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用户免费注册
完善纪念馆资料
纪念馆创建成功

一行禅师:用禅的智慧观察一粒盐融入大海

用禅的智慧观察,如同一粒盐融入大海 在二十世纪以前的自然科学中,能观和所观之间总是被划上一条直线,将二者判然两分为互不相干的两个领域。即使在今天,除了在原子领域之外,这一观点通常仍被视为真理。 比如,病毒学家和显镜下的病毒就被看作是两个互不相干的独立的实体。禅的态度与此截然相反。记住阳光和绿叶之间的关系是一不是二。当我们用正念觉照某事物的时候,事物本身也在发生变化,它和觉照本身融为一体。例如,....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7号

本性法师:息止妄念三绝招

息灭妄念的三个层次,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代青原禅师有参禅三重境界说: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之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之深,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这让我觉得,这三重境界说,与息灭妄念的三个层次,有异曲同工之妙。 妄念,佛法说,是条河流。上念接下念,念念相续,川流不息。 无论,你是学佛、工作、生活、恋爱,皆双足没于妄念河流中。 如何息止刹那生灭的妄念,入得寂静? 佛陀智慧启....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7号

净慧长老:佛教命运观我的命运我做主

放下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对待命运唯一积极的态度。 去的已经过去,无法追回,而未来却掌握在我们手中。放下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对待命运唯一积极的态度。 每个人就自身而言,最关心、最难捉摸的问题,莫过于命运。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无数圣贤哲士对命运这一主题进行过思考,创立了许多关于命运的学说,其中,最具代表性有两种:一种是说,命运掌握在神祗手中,要改变命运只有依靠神灵;另....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7号

济群法师:修行中最大的敌人勿让凡夫心抢占频道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每种心所都像心灵的一个频道 自我诡计多端,它会寻找各种借口来调动我们的凡夫心。我们的内心世界中有无数频道,有时我们明明打开的是这个频道,却会被另一个信号更强的频道抢占。我们平时打开电视时也会遇到类似的现象。自我不仅信号强大,而且随时都在伺机而动。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每种心所都像心灵的一个频道,有的力量比较弱,有的力量比较强。哪种心所的力量最强,就会当仁不让地主宰我们。其中最危险的....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7号

达摩难陀法师:心灵平静获取幸福快乐的秘诀

心灵平静,是获取幸福快乐的秘诀 为了建立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人生,我们应该培养慈悲心、增进智慧。悲智双运可以使人们达到完美的境界。如果我们只具有善心而忽略了智力,我们将成为好心的傻瓜;相反地,如果我们光注重智力发展而忽略了情感的培育,我们将变成没有同情心的顽固智者。根据佛教教义,为了求取性灵上的自在,人们必须结合慈悲心和智慧。借着爱的鼓舞和知识的指引,人们方能得到良好的生活。 慈悲是什么?慈悲是....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7号

宣化上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仅要知道还要做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仅要知道还要做到 古来有一位大居士,乞请上座和尚开示什么是佛法,这位和尚答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老和尚,我向您请问的是佛法呀!您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三岁的小孩子都懂,您怎么可以对我讲这个是佛法呢? 三岁小儿虽懂得,八十老翁行不得。三岁的小孩子虽然懂,但是八十岁的老翁却做不到。 诸恶就是一切的恶,也是恶中的单单一种恶。这个诸字,我把它当一字讲,本来诸是多,我说....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7号

证严法师:究竟生活在娑婆还是净土取决于你的心

清晨的境界,总令人觉得心很静、很欢喜。看着天色渐渐明亮,就像一盏光明的灯火照彻暗室,令人豁然开朗;四周的鸟啼声,也像一句句的念佛声,声声入耳。 在《阿弥陀经》里,西方极乐世界以黄金为地,四边阶道都由玻璃合成,并有各种宝饰,和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等,多种很美丽的鸟,那些鸟无时不在演唱法音。 其实像西方极乐的那般境界,在我们眼前也有。只要心清无欲,则遍地都是黄金;否则,黄金也....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7号

觉真法师:佛陀的慈悲喜舍比宝石更珍贵

慈悲的基础是般若,般若的实践是慈悲 这是我听来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云游四方的修道人,途中,捡到一颗珍奇的宝石,随手扔进他的背包中。一天,修道人遇到一个又饥又渴的旅行者。他打开他的背包,把食品分给那个饥饿的旅人。这人无意中看到那颗光芒四射的宝石,有些惊讶。修道人毫不犹豫地就将它送给了这个旅人。那人兴奋不已,这可是天上掉下的奇珍异宝,他口中直呼好运。 但是,过了数日,那个旅人追了上来,找到修道者,并....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7号

智文法师:为什么要回向回向是修行成佛的根本

佛教徒修行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觉悟成佛,而成佛的根本即是自利利他。自利,就是要成佛;利他,是要普度众生。要成佛,必须普度众生,只有普度众生才能成佛。 成佛有八万四千种法门,普度众生也有多种途径。而回向却是修行中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一种法门,普度众生最便捷的一条途径。回向: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其他,叫做回向。另因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故名回向。回向有三类:即回因向果,回事向....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7号

七岁就想出家(2)

隋文帝仁寿(公元602或603年)年间,文帝下诏,把舍利分到各州。当时,出现了许多奇特之象,人们都认为是吉兆。灵裕说:白花、白树、白塔同时出现,我看是凶兆。 众人不信。不久,献皇后和文帝相继去世,全国人都穿白衣,证明了灵裕之言。 相州刺史薛胄所住屋子的地基忽然变成了玉,胄认为这是瑞兆,于是设斋庆贺。灵裕说: 这是琉璃,要慎重,不是福象。 薛胄没有听灵裕的话。后来杨谅起兵叛乱,薛胄被流放到边....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7号

  共7981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