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调甫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974
本馆由[ 天堂天使]创建于2009年12月16日

我国纯碱工业和涂料工业的奠基人——陈调甫

发布时间:2009-12-16 16:25:44      发布人: 天堂天使

        陈调甫,名德元,字调甫。1889年12月28日出生在江苏省吴县(今苏州市)一个小税务官吏家庭。陈调甫9岁丧母,16岁丧父。1907年到上海求学,先人复旦公学,后转中国公学。1910年中学毕业,回苏州农业学校任教。1912年进入苏州东吴大学化学系,1916年毕业,留校任教,1917年获硕士学位。

  早在1910年,陈调甫中学毕业以后,就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家里设立了一个简易实验室,从事化学实验。1916年他在东吴大学任教时,又从事铜合金分析工作。1917年他准备在苏州创办碱厂。与苏州瑞记荷兰水(汽水)厂厂主吴次伯和友人王小徐合作,由陈调甫在实验室用苏尔维法研制纯碱成功,后进行工业性小型试验,又获满意效果,因筹措不到资金而停顿。1917年冬,陈调甫北上塘沽与范旭东合作创办永利制碱公司,倾注了大量心血,后又推荐侯德榜主持技术工作,终于生产出优质纯碱。

  1928年,陈调甫创办了永明漆厂。他不断组织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销售,替代进口油漆,为我国涂料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933年范旭东决定建设硫酸铵厂。陈调甫同侯德榜一起勘察厂址,指导基建和设备安装工作,为南京硫酸铵厂的建设作了很多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陈调甫老当益壮,除了继续关心制碱工业和涂料工业的发展以外,埋头读书,著书立说。他在总结自己一生经验时说:“我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在于不断地充实自己。”他又在《引玉集》一书中讲到:“学问本无止境,发明日新月异,我辈服务工业界者,倘不继续钻求新知,必逐渐落伍退化,岂能再与世界各国工程师并驾齐驱。”陈调甫对英语、德语颇有造诣。40年代,他看到苏联经济发展很快,为了学习苏联的经验,便向一位俄国女教师学习俄语。50年代末期,他又注意到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以古稀之年开始学习日语。他创办的永明图书室藏书很多,有关化学、化工、油漆等方面的外文杂志就有四五十种。著名的美国《化学文摘》,以前天津只有3套,永明漆厂就拥有1套。他为了补齐这一套重要的工具书,不惜重金从一位化学家遗孀手中买到从1907年到1929年的缺卷。

  1956年以后,陈调甫患了心脏病,但他为了完成周恩来总理的嘱托:“要多写书,留给后人”,仍努力工作。他着手编著一部油漆字典(按英文字母排列的,从A到O部已完稿,其余尚为草稿),很担心无力完成,曾多次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可以作为我的写照。”他给儿女们写信说:“宁可少活几年,一刻也不能放松工作。”他抓紧一切时间终日伏案写作。1961年12月25日清晨1时,因心脏病复发,猝然去世。他的手稿仍留在书桌上。陈调甫曾在第三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发言:“夕阳西下之时,本应放出异彩。我愿追随全国老年科学工作者之后,同青年科学工作者比赛一下,为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到最后一分钟。”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陈调甫曾任化工部华北研究院副院长、天津化工学院副院长。他还是天津市人民政府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我国纯碱工业的先驱之一

  1914年,范旭东在塘沽创立了久大盐业公司,并有意创办碱厂,但苦于手下没有人才。1917年冬,陈调甫与吴次伯、王小徐经实业家张謇介绍,北上天津与范旭东共商创办碱厂大计。双方一见如故,范旭东后来追忆说:“南北同志都愿把久大当作中心办永利,中国碱业这粒种子,就在塘沽种下了。”在商议如何创办碱厂的过程中,陈调甫主张采用当时先进的苏尔维制碱法。有人认为用南方的盐做的碱虽然不错,但改用北方盐为原料,能否合用则还有疑问。为此,陈调甫与范旭东在天津太和里范旭东家中建起了一座3米高的石灰窑供给二氧化碳,由王小徐绘制草图,制成一套制碱设备,进行了多次试验,得出了合格的纯碱,从而大大激发了范旭东的决心和股东们的信心。

