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
孟子讲性善,讲仁政,人人皆有能够被教化出仁义礼智的四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而荀子讲性恶,讲礼学,理想是:“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孔子逝后,“儒分八派”,孟子后来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奉为儒学正统,而荀子学说“好用不好说”,渐成“杂统”,此是后话。
中国古代的人性善恶论并非只有这两种,而是几种排列组合都挺齐全。比如有个告子,主张人性无善亦无恶,唯食色二字(“食色,性也”)。西汉辞赋大家杨雄则相信“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笔者更倾向于杨雄的看法,善欤恶欤,不在普遍的人性本身,与得不得抑郁症更加没有关系,只在于你自己的抉择。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