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祖师爷黄兴开军警干政先河

来源: 发表人: 2023-01-26 浏览量:732

共和之前,革命党素被称为“乱党”。待到话语权从清廷手中转移,“乱党”就获得正名。但在革命党内部,围绕专以破坏为目的且带有秘密会社性质的政党定位,还是兴起了检讨之声。

在武昌起义之后,章太炎首先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天下为公,乃克有济”的口号,意思是革命胜利后,革命党就应取消,不再“以一党组织政府”,才符合天下为公的宗旨。他的这个口号遭到黄兴的反对,嗣后孙中山归国,也对此不表赞同。

孙中山急着做临时大总统,在南京上位后,章太炎继续放炮,批评“南京政府既设,一党(同盟会)专制”的现实。同盟会内部,也开始讨论将秘密组织改造为公开政党,以适应新形势。此间尤以章士钊“以造党之目的而毁党”的说法,影响最大。黄兴与孙中山也慢慢改变了主意,终于促成1912年8月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等的合并,国民党横空出世。

1912年,中国大地上遍布数百政党社团,它们大多已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那时的政党比较混乱,很多人都身跨多个党籍,譬如黄兴,是11党党员,章太炎少些,也有5党党籍。党派间旋分旋合,今天数党并为一党,明日一党分裂又成为数个小党。而考各党实力,在政坛颇能呼风唤雨者,首推国民党与进步党。这两党,前者激进,后者保守,构成民初相互制衡的两大势力。

政党竞争你死我活,革命思维一直在兴风作浪,让所谓的权力制衡机制不能走向善治。张玉法的《民国初年的政党》对此有很好描述。在权力移交给袁世凯之前,孙中山等人就想尽办法图谋于己有利的建制。譬如建都南京、北京的争议中,临时参议院本已多数票赞同北京,但孙中山为此提出复议。按辛亥元老吴玉章的回忆,陆军总长黄兴说,“过了十二点如果还没有把决议改正过来,我就派兵来!”投票时又“以兵临议院,警卫森严”,导致再次投票的结果变更。后来国民党掌控的报纸说,陆徵祥内阁参议院表决时,段祺瑞率军警所谓的维持议院秩序,实开军警干政先河。这个说法不确,祖师爷分明是黄兴。当然孙黄的算盘也没打成,后来发生“北京兵变”,最终还是定都了北京。

陆徵祥内阁颇为难产,鉴于唐绍仪混合内阁失败的经验教训,有主张超然内阁者,有主张政党内阁者,一时众声喧哗。政见不一,利益分殊,袁世凯本人对此颇为头大,而同盟会操纵制定的《临时约法》,又有很大的先天缺陷(譬如规定总统对国务员的任命,需国会同意;但反过来,总统却无对国会的解散权。权力并不对等),让他深感被革命党算计。1912年7月9日,袁世凯通电各政党云:“惟徒党既盛,统系或歧,两党相持,言论不无激烈,深恐迁流所极,因个人之利害,忘国事之艰难。方今民国初兴,尚未巩固,倘有动摇,则国之不存,党将焉附?无论何种政党,均亦蠲除成见,专趋于国利民福之一途。”

袁世凯还是老脑筋,不加入任何党派,认为自己作为大总统超然一点,有利于化纷止争。这个做法不能说全无智慧,尤其在党争彼时深受民间痛恶的情势下。只是,自认掌握先进思想的政党领袖们,怎会轻易被袁世凯说服,大家怀抱着各自的理念与利益,在政治对抗的路径上狂奔。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进入共和时代的1912年,仍是一个暗杀风行的时代,这是革命党对政治异见者的一种应对方式。

政坛波谲云诡,本来投票决定的事,在失败一方,却总不愿承担后果。所以共和之后,仍有革共和之命的诡异情事发生。到后来,孙中山认为自己是共和元勋,离开他谈共和或民主什么的,都是扯淡。摆明了其他人做总统就是篡权夺位了。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革命党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深了秘密会社的色彩,孙中山通过按手印效忠的方式宣告对个人绝对权威时代的推崇。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他“不断革命”的理念。既然你革别人命有正当性,那么你执政时乌七八糟的状况凭什么不允许别人革命?这注定了20世纪的乱局。

日本在华情报人员宗方小太郎曾在社会调查报告《一九一二年中国之政党结社》中表示,“新政府成立至今不到三月,已开始瓦解,举国将成为党争之巷。”“中国政党结社之勃兴适足以阻碍其国政之发展,而启官民交争之端,其结果徒成为扰乱天下之工具而已。”这当然只是一家之言,但很不幸的是,民初政治走向,符合他的预言。这也为之后的袁世凯称帝,国民党训政乃至左翼势力的崛起提供了基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