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祭祖活动的热闹与烈士墓前的冷清

来源: 发表人: 2023-12-05 浏览量:5037
随着清明节临近,一些地方大打寻根祭祖牌,有委员提案建议将清明黄帝陵祭祖升为国家级大典,由各省轮流承办。而与此同时,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与陕西黄陵公祭大典几乎同时在搭台,各有各的说辞,各有各的道理。甚至还有一些省市为了争做名人故里,吸引更多的游客而大打口水战。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类似于黄帝陵公祭之争,无非是一个旅游资源的争议,公祭活动不断升格的背后,其实是政府靠祭祖吸引投资,凸显的是地方官员畸形的政绩观。

你怎么看?请进来谈谈>>>

来源:法制日报

祭祖活动劳民伤财

右手光阴:

一些地方为了争做黄帝或孔子故里,各自引经据典,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简直成了一场闹剧,哪还有一丝神圣庄严的味道?当地政府放着民生问题不关心,祭起祖来却是一个比一个大方,难道纳税人的钱就是这样花的吗?

闲飞的鹤:

采取适当形式祭拜先祖,以表达怀念之情,本来无可厚非。但一些地方的公祭活动已经逐渐演变为比声势、比花钱,与改善本地区社会人文环境的初衷相去甚远,弄得劳民伤财。难怪人们形容为"女娲遍地开花,孔明处处显灵。"

吴仁寿:


近些年来,政府公祭活动在一些地方已泛滥成风。为了争得始祖故里之称,这些地方不惜大兴土木建豪华公祭场所。有的更是打肿脸充胖子,不顾当地经济发展实情比阔气、争规格、论正统,将公祭变为公款祭祀。难怪百姓戏言"抬出一个死人,建造一座假坟;花了一堆金银,坑了一方庶民。"

公祭背后的利益冲动

千年蛇精:

不少地方官员在祭祖结束时都会说,此次活动吸引了多少游客,当地旅游收入又增加了百分之多少,看似政绩一大堆,但有谁真正算过请明星捧场花了多少钱?政府前期投入又花了多少?公祭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

草堂杂音:

虽然百姓对公祭活动的怨声不绝于耳,但"政府公祭"之风为何愈演愈烈?从各地泛滥的公祭来看,大多难逃"官员露脸、百姓埋单"的老套路。看似风光的公祭,其实反映的就是地方官员的畸形政绩观和浮躁心理。

我要瘦十斤:

距离清明尚有些时日,社会上的"清明气氛"便骤然浓厚起来,各地的祭祖活动也在这时候赶来凑热闹,动辄拿出一个八竿子都打不着的理由抢着和祖宗沾点关系,其实看重的无非是清明这个商机。尤其今年清明节是三天假期,公祭带来的旅游收入自然不能小瞧,这也是许多地方展开先祖口水战的根本原因。

新华网友:

地方官员打着弘扬中华文化旗号大搞公祭活动,其实是将先祖当作招商引资的平台和工具。为了突出政绩,有些领导甚至将举办公祭作为任期内的大事特事来办,动辄斥巨资请明星大腕撑场面,公祭

活动变得越来越功利,哪还有祭祖行孝的影子?

铺张浪费之风当刹

小雨&王:

对先祖的认同是一种文化,每个地方都有特定的文化,这些文化缩影都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做的不是如何祭拜先祖,而是应通过这种认同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不能成为形式主义的产物,各地泛滥的祭祖之风当休矣。

吴仁寿:

有关方面应加强对公祭活动的审批和管理,对那些没有必要举办、特别是铺张浪费的公祭活动,应该明令禁止。政府部门更应慎行公祭活动,

把有限的精力财力用到解决民生问题的刀刃上。

刘效仁:

追思先祖圣贤,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应在学习和缅怀上做文章,不是非要搞什么复古程序。那些地方官员过多地把心思花在发掘圣贤遗迹上,必然挤占为百姓办事的时间和精力,他也必然不是一个好官。

希望当地官员能多关注民生,少借先祖搞一些"面子工程"。

汇溪流:

与这些轰轰烈烈的祭拜先祖活动相比,对人民英烈的祭奠却显得冷清了些,一些地方的烈士陵园由于很少有人前往,几乎快要荒废了。与其这样铺张浪费祭奠先祖,不如去纪念那些为了民族大义、国家安全英勇牺牲的烈士们。


祭祖乱象:遍地先祖,等于没先祖

(来源:新京报)

号称炎黄子孙先祖的黄帝,如果地下有知,最近肯定会感到有点乱。从前祭祀他老人家,都在陕西黄陵,近来河南新郑也在祭,说那儿才是黄帝的老家;河北涿鹿也建了纪念黄帝的所在,说那儿是黄帝最后战胜蚩尤,奠定大局的地方。

类似的问题,在别的先祖级人物身上也有,伏羲女娲、炎帝,还有尧舜禹汤,大家也在争抢,就跟争黄帝一样,各有各的道理。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眼下尊孔之风甚炽,但孔庙所在地的曲阜,却越来越像一个超级的集市。有根有据、有府有庙的孔夫子命运尚且如此,那些目前还没有找到考古依据的先祖们,自然也只好为拉动各地的旅游经济做贡献了。只需建几个莫名其妙的台子和房子,刻上先祖的名号,就可以逗引大家来此撒钱了。

全文>>>



在"寻根祭祖"不断升格的背后

(来源:法制日报)

在河南省郑州市的大街上,到处可见宣传祭祖大典的广告牌。随着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日益临近,当地媒体铺天盖地的也都是关于祭祖的报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河南和陕西都在对外大肆宣传与"黄帝"的渊源,而且祭祀的规格和级别越来越高。

陕西省黄陵县黄陵管理局办公室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992年黄帝陵一期整修,投资8000万元,1997年竣工后,黄陵县的旅游收入较1992年增加了5倍。2002年黄帝陵进行二期整修,投资2亿元。2007年,黄陵县的旅游景点收入达到50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1.75亿元。政府高调投入的背后,显然不只有缅怀先祖这一单纯的动机。


全文>>>


祭祀活动迅速膨胀喜忧参半


(来源:法制日报)

"要操办这么大规模的庆典,甚至邀请娱乐明星,没有个几百万根本办不下来。这个钱是谁来出?这到底是一场公务活动还是一场商务活动。"在郑州市采访中,有不少市民对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提出这样的质疑。

"无论是寻根也好,祭祖也罢,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什么时候都无法割舍的。但"活动搭台,经贸唱戏"历来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但是实际效果到底如何?老百姓是否从中切身体会受益?还有一些地方,大建"人造景观",而对于当地真正留下的古建筑却常常会很轻率地抛弃掉。

                                          来源:新华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