设并长期维护一家类似网上公墓的服务站,所需费用相当可观。"注册人数越多,占用互联网空间就越大,所需支付的空间费也就越高。"袁某说,开办网站每年最主要的开销是域名费和空间费,还有杀毒和数据恢复费用。随着网站的做大做强,相应的费用也会逐年增加。
○出路篇
■"绿色殡葬":需要经济杠杆调节
据《人民日报》报道:清明期间,广西南宁市民蒋先生来到南宁青龙岗长安墓园,看了花葬区后,很快就付了钱,为逝去的母亲选择了花葬:"母亲生前就爱花,选择花葬满足了母亲遗愿,又能环保节地。"
所谓"花葬",就是把逝者骨灰和花瓣撒入土中,覆土种植鲜花,逝者名字被雕刻于旁边的墓碑上。"花坛里种上12个月份最具代表性的鲜花,家属可以把逝者骨灰撒埋在符合逝者生肖的区域里。"墓园经理韦焕强说,"花葬"定价为每位660元、一次性收费,以后不再收取管理费等任何费用。这种省钱、节地又环保的殡葬方式一推出便受到欢迎。不过,从墓园殡葬方式的整体构成情况来看,其所占比重并不乐观。
"绿色殡葬方式多少有些为逝者亲属所避讳的短处。"武汉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副处长熊木生说,以树葬、花葬为例,"首先是法律没有明确树的归属。很多人把树作为亲人生命的延续,一旦树木死亡,很容易产生纠纷。二是树的维护成本较高,比普通墓葬少不了多少。三是树之间需保持一定间距,如果一人一树,占地面积也不小,可几人合葬一树,亲人又难接受。比如花坛葬,很多人同埋一个花坛,尽管节地又廉价,可连特困户都不愿意。"
"推行绿色殡葬需要经济杠杆调节。"湖北省民政厅福事处负责人王若毅分析,"在香港和国外,都是采用墓地定高价、生态葬廉价甚至免费的调控手段,这也是我们未来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墓地价格节节攀升。"殡葬暴利要遏止,但换个角度看,只有提高价格,才能促进低价推广生态葬,进而引导消费。"武汉汉阳扁担山公墓管理处副主任陈婷说。
有专家建议,对生态殡葬,国家应从法规、政策层面形成鼓励机制:比如,正在修订的《殡葬管理条例》可明确规定,新批建的公墓应全部为绿色公墓,从法律上限制传统公墓的发展。还有,对群众选择生态殡葬方式的应减免部分费用,与传统墓葬方式形成价格优势。
文章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