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从"寒食节"到清明节的祭扫演进(图)
来源: 发表人: 2023-12-05 浏览量:4924
清明节,前人称三月节。后来定为阳历四月五日。著名的《兰亭序》开头写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修禊是古人为召唤魂魄,拔出不祥的风俗,暮春就是春天的最后一个月,这个时候正是惊蛰之后,万物复甦,雨水较多,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诗境虽有些落魄,现代人都很喜欢。王禹偁也有清明诗:“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向邻家乞薪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这是一个读书的贫士寂寞的感受。按“清明”二字看,这一天应该是晴好天气才对,王羲之与一伙朋友兰亭雅集的这天正逢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于是曲水流觞,饮酒作诗,各抒怀抱,他们过得是上层生活,自然对时光的流逝感慨系之,发出“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不知老之将至”之叹。历朝历代,不管社会发生如何大的变化,而故今之人情往往是相通的。
清明,原本是一个节令,与“修禊”或“扫墓”有什么关系呢?今人可能已忘了,在清明节的前两天,还有一个寒食节。前面王禹稱清明诗中的“昨向邻家乞薪火”就是指寒食节禁烟禁火之事。寒食节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在两千多年前,晋文公经过十九年的流亡生活,终于回国即位,他在论功行赏时,每个人都有了份,却忘了一个功臣介子推,《左传》上说:“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緜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介子推曾一直紧跟晋文公,在流亡途中还割过股肉给晋文公充饥,这晋文公大概是由于胜利忙昏了头脑,行赏时人人都争着要,没想到这介子推这么清高,不但不要,却隐居到緜山里去了,后来晋文公要亲自去山里找他,找不到,为了想让他从山里出来,竟焚火烧山,结果是介子推与母亲抱木而死。这故事让人听了有说不出的滋味。晋文公做了这蠢事后懊悔不已,便拿緜山做了祭祀介子推的地方,来纠错扬善。这一天正好是阴历三月五日,便定为祭日,并禁止人们是日举火,也就是说这一天吃冷饭冷菜,于是有寒食之俗。我小时只知这天是“鬼节”,有点不寒而慄。后来清明节的祭扫活动大概就是这么演变过来的。
现在,我们的日历上已看不到“寒食节”,冷饭冷菜化为供品,但一看到清明节,还是使人想到生死之大事。人死去了,有没有灵魂,我们谁也说不上来,活人在祭扫亡人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活人自己的一个心灵洗礼。“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我们在功名利禄面前;在仁义道德面前;在贪富得失面前如何对待,都是有前车之鉴的。尽管人们对生命的意义解释不同,也可能是非真假活着时一时说不清,但时间总是公正的。这时我们会看到上至缅怀炎黄始祖,下至先烈亲故,许多人手捧鲜花、供品在肃穆祈祷,寄托哀思,也有将纸扎的马车楼台与几千几万的“阴国钞票”随火化去,为死者超度,各地形式不同,其意一也。
死者已已矣,活人还当好自为之。我赞成“万物与我为一”的达观态度,人生百年,谁非过客?又是一个春天将要过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今天的清明已不仅仅是为前人扫墓了,亦是踏青、旅游和家人团聚的日子。重读《兰亭序》,好像时光并不遥远。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