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思琪委员谈重庆的发展战略
重庆市是一个面积达八万三千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三千万的“超级大市”,它也是西部地区唯一的一座直辖市。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自然使得重庆先得天时、地利之优势。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重庆市委主任韦思琪委员,向中国网介绍了重庆市发展经济的优势及具体措施。
韦思琪委员说,重庆除了具有西部共有的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等优势外,还有它的独到之处。首先是它的区位优势。长江、嘉陵江穿越重庆,把重庆与中国东部地区紧密相联,使得它起到了“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作用。其次,得益于抗战时期大批企业的内迁和新中国“三线”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重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国防科研与生产基地,形成了较发达的科研和教育体系。第三,举世瞩目的三峡库区工程的兴建,使得重庆正在或即将对百万之众的人口进行迁移。大迁移必然带来大建设,这本身就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最大的“项目”。
韦委员接着说,要发挥上述优势,必须认真按市场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因此,重庆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以下的发展战略。
第一、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筑起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快车道”。打一场包括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在内的交通建设的总体战。力争到2005年,基本形成重庆在中西部地区能有效发挥集聚、辐射功能的基础设施整体骨架和网络系统。
第二、 发挥区位优势,加大外引内联力度,在参与西部大开发中整体提高重庆的对外开放水平,制定优惠政策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和先进技术。重庆现有的两个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基本饱和,不能满足国内外大型企业入住的需要,因此重庆市已规划了一个占地70平方公里的新区。此外重庆在招商引资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今后每年举办一次招商会和旅游节。
第三、 积极发展科技和教育,加速技术创新的步伐,广泛吸引人才,为参与西部大开发提供重要的技术基础和智力支持。重庆现有20多所高校,市政府计划出资5-6亿元,以重庆大学为核心,建成一所像北大、清华那样的综合性一流大学。
第四、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做好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主城区的环境治理工作。2003年将实现大坝的蓄水,如果生活、工业污水不加处理排放到长江,将直接影响库区水质。此外,库底的清理也是一向十分艰巨的工作,需要清走许多坟墓、医院污染物、深埋的放射性物质、房屋、桥梁等。重庆市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对清污治污工作,已经做了很大的投入。
第五、 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尽快形成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产业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以前重庆的汽车和摩托车工业一枝独秀,今后重庆要大力发展化工、医药、环保、信息、食品和旅游产业,形成经济的多足鼎立之势。
韦委员最后说,虽然重庆深处中国内地,又在高山河谷之中,但极具开拓进取精神的重庆人将在西部大开发的乐章中奏响最嘹亮的篇章。
中国网2001年3月13日
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