  1918年,由范旭东、陈调甫等7人创建的永利制碱公司在塘沽正式成立。范旭东在久大试验室与陈调甫促膝谈心,想将制碱技术责任委于不足30岁的陈调甫。陈调甫回答说:“我能力薄弱,要我担负此重大责任,等于叫孩子当家。”范旭东说:“谁都是孩子,只要有决心就能成功!”陈调甫倍受鼓舞,欣然同意。同年冬季,陈调甫乘申办工业用盐免税久延未批之际,去美国考察制碱生产技术,组织设计,购买机器设备,招揽技术人才。在美国几经周折后,陈调甫在华侨实业家、华昌贸易公司经理李国钦帮助下,邀请了几位留学生协助共同设计,其中有正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钻研制革工艺的侯德榜。陈调甫发现侯德榜很有才能,力邀回国参加碱厂建设,侯德榜表示同意。

  1919年,陈调甫携带图纸回国,被范旭东委任为技师长(总工程师)。1921年,侯德榜回国参加碱厂建设。范旭东很欣赏他的才干,委以重任。范旭东十分感激地对陈调甫说:“你荐贤有功,应受上赏。”陈调甫回答:“我不要赏,我希望能充当催化剂,发生化学作用,对事业有利,就是我的成功。”除侯德榜以外,陈调甫还引荐了刘允锺、刘树杞、吴承洛、李得庸等十几位留美技术人员,这些人都成了永利碱厂的技术骨干。

  建厂初期,困难重重。在引进技术方面,陈调甫精打细算,凡是能在国内自制的机器设备一律自制,不能自制的才向国外采购。凡是需要引进的,总是反复比较,引进以后,立刻仿造,不再重复引进,而且只要能够买到廉价的,就不去买昂贵的。他在美国曾为碱厂购买1台大型刨床,当时全新的需要2万美元。他从报纸的广告看到有一台同类旧设备待售,便赶去看货。当时机器已被拆散,横七竖八堆放在地上,他发现只需加以整修即可使用,便按废钢铁价以1000美元买回。直到50年代,这台刨床仍在碱厂机修车间发挥作用。

  还有许多大型机器设备是在国内建造的。在将设备运往塘沽途中,事故丛生。笨重的铸件,压坏了码头,租界巡捕房要求赔偿。军阀混战,火车被征用,使有的设备被搁置途中多日。陈调甫奔波于塘沽、天津、上海之间,解决这些问题。塘沽一带地基承载力低,建筑大型高层厂房困难更多。在建设碱厂南北两楼时,全国还未见过这样10层高的楼房。他采取了许多土办法,将楼房建起,至今还巍然屹立。1924年1月,我国第一座大型基本化工企业终于建成,陈调甫在碱厂设计和基建两个阶段担当重任,功不可没。

  1923年,经陈调甫推荐,永利公司委派侯德榜继任技师长。陈调甫改任工务部长,致力于企业管理和培养人才。他与范旭东、侯德榜、李烛尘等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在紧要关头,甚至

  彼此以生命担保,共同奋斗。他参与重大决策的制订和实施,倡议和筹办机修车间,使设备的更改维修工作效率大为提高。他经常不分昼夜亲临第一线指导生产,解决问题。在一个隆冬之夜,他曾爬到10米高的石灰窑顶,将一位昏倒的检修工人救了下来。

  1926年6月,经过8年的奋斗,这座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终于制出优质的纯碱,并于同年8月在美国建国150周年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的美誉,荣膺大会金质奖章。范旭东如释重负地对陈调甫说:“我的衣服都嫌大了。老陈,你可以多活几年了。”永利公司为了酬谢他的贡献,特赠红利股票2000元,陈调甫当即转赠碱厂福利部门,一.时在同仁中传为美谈。

