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毛泽东对佛教的评价
毛泽东在多种场合曾与不同的人谈到佛教,并对佛教作出了自己的评价。作为一个革命家的毛泽东,对于佛教历史作用和地位的评价,首先是从政治角度来看待的。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在参观五台山台怀镇塔院寺时,跟随方丈一起参观钟楼,他一边细细品读着巨钟上铸刻的经文,时而抬头对周恩来说: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近两千年,它和儒、道学说相融,成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我们要加以保护和研究。”周恩来点头说:
“是啊,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今人成就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取得的。我们信仰马列主义,也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毛泽东又说:
“几千年来,佛教在哲学、建筑、美术、音乐上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这是全人类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和灿烂文化的重要部分。”
1955年3月8日,毛泽东在同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喇嘛谈话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再把眼光放大,要把中国、把世界搞好,佛教教义就有这思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的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在这段话中,毛泽东认为佛教的普度众生,是为了让那些受压迫的人都能得到彻底的翻身,并认为佛教的这种观点与共产党人的宗旨是相合的。
毛泽东还认为佛经可以分为上层的和劳动人民的两个部分。1959年10月22日,他在同班禅大师谈话时说:东晋时西域龟兹国的坞摩罗什,来到西安,住了十二年,死在西安。中国大乘佛教的传播,他有功劳。汉译本《金刚经》就是他译的。我不大懂佛经,但觉得佛经也是有区别的。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朝时六祖惠能的佛经《法宝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
在这里,毛泽东把佛经分为上层和劳动人民两个部分。他认为来自劳动人民的佛经理论才会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特别是惠能《六祖法宝坛经》中的惠能“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就有无量无边罪。”惠能这种“下下人有上上智”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劳动人民的重视和替劳动人民在文化领域争地位的思想,因而受到了毛泽东的重视。
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的一次谈话中,曾谈到了任继愈和佛学。毛泽东说:任继愈,很欣赏他讲佛学的那几篇文章。有点研究,是汤用彤的学生。他只讲到了唐朝的佛学,没有触及到以后的佛学。宋朝的理学是从唐朝禅宗发展起来的,由主观唯心论到客观唯心论。有佛、道,不出入佛道是不对的。不管它,怎么行?韩愈不讲道理,
“师其意不师其辞”,是他的口号。意思完全照别人的,形式、文章,改一改,不讲道理,讲一点点也基本上是古人的。
《师说》之类有点新的。刘子厚不同,出入佛老,唯物主义。
从这段谈话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宗教,特别是佛教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实际上是对佛教在中国文化史上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我们还可以看出毛泽东对韩愈对待佛教的态度是不满意的,对柳宗元敢于出入于佛寺的态度,是充分肯定的。毛泽东对任继愈《汉一唐中国佛教思想论集》一书,只讲了唐代以前的佛教感到遗憾。毛泽东认为,宋朝的理学是从唐朝禅宗发展起来的,由主观唯心论到客观唯心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