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传言验明正身
拾级而上,寺庙中轴线最高点处院落矗立着白塔、龙王堂,一方清泉沉寂于此。这里醒目的宝塔形似北海白塔,塔旁有一松一柏将其环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松柏抱塔”。对于此塔的来历,一直被认定为清代著名禅师迦陵和尚的舍利塔,200多年来都没有什么异议,然而细细查访才发现迦陵和尚作为一代高僧在江西归隐圆寂,也建有一塔,一南一北两尊舍利塔究竟谁真谁假?
关于这位迦陵和尚还有段传说:乾隆皇帝当年曾在这里剃度,有一次坐禅时入梦笑出了声音,当时负责寺内烧火的迦陵和尚操起戒尺便打乾隆,皇帝不得不承认“仙阙少缘分,凡尘属寡人”,尔后悄悄回宫。寺内僧人都为迦陵捏把汗,但乾隆皇帝走后,非但没有惩罚他,还特派贴身太监来拜见迦陵。迦陵和尚不但当了寺院住持,死后还有乾隆为他专修了舍利塔。传说终归只是传说,其实,迦陵禅师1723年圆寂于江西庐山归宗寺,当时乾隆不满13岁,反倒是他父亲雍正与迦陵禅师有着十多年的情意。
迦陵禅师缘何安葬在了北京?大觉寺为迦陵禅师而建塔是真的吗?不禁让人质疑。据《庐山归宗寺志》记载:“国师塔在寺右里许,即古灵溪观地,塔惟衣钵,真身迁北京西山大觉寺矣,塔左有御碑亭。”原来,雍正四年迦陵禅师圆寂后曾被葬于江西庐山归宗寺,后奉雍正之命于雍正六年十月将其灵骨迁移至京西大觉寺,塔铭曰“国师圆通妙智大觉禅师传临济正宗三十四世迦陵音和尚塔”。在灵骨被迁之后,庐山归宗寺弟子们又为迦陵禅师建造衣钵塔以当胜迹,并于同年十二月,得到雍正皇帝褒赐的碑文,追赠迦陵性音和尚为“国师谥圆通妙智大觉禅师”,并于迦陵衣钵塔旁立碑石以示恩宠绵延。所以,江西庐山归宗寺国师塔实为迦陵禅师衣钵塔,而迦陵禅师真身舍利塔应在北京西山大觉寺塔院内。
尽管迦陵和尚舍利塔确定在大觉寺,但是不是眼前这个白塔呢?我们从工作人员那里得到了答案。“大觉寺塔院是在寺南约1.5公里处的一座寺庙附属建筑群,是清代大觉寺内僧人圆寂之后灵骨安葬之所。上个世纪70年代塔院遭到破坏,迦陵禅师的舍利塔塔身已不复存在,目前遗址只能看到塔基部分。”工作人员表示。
推翻“大觉寺白塔即迦陵和尚舍利塔”这一论断后,静下心来仔细欣赏一下这座白塔。塔为典型的藏传覆钵式白塔,砖石结构,分为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部分。塔高约15米,下有八角须弥座,中部是圆形塔肚,上方是细长的相轮,顶上饰有宝盖。塔座为八角形,正面朝东,上枋和下枋雕刻仰俯莲花,四周由祥龙、葵花、牡丹、莲花、西番莲等图案砖雕构成。塔身上宽下窄,正面有焰光式塔门。塔身上面的相轮共有十三层。最上面是华盖,金属华盖上雕刻有一圈“佛”字,共16个,华盖下还悬有风铃8个。塔旁松柏据古树专家估测,已有五六百年以上的树龄。古树的树龄、白塔的形制、塔身的纹饰,以及大觉寺殿堂内供奉的多尊具有明代早期藏传佛教特色的佛造像,似乎都在印证着这座白塔的身世。如今,专家推断这应是一座建于元代末期或明代早期的“佛塔”。所谓佛塔,是为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经之用,而非某个僧人的真身舍利塔。另据大觉寺现藏清代道光八年(1828)文札记载,当时寺院住持真觉和尚向宛平县衙禀报大觉寺内各处建筑等渗漏、坍塌、损坏的情况,其中提到“佛塔一座,不齐。龙潭栏杆鼓闪,龙王堂瓦片脱截……”那时即把大觉寺白塔称之为“佛塔”。至于该白塔确切的建塔年代,恐怕只能有待于求证到更明确的文字史料,或者对于该塔进行考古性发掘后而得出的结论了。
下山经南配院四宜堂,院内的白玉兰树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是清代迦陵禅师亲手种植。这株闻名京城的玉兰树是人们竞相观赏的佳物,从清代的爱新觉罗·奕绘、顾太清夫妇、纳兰容若、爱新觉罗·溥儒,到现当代文化名人郭沫若、朱自清、冰心、俞平伯、张伯驹、季羡林等都曾在此驻足。走出大觉寺,感受到千年古刹闻名之缘由,不仅有古树、名花、泉水,更有那陶冶性情、沉寂悠然的修心之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