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越来越滥的“公祭热”该熄火了
来源: 发表人: 2023-12-05 浏览量:5764
清明节,各地又掀起了一轮公祭热潮。祭祀的地方多了,免不了要抢“祖先”。陕西黄陵县与河南新郑市争抢“公祭黄帝”的正统身份;河南鹿邑县刚举行了老子公祭大典,甘肃临洮县又宣布投巨资建“老子文化园”并召开“老子文化节”。各敲各的锣,各弹各的琴,人们看花了眼。(4月1日《人民日报》)
公祭狂潮留不下任何文化遗产
当下,整个神州大地正在掀起一股公祭狂潮,这一切现象背后,无处不见地方政府的暧昧身影。正如某地公然打出条幅“道教圣地、投资热土”所宣示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经是这场传统资源争夺战公开的秘密。正因为这场公祭狂潮并非真正意义上承继与复兴传统,而有着强烈的功利动机,其结果也就难免成为:在被打倒在地或送进博物馆后,传统又一次被经济怪手拉出来并遭到“鞭尸”。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当前这轮复古浪潮恐怕留不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不管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
说到底,复古不过是个幌子,公祭无外乎经济,最可悲哀的莫过于,狂潮退去,唯见一地垃圾。魏英杰
公祭狂潮与磕头政治
从最初的祭孔开始,经过若干年的文化预热,中国的公祭运动在2007年度变得炙手可热。仅在上半年,陕西黄陵与河南周口,就与甘肃天水瓜分了伏羲;浙江绍兴、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和山西万荣等地共享了女娲;陕西黄陵和河南新郑分食黄帝;河南焦作、湖南炎陵和山西高平肢解炎帝;湖南宁远跟山西运城一起触摸了舜帝。此外,仓颉、孔子、孟子、柳下惠、伍子胥、诸葛亮和徐霞客等文化英雄,也受到了热烈的追穰。
在公祭民族神的背后,隐藏着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大汉主义的三位一体,这是一个复杂和互渗的价值体系,它们跟磕头政治密切相连,却与我们个人的精神事务毫无干系。朱大可
女娲孟姜女也上了祭台
采取适当的形式祭拜祖先,扩大影响力、吸引投资,增加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是用不着人们来说三道四的。但眼下不少地方的公祭已明显超越了当地的经济实力——陕西黄帝陵总共进行了两次整修,共投资2.8亿元;郑州市和新郑市计划投入3.5亿元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改扩建……
公祭活动不仅排场大,公祭的档次也越来越高,公祭的对象也越来越滥。公祭级别从省到市到县均有,不仅有“海内外华人”参加、各级官员出席、大批专家研讨,还有众多明星捧场……实在与“三皇五帝”扯不上关系的,便把屈原、司马迁、蔡伦、李白等历史名人,甚至神话传说中补天的女娲,民间传说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等也供上了祭台。文化的“台”搭得太高,经济的“戏”也肯定没法唱好。在在不少地方,除了“花了一堆糊涂钱,留下一堆仿古建筑”,究竟招来了多少商,引来了多少资,是否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老百姓从中得到几许实惠,均无人知晓。这样的公祭,只会制造虚假的文化记忆,糟蹋文化。
来源: 黑龙江新闻网-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