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佛教教义及佛教徒生活方式与环保的关系(2)

来源: 发表人: 2023-12-31 浏览量:453

二、佛教徒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环保

在佛教传入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徒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活方式,如节俭、素食、放生、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等。佛教徒的生活方式本身就具有环保的性质。

佛教对生存环境十分爱护,天台宗九祖湛然等主张草木非情皆有佛性。我们应该像爱护有情众生一样爱护草木土石,主张不随意砍伐树木,不焚烧山林。中国佛寺素有育林护山、绿化环境的优良传统,寺院内外的林木扶疏、景色可人,便是最好的例证。

佛教出家、在家的各种戒律都以不杀生为根本重戒。戒肉素食,为汉传佛教的一大传统。释迦牟尼前世修菩萨道时,在山中坐禅,鸟于其发髻上做巢孵卵,他怕伤幼雏而端坐不动,直到鸟雏生羽。佛祖为教徒树立了护生戒杀的榜样。汉传佛教也很注重放生护生,很多寺院设有放生池,禁止在佛寺的管辖区域捕鱼、狩猎、屠杀,寺院还经常举行放生活动。佛教界为了劝诫人戒杀护生,还以诗、书、画、歌等形式编印宣传资料。

佛教要求教徒俭朴生活,注重修行,过物质上贫乏、精神上却无尽富有的生活,在简朴的生活中寻求心灵的净化、涵养的提升。佛教倡导俭朴的生活,与现代环保运动所推崇的绿色消费有异曲同工之处。

三、借鉴佛教环保思想,倡导环保的生活方式

人是万物之灵,万物之灵创造了当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但也正是万物之灵在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置自身的危险于不顾,拼命追逐内心对物质的最大满足。自然界在无法承受其无尽的伤痛时,必然对万物之灵实施报复。这样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现代人类对大自然的错误认识和错误的价值取向。我们应汲取和发扬佛教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使自己成为自然环境的守护者。

(一)克服奢欲和贪婪。佛教将贪、嗔、痴比作危害我们心灵健康的“三毒”。现在自然环境日趋恶化,究其根源,就在于人类的贪婪。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激烈的社会竞争驱使人类不断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样下去势必造成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因此我们要克服贪婪的欲望,要少欲知足,提升人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克服奢欲和贪婪,节省国家资源,缓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

(二)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林木花草有涵养水分、净化空气等作用。“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人的心灵需要不断闻法修行而得到净化,环境需要人们不断治理与维护。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要大力增进全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三)戒杀放生,推广素食。佛教在戒杀、放生、素食等方面有一整套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我们应将这些理论和实践应用于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四)提倡勤俭节约、回归自然的简单生活。勤俭节约是佛教教人寻求心灵净化的途径,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科技发达了,生产力提高了,但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变得轻松,而是觉得压力更大。人类对物质的不断追求,不仅累了自己,更累了哺育我们的自然。提倡勤俭节约、回归自然的简单生活,强调生活精神的富有,既是保护自然环境的需要,也是保证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