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泽东与佛学经典
在中国佛教几个宗派中,毛泽东最熟悉的是禅宗。对于禅宗的学说,他对唐朝高僧惠能的思想更注意一些。禅宗不立文字,通俗明快,使佛教在中国广为传播。毛泽东高度评价六祖惠能《六祖坛经》一书,他曾读过多次,有时外出还带着。该书又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这是一部惠能圆寂后由其弟子法海编篡的语录,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主张“顿悟”。
《六祖坛经》的传播,对禅宗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佛教著作被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
毛泽东在1958年8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的讲话中,谈到惠能。毛泽东对惠能《六祖坛经》的评价极高,尤其高度评价六祖对主观能动性的发扬。他说:“唐朝佛教《六祖坛经》记载,惠能和尚,河北人,不识字,很有学问,在广东传经,主张一切皆空。这是彻底的唯心论,但他突出了主观能动性,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大跃进。惠能敢于否定一切。有人问他:死后是否一定升天?他说不一定,都升西天,西方的人怎么办?他是唐太宗时的人,他的学说盛行于武则天时期,唐朝末年乱世,人民思想无所寄托,大为流行。”
这段话表明,毛泽东对禅宗,特别是惠能思想早有研究。据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建国以后,毛泽东曾多次索看《六祖坛经》,有时外出视察时也带着。
关于禅宗六祖的故事,毛泽东对担任秘书的林克说过许多次,特别赞颂惠能勇于革新的精神,不要教条、不要清规戒律,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亦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后世将他的创树称之为“佛学革命”。当时毛泽东还脱口背出惠能所作的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精神,毛泽东说是和自己的性格相通的,毛泽东还给林克专门解释了这首偈的背景。毛泽东还能背出《六祖坛经》里记述的另一首神秀所作的偈颂: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毛泽东也曾对班禅大师说过:中国佛教史上能被佛教徒尊为“经”的,就仅《坛经》一部。
据毛泽东的图书管理员逢先知回忆,毛泽东相当重视佛教经典的学习和研究。佛教的一些重要经典如《金刚经》、 《华严经》、《六祖坛经》等,以及研究这些经典的著述,毛泽东都读过一些。据逢先知提供的书目单,1959年10月23日毛泽东外出前指名要带的书籍,除马克思、恩格思、黑格尔、费尔巴哈、诸子百家、朱熹、王夫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书外,指名要带的佛经有《六祖坛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法华经》、 《大涅盘经》等。
因为毛泽东常常研究佛理,所以对献身于佛教的人物常怀敬意,毛泽东说过:
“唐代的玄奘赴印度取经,其经历的艰难险阻,不弱于中国工农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他带回了印度佛教的经典,对唐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