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吉治水
夏元吉治水
古镇千灯有一条尚书浦,北起吴淞江,南通淀山湖,是水上交通要道。相传明永乐元年,户部尚书夏元吉奉令携太常少卿袁复开浚吴淞江,顺便疏拓千灯浦,解除了水患。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把千灯浦改成了尚书浦。昆山城以东有一条下界浦,明初时到入海口一百三十余里已经淤塞成平陆,无法泄水,也是由于夏元吉引下界浦入浏家港以分水势,得以通畅。从此下界浦被改名为夏驾河,沿用至今。
其实,最值得一提的,是夏元吉治理了黄浦江。
明代洪武末年,作为太湖水入海通道的吴淞江下游严重淤塞,致使浙西连年遭受涝灾。永乐初年,吴淞江和黄浦下游壅塞,苏州、松江府一带大水成灾。朝廷十分重视水患治理,委派户部尚书夏元吉来江南筹划根治事宜。夏元吉采取“掣淞入浏”、“掣淞入浦”的方案,一方面将吴淞江上游引入浏河,直接出海以舒解淤塞之急;一方面采用本地诸生叶宗行的建议,开凿范家浜,使黄浦之水截过吴淞江,北流直接入海。当时永乐皇帝批准他役工十余万。夏元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不辞辛劳地指导施工。他说:“民劳,吾何忍独适。”终于大功告成,使太湖、淀山湖和浙西之水顺畅入海,解除了水患。这,恰如归有光在《水利论》中所指出的:“禹治四海之水,而独以河为务;余以为治吴之水,宜专力于淞江(即吴淞江)。淞江既治,则太湖之水东下,而余水不劳余力矣。”
辅助他治水的叶宗行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被提拔为钱塘县知县。他们当时设置测量水位的石标,名曰“忧欢石”——水位正常为欢,水位上涨为忧,这不仅是水文测量的设施,也蕴含了人文色彩。
由于吴淞江上游水源分泄江海,下游(吴淞)江(黄)浦合流,浩荡的黄浦江水直达东海,河床被冲刷得越来越深广,以至上海开埠后,外洋轮船可以停泊至黄浦江码头。这为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和工商业城市奠定了基础。黄浦江与吴淞江(近代称苏州河)相交的格局,促使上海形成更完善的内河网络,连接更广阔的腹地——苏、锡、常、杭、嘉、湖这片中国最富庶的地区。
夏元吉(1366-1430),字维哲,先祖为江西德兴人,后迁湖广湘阴(今湖南湘阴县)。明代洪武年间以乡荐入太学,官户部主事,历仕五朝。明成祖时任户部尚书。他不仅主持财政27年,还担纲治水重任,被依为砥柱。
夏元吉治水有功,然而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却持反对态度。他与朝廷的某些大臣,不断寻找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劝阻明成祖禁止下西洋活动。强调郑和下西洋耗资巨大,国力难以支撑,甚至把宫廷失火也归罪于下西洋。这是夏元吉人生的另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