  1956年永利碱厂扩建。当时陈调甫已在化工部华北研究院工作,且已年近古稀,但应永利一些老同事的邀请,仍亲自参加,协助张佐汤等主持有关技术改造工作。因此,不少人认为:陈调甫的生命是和永利事业紧紧相连的,他为永利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与范旭东、李烛尘、侯德榜同是我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

创办永明漆厂 开发优质名牌涂料

  陈调甫事业上又一重要成就是创办永明漆厂。他早在青年时代,就对我国的桐油、大漆研究深感兴趣,并著有《国宝大漆》一书。永利碱厂建成投产后,他感到我国油漆工业还很落后,尤其为国宝大漆和桐油没有被用于发展我国的油漆工业感到很可惜。

  1928年12月,陈调甫征得范旭东的同意,在兼顾永利碱厂的情况下,独自创办了永明漆厂。建厂初期,招股十分困难,仅凑了1万元,其中半数还是他从舅父那里借来的。鉴于许多企业都因股东争权、干涉行政,以致技术人员不能发挥才能,事业办不好,陈调甫决定不采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而组成两合公司,由陈调甫一人负责,作无限责任的股东。

  永明漆厂设在天津河北区小王庄,起初占地仅7分,共9间房屋,设备简陋,只能生产一些低档油漆供应市场,无法与英、美产品竞争,最初二三年均有亏损。鉴于在永利碱厂的经验,他决定培养技术人才,走技术创新道路,向高档产品发展。他先后在平、津大专院校招聘技术人员数人,给予优厚待遇,并给每人指定一个专题,配备两名助手,从事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他选拔人才采取择优录取的方法。为了招聘河北工学院毕业生王绍先,他首先郑重其事地致函学院院长魏明初,请王到厂“帮助工作”,内容是做一项实验,并用英文写出报告。王绍先按要求完成,他感到考核满意后才下聘书。

  陈调甫很重视职工的技术与文化教育。他从工厂利润中提取20%作为教育基金,完全用于提高职工的技术和文化水平。他开设工人业余补习班,由专人管理,专人授课,工人免费参加学习。他聘请教师给技术人员补习外语,有的青工到厂外学习外语,费用也由厂方负担。他还亲自讲授化工知识,带领职工操作。一时间,永明漆厂职工学文化、学技术蔚然成风。永明漆厂从事技术和产品开发研究工作的人员约占职工总数的20%。

  陈调甫还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作为永明漆厂的三字厂训。他向工友们解释:“办工厂第一条是做;做得多了就会发现缺点,所以要学;学到一点心得,还要教给后来的人,使以后不断有人做下去。”这种生产与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鼓励了职工努力钻研,不断进取,对永明漆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为了发展新产品,他把科研放在重要地位,以工厂盈利的20%专作科研经费。工厂开设之初,尽管困难很多,资金紧张,但他仍然坚持建立试验室,不惜花费宝贵的外汇购买试验仪器。为了与国外产品竞争,陈调甫购进了美国酚醛清漆,并组织科技人员进行化验、分析,发现美国清漆虽具有硬度大、光泽好的优点,但耐水性差,一经水烫,漆膜变白。陈调甫采用我国廉价的桐油作为改性剂,进行试验。研制出的新产品,经水煮10分钟亦不变色。投入市场,立刻受到用户好评。该漆性能超过美国的酚醛清漆,陈调甫把它定名为“永明漆”,这是我国油漆工业的第一个名牌产品。1933年,“永明漆”获得南京国民政府颁发的优质奖状。由此,陈调甫和永明漆厂蜚声全国,油漆销量骤增,木器店中同样一只书桌,用“永明漆”涂的就增价2元。

  永明漆厂第二个名牌产品是硝酸纤维漆,大半用于喷涂汽车。陈调甫在分析美国杜邦公司喷漆的组成和物性基础上,首先制成了国产喷漆。1935年7月,陈调甫在天津国民大饭店举行喷漆展览会,陈列了许多喷漆的艺术品,博得观众的好评。《天津商报》特出画刊,专为喷漆展览会作宣传。


