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寒衣节的多种传说

来源: 发表人: 2023-11-07 浏览量:4900
孟盖女送寒衣的故事
    民妇孟姜女的丈夫杞梁应官府征役去修筑长城,孟姜女在十月初一这天启程,给远在千里外的丈夫去送衣御寒。如流传在甘肃河西一带的《孟姜女宝卷》中,就有这样的唱词:"十月里,十月一,麻腐包子送寒衣;走了一里又一里,我的郎君在哪里?"等她来到筑城工地,获知丈夫已劳累而死并被埋进长城脚下后,号啕痛哭,竟使长城城墙坍倒,使她得以收葬丈夫尸骨,然后投海自尽。百姓闻此深受感动,以后每到十月初一这天,便焚化寒衣,代孟姜女寄送给亡夫,从而逐渐形成了追悼亡灵的寒衣节。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东汉蔡伦嫂嫂卖纸传说
    相传,东汉时蔡伦发明了纸,蔡伦的嫂嫂慧娘见有利可图,就让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造纸。三个月后,开张营业,因纸质粗糙低劣,卖不出去。夫妇俩看着满屋货发愁。机灵聪明的慧娘想出了鬼主意,她倒在棺材里装死,蔡莫烧纸哭啼,惊动了左邻右舍都来探望。这时慧娘在棺内呼喊起来,众人开棺,她坐起来念道:“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还说人间拿铜当钱,阴间以纸作市,她用丈夫烧的纸买通了三曹官府,才放她还了阳。在场的人信以为真,不但争着买纸,还把这事情传播开去。以后买纸的人越来越多,蔡莫夫妇的存货很快卖完了。慧娘死而复还那天正是十月初一,后来人们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形成习俗,流传至今。

    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江苏“红豆饭”传说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大意为: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尚有童谣为证:"十月朝,看牛娃儿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掴你三犁担子一薄刀。"

各地寒衣节的风俗

    老北京人的习俗:过去北京有句谚语叫“十月一,送寒衣”。这种风俗早在明代就有了。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写的很详细,所谓“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等等。意思是天气冷了,一家都穿新衣了,也应该给死去的亲人寄点寒衣去。 每年到十月初一,人们总是预先糊好“寒衣包”、“金银包袱”,在包袱外面写上地址,某某人收,然后再焚化了。 十月初,送了寒衣之后,据说在清代,还要颁发历书,各处书局刻印出售。旧时的北京,大小胡同中,常看到有人背一个布包,手中拿一叠子历书,一边走一边叫卖:“卖皇历,卖皇历。”这也算是旧京的一景吧。


五色衣裳"与时俱进"

    老南京的“寒衣节” :是日,人们把各色彩纸糊成的冥衣,装在一红纸袋里,上写亡者的身份和姓名。初一当晚,把纸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然后拿到门外焚化,以示对亡人的记挂,祈求赐福保佑,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尝新。

    山西寒衣节习俗
    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了。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

    陕西寒衣节各地习俗
    送寒衣,农历十月一日,陕西不少地方群众用各种色纸剪糊成衣服,黄昏时在祖先坟茔烧掉,谓之送寒衣。据民间传说十月一日为孤魂会,人们在送寒衣时,除给祖先焚烧外,还要多烧给无主的孤魂。
    《米脂县志》载:“岁时扫墓。每岁于清明、端阳、中元、冬至(或十月初一日),主人夙兴,具香椿,酒馔,率弟子诣墓陈献品,上香焚纸钱,序立,鸣炮再拜;并设酒、香表于后土神前,行礼如仪。是日,于家中设奠,仪式亦如忌日,礼毕,合家同食馂余。”
    《临潼县志》:“十月一日鸡鸣,焚纸,献馄饨祭先,谓之送寒衣。”
    《高陵县志》:“十月一日,荐馄饨于先人,仪如中元,又送寒衣于墓,即古履霜露而凄怆之遗也。”
    《周至县志》:“十月朔日,设馔祀先,焚纸于坟墓,名曰‘送寒衣’”。
    《续修礼泉县志稿》:“十月一日为寒衣节,以五色纸制成龛衣,焚之亲属墓前,名曰‘送寒衣’”。
    《渭南县志》:“十月朔日,鸡鸣焚纸衣,献馄饨祀祖,谓之送寒衣。”
    《同州府志》:“十月一日,煮面饺祀先,焚纸衣裳,曰送寒衣。”
    《凤县志》:“十月朔日,家家剪楮帛作寒衣,诣祖茔焚送。”
    《定边县志》:“十月初一日,曰寒衣节,夜晚皆用纸卷、纸钱焚于门外,以送祖先。”
    《府谷县志》:’十月初一日,家人夙兴,持供馔及楮钱,五色纸为帛,至门外焚,又至祖考前焚,名曰‘送寒衣’”。
    陕南一些地方,是日祭祖不在坟地,而是在各家房前屋后的院落,路边撒上灰圈(欲给几个亡人烧纸,划几个圈,写上姓名),将寒衣和纸钱烧在其中,以示亡魂各取一份,互不争夺。

    呼吁文明祭奠


鲜花祭奠先祖

    近年来,各大许多市民蹲在马路上焚烧纸钱和冥币,为去世的亲人送“寒衣”和“金银包袱”,但这样烧纸影响了城市环境,也存在一些不安全隐患,应用文明的方式祭奠故去的亲人。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也会更多地选择一些时尚的方式怀念逝者,但不管怎样变化,祭奠祖宗、慎终追远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应该传承下去。


祭奠过后街头散落着吹不去的灰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