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公祭能否别让名利掺杂进来
来源: 发表人: 2023-12-05 浏览量:5577
近年来,一股寻根祭祖搞公祭活动的热潮在各地兴起,并日渐升温: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6省明争暗斗;“梁祝故里”的传说,十几个城市虎视眈眈;山西两地对“帝尧故里”展开“文化攻势”;河北三地对“魏征故里”花落谁家各执一词;山东两地甚至为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也争得不可开交…… 围绕着文化遗产的各种
争夺战可谓高潮迭出,有人认为这是利益之争,有人认为这是学术之耻,更多的人认为这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无奈之举。 (3月31日《郑州晚报》)
公祭,顾名思义就是以公家的身份去祭祀先祖,在我们眼中,公家就是政府,能够被政府所认可并进行祭祀的场所,绝对是世间独一无二,且具有渊源历史的地方,过去我们只知道黄帝陵是国家公祭的场所,源于春秋时期的公祭黄帝陵是以官方名义组织的有严格规模、等级和仪式的大型祭祀活动,陕西省、市、县三级层层成立的各级祭陵办,成为常设机构,每年的清明公祭黄帝活动都要由陕西卫视进行现场直播。
时代在发展,公祭也没有落后,自1992年开始,河南省的新郑市以黄帝的出生和建都地自居,举办炎黄文化旅游节,开展拜祖活动。从2006年起,拜祖活动升格为拜祖大典,主办单位也升格为河南省政协,由郑州市和新郑市承办,河南将拜祖大典定于每年三月三举办,借此打造“中华第一大典”,吸引众多的华人华侨前来寻根拜祖、观光旅游,这还只是公祭活动的其一,细数下来,全国各地以公祭名义开发的公祭场所不算少,几乎历史上有名气的人没有遗漏,虽说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我们尊重先祖,无论身处何地都没有忘记故乡热土,寻根谒祖的事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公祭场所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政府加入到公祭的行列中,虽说有助于历史的弘扬,但是却会让大家在现实中迷失对历史的感知,尤其是大量的公共财产投入到打造公祭场地的名气,就拿河南省长来说,为把黄帝故里景区打造成全国一流精品景区,郑州市和新郑市计划投入3.5亿元,规格越高,经济支出的就越多,两者是成正比的,虽然公祭可以拉动地方经济以及吸引外地投资,但是前期的投入以及公祭期间人力物力的支出等等,总的来说绝不可能在经济上做到对等,因此,公祭的繁荣无形中削弱政府对公共建设的投入。
祭祀是一种风俗,没有公祭的时代,我们以自己的方式祭奠先人,有了公祭,我们完全按照政府组织的形式去祭奠,虽说这样一来比较省事,但是却非所有人的意愿,明知公祭很烦琐且需要花钱,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政府热衷公祭,未必不是其中掺杂了名利,试想一下,公祭可以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可以让人觉得政府做了事情,说到底其实就是让政府的脸上有光,尤其是公祭时电视上有影、报纸上有名,这对政府来说绝对值得追求,在公祭面前,“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成了座右铭,于是乎,历史上的沉淀都被翻了出来,倒把现实给忽略了,让人在公祭的庄严中感觉到一丝无奈!
来源:光明网-光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