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确保人民度过一个平安文明祥和的清明节
来源: 发表人: 2023-12-05 浏览量:6111
与往年不同,2008年国家首次将清明节纳为法定节假日。预计今年清明节期间群众祭奠活动时间集中、规模庞大等情况将进一步凸现。如何把“文明祭扫、平安清明”的工作主题落到实处?如何确保人民群众过一个平安、文明、祥和的清明节?
日前,新华社记者就有关问题专访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
问:民政部门做了哪些工作保证人民群众过好首个清明法定假期?
窦玉沛:针对首个清明假期三天连休、群众出行集中、祭扫集中,易给出行群众带来不便,易引发安全隐患,祭扫活动大量增加易使祭扫陋习死灰复燃等问题,民政部门以保障安全、便民服务、倡导文明为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清明节期间文明祭扫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精神,积极与相关部门加强配合,密切协作,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共同做好清明节期间的安全防范、交通疏导、公共服务、文明祭扫等方面的工作。
——制定了《2008年清明节工作方案》,要求各地民政部门从强化部门责任、完善应急管理、引导文明祭扫、做好宣传引导、提供优质服务等五个方面对做好清明节工作进行安排落实,做到准备充分、措施具体、行动统一、保障有力。
——按照国家关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相关规定,民政部在3月初对地方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单位就清明节应急预案和处置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并全面部署了清明节工作。
——设立“民政部清明节工作办公室”,指导全国清明节期间的相关工作,并设立150个观察点,全面及时了解清明节期间各地开展祭扫活动情况。
——开展以“文明祭扫、平安清明”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树立文明祭扫新风尚。
此外,各有关部门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互相配合为共同做好清明节期间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问:“文明祭扫、平安清明”主题的涵义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效果?
窦玉沛:我们把今年清明节工作的主题确定为“文明祭扫、平安清明”“文明祭扫”就是要倡导文明、环保、健康的祭扫方式,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和祭扫陋习,树立殡葬改革新风尚;“平安清明”就是要保证祭扫场所和周边环境以及祭扫活动整个过程安全有序,努力创造平安和谐的祭扫环境,充分保障人民群众清明节期间的祭扫安全。
以“文明祭扫、平安清明”为主题,就是希望各地能够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引导群众文明祭扫,不断创新祭扫方式,使现代文明、健康时尚的方式得到推广和普及。同时,增强公众安全意识,引导其错峰祭扫,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共同维护安全有序的祭扫环境。并通过全国联动的宣传,使“文明祭扫,平安清明”深入人心,使清明节的各项保障措施落到实处,使殡葬改革以清明节为契机稳步推进。
问:年年过清明,年年有不同,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引导下,中国人的观念都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
窦玉沛:我国两千多年传承下来的清明祭扫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不乏优良的传统美德及维护家庭和睦与社会关系和谐的积极有益成分,也存在愚昧落后的陈规陋习。
在积极的宣传引导下,健康文明的丧葬和祭扫方式在各地不断涌现,并逐步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接受,传统中以修坟建墓为主的土葬方式以及围绕土葬所采用的繁琐礼仪,逐步被节地生态、文明环保的方式所取代。
在葬法上,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树葬、花葬、草坪葬、海葬等,并且在大中城市基本实现了用黑纱白花代替披麻戴孝,用鞠躬默哀代替磕头跪拜,用播放哀乐代替吹吹打打等形式。
在祭扫方式上,焚烧纸钱、纸扎祭品、燃放鞭炮等污染环境、易引发火灾的做法,逐步被进献鲜花、种植纪念树、播放纪念音像等方式取代;其中,鲜花已成为主要的祭扫用品,营造出没有纸钱飞灰、鞭炮硝烟的文明氛围。
此外,一些现代时尚的祭扫方式如居家祭扫、网上祭扫、代理祭扫、社区公祭、集体公祭等也在各地不断涌现。这些做法表明,人民群众的丧葬观念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尊重逝者、重视孝道、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被进一步发扬的同时,那些封建的、腐朽的、低俗的陈规陋习也在被文明现代的丧葬和祭扫方式所取代。
问:目前提倡文明祭扫的新方式、新风尚,树葬、海葬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网上祭扫”却遭受了广泛的批评,如何评价这一现象?
窦玉沛: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网上祭扫”这种新的祭扫方式以其方便快捷等优点逐步在一些地方兴起。所谓网上祭扫,就是利用互联网,为人们提供虚拟祭拜空间,使人们能够通过为逝去亲友建立纪念堂、上传其生平资料、在特定日子里燃烛、焚香、献花、点歌、撰写文章等网络虚拟方式表达缅怀哀思之情的一种现代祭扫方式。
“网上祭扫”作为一种新的祭扫方式,将现代科技很好地融入传统习俗之中,具有永恒性、丰富性、便捷性、环保性等优点,同时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因实地祭扫带来的交通和接待服务的压力,对于弘扬传统美德、破除陈规陋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要想使“网上祭扫”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倡导移风易俗,使更多的人接受像“网上祭扫”“居家祭扫”“社区公祭”等现代文明的祭扫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强祭扫网站建设和管理,丰富祭扫内容,净化网络环境,使祭扫网站更加侧重于排解人们的悲痛,疏导人们在失去亲人后的心理积郁,能够为人们提供情感交流的机会和倾诉途径,起到慰藉心灵、满足精神需求的作用。
问:对于殡葬事业,百姓一直怨言颇多,请问近些年来,民政部门都做了哪些努力,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窦玉沛: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殡葬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下,取得了长足发展,年火化率长期保持在50%左右,为国家节约了宝贵的土地、林木资源,为人民群众节省了大量的丧葬费用。
但是,当前推进殡葬改革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火化区非法土葬、炒买炒卖墓地、修建豪华墓位、土葬区乱埋乱葬等问题难以治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殡葬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殡葬改革方针的贯彻落实,也引起了一些批评和争议。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有依法管理与执法力量不足的矛盾,也有殡葬改革本身不彻底等因素。为积极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健康发展,民政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殡葬服务需求。二是进一步加强公墓的建设和管理。三是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殡葬管理和服务水平。四是推动加快完善法规,深入开展殡葬改革的宣传引导。
问:清明节就要到了,请问您对群众在清明节祭扫时有什么建议?
窦玉沛:据民政部清明节工作办公室对全国150个观察点的统计,3月29日共计接待祭扫群众超过110万人,车辆近8万辆;全天高峰时段为上午8点到12点,高峰时段人数超过总人数的70%。3月30日共计接待祭扫群众超过240万人,车辆近30万辆;全天高峰时段仍然是上午8点到12点,高峰时段人数是总人数的66.7%。北京、上海两地的祭扫人数少于往年,预想清明节假日期间的祭扫群众出行更多。为此,我们建议公众:一是择时错峰祭扫,保证出行安全;二是文明环保祭扫,抵制陈规陋习,避免污染环境、引发火灾;三是现代时尚祭扫,多采取居家祭扫、网上祭扫、社区公祭、集体公祭等方式,过一个文明、平安、祥和、有纪念意义的清明节。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