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母亲是个很会计划的人。每年的新日历本一到她手里,她便会在上面依次做上记号。孩子们的生日自不必说,还有长辈们的生(祭)日、二十四节气、大小节日,她都会一一做上记号。重要的,就在日期下面画一个圆圈;次之,则在下面打一个小三角;再次之,则用一条横线标记。
我的生日在母亲的日历本上就是一个圆圈。但有一次我却忽然发现,有一个日期被母亲用另外的一种符号标记着,那个符号也是一个圆圈,不同的是,那个圆圈是实心的。我翻遍整本日历,也没有发现与之相同的标记,连春节都只是一个空心圆圈。那个日期代表的是一个节日——重阳节。
我拿着日历本好奇地问母亲,“为什么重阳节的标记和其他的都不一样?是实心的。”母亲说,“那表示非常重要。”我更疑惑,“重阳节有什么重要的?难道比春节、中秋节还重要?”母亲笑了笑说,“你知道吗?重阳节既叫登高节,又叫老人节,是老年人的节日。”我还是不解,“老人节跟你有什么关系?你又不老。”母亲哈哈大笑,摸着我的头说,“我是还没老,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老了呀!所以我们要记得给他们过节。春节和中秋节大家都要过,不用标记也记得。重阳节却很容易被忽略,所以我就做了重点标记。”
我这才意识到,难怪每年的重阳节,母亲都会让父亲把姥姥、姥爷接来家里,一家人聚在一起大吃一顿。原来是母亲在给他们过节呢!
过了几年,姥爷和爷爷相继去世了。姥姥也因为年老体衰,走不动路了,母亲就先在家里安顿好奶奶,然后带着礼物和儿女们回去“慰问”姥姥。
姥姥家离得不远,只隔着几座山。虽不远,但走起来却得花上两三个小时。母亲像赶羊羔一样赶着我和弟弟,看见我们大汗淋漓了也不肯让我们停下来稍作休息。弟弟累得走不动了,母亲就背着他,继续前进,一边走还一边鼓励我,“玮玮,你可要加油啊,姥姥平时最疼你了,她在家里等着我们呢!她肯定把最大最好的核桃、板栗给你们留着。”
翻过最后一座山,远远地就看见姥姥拄着拐杖站在路边朝着我们的方向张望。母亲站在山梁上,将手捂成喇叭状,朝姥姥大声地喊一声:“妈……”山村里顿时热闹起来,有几户人家出来接应。“哟,快来看,二姑娘又回来看妈啦!”母亲一一与沿途的乡亲们打着招呼。遇上家里有长辈或者小孩的,总会掏出几个月饼来塞给他们。
那天我们一般是不回去的。晚上,母亲会和姥姥挤在一张床上,母女俩捂在被子里说话,可以一直说到山谷里传来第一声鸡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