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清明:延续中国文化的首发站

来源: 发表人: 2023-12-05 浏览量:5395
“2008年清明恰逢周末,可以回趟老家。”北京某演艺文化公司的刘先生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公司大多数人都很珍惜这个小黄金周呢,有的回家祭祖,有的外出踏青旅游,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还在讨论呢,热闹得很。”

  据了解,不少旅行社纷纷紧抓商机开拓新市场,推出清明期间的踏青游、民俗游等,短线游产品成为了清明节出游的热点。

  商业氛围下的清明

  清明,是中国人传统的祭祖、缅怀逝者的节日。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如今在商业氛围下的清明节早已变了“模样”。

  今年,不少在外地工作的人都表示,今年清明的三天假期有了更多充裕的时间。逛街购物、聚会、踏青,年轻人有各自不同的过节方式。

  众多商家也不会放过这三天小长假,纷纷打出各种清明招牌。全国很多景区和周边酒店、餐饮业等在积极开发这些市场,不少酒楼早已推出“踏青”套餐或外卖,更有聪明的商家打出温馨亲情的招牌,依靠老乡力量增加销售。

  清明不应只是“祭祀”

  近日,上海理工大学教授、殡葬文化研究权威乔宽元这样向媒体呼吁:“清明节的主题不应是‘祭祀’,清明节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化节。”

  乔宽元教授认为,清明节作为传统的文化节日,当它发展到鼎盛的时候,活动是非常丰富的,除了墓祭以外,还有荡秋千、斗鸡、植树、放风筝、踏青等10来个项目。但是目前的清明活动被大家仅仅赋予了“祭祀”的内容,而且绝大部分是上坟祭扫,清明节交通的拥堵等由此造成。此外,我们缺失的东西还有很多,如敬祖少诚、追思淡薄、传承乏力、形式简陋、时间局促(仅在墓前呆半个小时)、新迷信风行等等。

  今年是清明节放假的第一年,乔宽元教授认为可以借这样的机会重新定位清明节,这不仅是民政部门的事,还应该是文化部门、体育部门共同参与的活动。在他的设想中,可以组织具有特色的清明节文艺晚会,“清晚”营造的是怀念追思、尽孝感恩、寻根问祖、人生感悟等气氛。同时还可以举办清明体育表演和游艺比赛,如斗鸡、踢毽子、秋千等表演都是很好的选择。此外,学生们还可以进行陵园诗歌吟诵活动,商家们也可以探索清明节的市场价值、消费新风。

  传统文化节日思考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而近几年,“洋节日”一个个接踵而至,传统节日受到挤压。

  其实,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这些传统文化却越来越被忽视,许多传统习俗也改变了,对此,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珍惜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并为之增加法定假日。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