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清明过后,我们该反思什么?
来源: 发表人: 2023-12-05 浏览量:4985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是第一个有了公众假期的清明节。可是清明连续三天的休假中出现了不少奇异、庸俗的祭奠方式:吹打念经、鸣锣开道、纸灰飞天、阻塞交通;而形形色色低级庸俗的祭品,也让人看了直皱眉头,与清明节的传统背道而驰。
清明祭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古人称这个时节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然而,今年祭祀活动中的封建庸俗之风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为清明节平添了污浊之气。在天津东丽区新中村的胡同内,一家祭品作坊的老板介绍,今年最流行的祭品是千娇百媚的“小蜜”,带“游泳池、佣人、保镖、直升机”的“大洋房”,以及“信用卡、旅行支票和国际护照”。在“电脑、轿车、别墅”新三大件外,开始出现“纸扎警察、雇佣军、高尔夫球场”,甚至连“伟哥”、“安全套”竟也粉墨登场。
而一些地主政府也参与其中,“浙江绍兴万人同祭治水英雄大禹”(4月3日《现代金报》);“河南黄帝故里祭拜华夏始祖”(4月1日《中国青年报》)……这些祭祀活动无不有地位相当高的官员出席,场面也极尽豪华隆重之能事。我在感慨之余,心底也不禁浮出了一个疑问:我们究竟为什么祭祀?我们在祭祀什么?公祭活动是传统皇权时代的一种祭祀方式,现在复活这种古代祭祀仪式有什么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在纪念近现代英烈方面所做甚少,一些烈士陵园中却只有几个人自发的去祭祀,甚至门可罗雀。
清明不但是二十四节气里很重要的一个节日,而且也是一个有着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如今“洋节”大举入侵,要想更好地发扬民族的“节日”文化,过好中国传统节日是一条最好途径,通过传统节日学习民俗、了解民俗,既深化、丰富了过节的内涵,也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播发扬,通过清明的祭祀来寻找共同的优秀价值观。比如黄帝的勤劳勇敢、帝尧的无私禅让、以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中所体现出的奉献精神等等。而且扫墓的方式应当更文明:送上一束鲜花,以此寄托哀思;借培土之机,在坟旁栽上一棵树,既庄重节俭,又绿化环境。
同时在清明节等系列传统节日中,我们也可以增加突出纪念先人、缅怀先贤先烈的主题,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如可以在在各公共陵园的显著位置,可划出专为烈士献花的地方,鼓励民众在给亲人上坟的同时,顺便向烈士敬献鲜花,表达敬意。同时,各个学校各个单位可组织青少年等去给烈士扫墓,这样即可使青少年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又可增加青少年对先辈英烈的缅怀,对国家英雄的尊敬。可谓一举两得。
这一个清明节过去了,希望下一个清明节真正清明起来。
稿源: 天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