  陈调甫非常重视产品宣传,除了举办展览会外,还经常带着样品走访用户,送去宣传品。在销售上,他制定了以汽车修理用漆和铁路车辆用漆为主攻方向,多方设法招揽主顾。由于永明漆厂的喷漆质量过硬,天津市的汽车修理厂大多成了永明漆厂的主顾。铁路用漆的销路也很好,占了永明漆厂总销售量的2/3。当时天津、唐山、长辛店、浦镇、四方及东北三省各车辆工厂都使用永明漆厂的产品。正值永明漆厂产销两旺,陈调甫准备进一步发展之际,抗日战争爆发了,永明漆厂本拟内迁。陈调甫怀着一腔爱国热情,转道香港到重庆,向航空委员会联系设厂生产国防用漆,因未走当权要人的门路,设厂之事未成。他不愿为日本人生产油漆,遂避居上海。永明漆厂全靠代理人王绍先、梁兆熊等勉强维持。日本侵略军早就对永明漆厂垂涎三尺,几度拉拢不成,便以军需为名,将永明漆厂存放在中国银行仓库的贵重原料全部劫走,价值等于半个工厂,使永明漆厂被迫停产。日本侵略军还把梁兆熊带走,对他施尽酷刑。

  陈调甫避居上海期间,建立了万华制药厂和永明试验室,潜心研究油漆的原料,特别是对用醇酸树脂为原料生产的油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而为永明漆厂日后另一名牌产品“三宝漆”的问世打下了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调甫从上海把所有的图书、仪器及大批原料运回天津,着手恢复永明漆厂。1946年,内战风声日紧,陈调甫不顾个人安危,于1946年6月6日工程师节公开散发自己的著作《引玉集》,呼吁停止内战,同时积极组织科研和扩大生产。他在原来永明厂基础上增加了颜料车间,生产出了铬黄、铬绿、铬蓝等多种优质颜料;为了解决包装问题增加了制罐车间;还从国外引进了先进设备,如单滚磨、大型搅拌机和快速滚磨等;他还扩充了试验室,增聘技术人才。1948年,永明漆厂又一名牌产品——“三宝漆”研制成功,投产问世,使我国涂料工业前进了一大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用个人所有的数万美元外汇购置新型设备和原料,努力发展生产,得到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建国之初,北京大批古建筑需要维修。陈调甫率先为北京中山公园内的习礼亭免费刷了油漆,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表扬。

  1952年,永明漆厂的油漆产量已跃居全国首位。我国第一代醇酸树脂漆——“三宝漆”大量生产,质量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该厂产品在抗美援朝和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中,被作为指定油漆,在全国广泛使用,并远销苏联及东欧、东南亚各国。1953年1月1日,永明漆厂率先成为全国涂料行业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50年代后期,陈调甫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坚持搞科研。他不能每天去工厂上班,便自费在家中设立试验室,从事有机硅涂料的研究工作,曾制成五碳藻醇,受到天津市人民政府的表彰。

  (作者:冯连贵)

简历

  1889年12月28日 出生于江苏省吴县(今苏州市)。

  1912—1917年 在东吴大学化学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并获硕士学位。

  1919—1922年 任永利制碱公司技师长。

  1923—1925年 任永利制碱公司工务部长。

  1926年 任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化学部长兼实验室主任。

  1928年 创办永明漆厂,任经理。

  1934年 任永利化学工业公司董事会候补监察人。

  1935年 任永利化学工业公司视察长及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董事。

  1947年 被选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董事。

  1952年 永明化学工业公司成立,任总经理。

  1953年 任公私合营永明化学工业公司副经理、经理。任天津市人民政府委员。

  1956年 任化工部华北研究院副院长。

  1959年 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0年 任天津化工学院副院长。

  1961年12月25日 病逝于天津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