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泰斗史树青先生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92473232
本馆由[ 133*****520 ]创建于2012年07月29日

纪念树青先生 作者:刘涛

发布时间:2012-07-29 13:54:27      发布人: 133*****52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 
117凌晨1点,文物界痛失“国宝”——有“国宝级文物专家”美誉的著名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因心脏衰竭抢救无效,在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去世,享年86岁。

  本报特刊发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书记、青联主席刘涛一文,纪念先生。

  突然,荣宏君打电话告知史老去世的消息,我愕然!

  印象中,健朗的史树青先生似乎与这一刻是没有联系的。但宏君是史先生的关门弟子,理智告诉我,消息真实。然,每想起老先生憨厚耿直的笑容,却总无法接受与之永别。我感到一种恍惚,弥漫着某种无法言明的伤感。

  早就景仰史先生,但与文博素无渊源的我,从来没想到能够走近他,感受他为人长者的慈祥,聆听他为人师者的渊博。

  2005年,国家机关青联开设“当代学者谈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因宏君是史先生的弟子之便,第一次就请到了与启功、杨仁恺、徐邦达并称“文物鉴定四大家”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那是我第一次聆听先生教诲,也第一次感受先生盛名之下的可爱之处。他不似我想象中的严肃与刻板,相反常常流露出孩子一般的天真。他会安静地听别人谈话,但一旦有意见,就在瞬间表达出来,声音洪亮,中气之中透着认真与执著。他的眼神,没有普通老人的浊钝感,而是透着清澈的灵气,会观察周边并与人交流,配上他憨厚的笑容,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他交流,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年过八十的老人。于是,先生从高高的神坛走进了我的生活,每逢暇时,我一定会找上机会拜见先生。

  史老很喜欢和年轻人交往,同时也非常关心年轻人的成长。他常询问我们看了什么样的书,思考了什么样的问题,并告诫我们“要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他胖胖的,但精神矍铄,讲起话来虽然态度和蔼,但铿锵有力,有着一种让人不得不信服的坚定感。

  先生于学,精益求精,我们每有表述不明之处,总会追问细辨并进而告知,令人诧异于他的记忆力如此之好,无怪乎文博界朋友会称他为“活字典”。史老常说,这种记忆是需要积累的,需要用功才能做到的。而这种功夫也是鉴定的基本功,最少需要记住5000个人名,还有相关的字、号、别号、斋号、师徒传承、社会关系等等,都要烂熟于心,这样在鉴定时才能找到证据或发现疑点。同时,搞鉴定还要懂“书皮学问”,拿到的不管是金、玉、书画还是陶瓷,都要知道查什么工具书,把它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说白了就是“按图索骥”,不花大价钱藏书、不下死功夫读书的人没法搞鉴定。所以,史老非常重视年轻人是否读书,每遇见喜欢读书,一心向学的年轻人,总会不厌其烦传授他读书的心得体会。与先生相交的时间不算长,但在这一点上却受益良多。

  我很庆幸离开学校多年之后,还能遇见这样的老师,并得到他的垂青,时常教诲。我的工作与文化界有些距离,但也喜欢读些书,故而曾经起了个“无书斋”的斋号。史老听说后,竟然主动提出为我题写“无书斋”,并撰《无书斋小议》相赠,以资勉励。面对这意外的收获,我惊喜之余颇为不安,唯恐有负先生厚望,于是问学日勤。先生似乎明白了我的心思,亦甚欣悦,每次相见总提及“无书斋”意非“无书”,而是以书中之思为书,有益于思者方为读书。先生苦心,提携后学之情,令人感慨良多。

  今天,先生突然离去,案头空留《无书斋小议》,却无法再次聆听先生语重心长之教诲,昔人所谓“黄鹤西去”的惆怅令人难以排遣。与先生相交日久,方知天下仅以先生为“鉴定家”,并非准确。先生的鉴定重考证,强调历史文献与实物的相互印证,其考证功力之深早在年轻时就为郭沫若先生专文赞道。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伯达先生便曾经指出,先生实为当代文献、目录学大家,其造诣之深今世无人能敌。平时交谈,先生每说什么时,总能旁征博引,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古典精神世界的大门,启发并激励我们的求学之心,其学其识实为吾辈后学之楷模。

  回想5月初,先生和我们青联的一些同志相聚于北京航天桥的孔乙己饭店,其殷殷教导之声尚在耳畔,“多读书、多学习”的企盼之情尚历历在目。而今,忽然却传来先生仙逝的消息,着实令人难以相信。于是在一种恍惚状态下,与史老相交的种种往事翻动着一种怀念的情绪,令我难以入眠。并且,我深深感到先生对于我们青年的厚望不仅是他的期望,更是我们自身的责任。只有不辍于学,以学养思,方能不负先生之教导、不负先生之厚望。

  今天,先生走了,离开了我们。作为曾经受教于您的青年,请允许我们向您道别——“保重,先生!祝您一路平安!”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