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威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71503669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10年06月18日

葛曉威︰青春劃過的痕跡

发布时间:2010-07-14 15:20:48      发布人: 天堂天使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史照栋  时间︰2010-07-14 04:08:19

    引子——

    6月16日下午,武警河源市支队四中队下士葛晓威在搜救被洪水围困群众途中,因冲锋舟被通信光缆绊翻,不幸落水淹亡。斯人已去,战友们睹物思人,几多不舍,几多感怀。

    把扛红牌牌当作奋斗目标

    晓威的遗物中,有一条别致的特警腰带,那是他美丽梦想的真实写照。

    战友李井亮清楚地记得,2008年5月,晓威代表支队参加了武警广东省总队的军事比武,这次比武让他眼界大开。回来后兴奋地说,人家那特种装备、特种服装真是太漂亮了!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也穿上了特战队员的特战服,身上背着特战装具,手里拿着88狙击步枪,那威风劲就甭提啦!可是当我醒来,却发现是一个美梦。

    晓威说,男人嘛,就要有梦想,有梦想就要不懈地追求。

    他当特战队员的梦想很快实现了。2009年5月的一天,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支队刚刚成立的反恐排选中,真正成了一名特战队员。晓威走的时候,不少战友劝他︰“你在中队是骨干中的佼佼者,立功受奖、入党样样都少不了你,很有希望被作为优秀班长骨干,保送入学提干,何苦到反恐特战排去受苦受累呢?”面对战友的好言相劝,他憨憨地笑了,依然打起行装,奔向了他那梦想的地方。

    其实,晓威并非不想提干。他的内务盒里有一副红色的学员肩章,战士马辉知道,那是晓威从一位学员排长那里要来的,寄托着他提干当干部的梦想。

    马辉说,新兵刚下中队时,晓威是我的班副,睡在我的旁边。一天晚上,马辉无意中看见他拿着手电筒,正照着什么东西看来看去。出于好奇心,马辉把头伸过去一探究竟——原来是一副红红的学员肩章,马辉很不以为然,他却庄重地对马辉说︰“这是学员肩章,人有了梦想才会有奋斗的希望。你是在校大学生,文化功底好,有考军校的机会,你应该把扛着红牌牌当作奋斗目标。”

    看着他沉醉的神情,马辉诚恳地说︰“班副,能把它送给我吗?你已经这么优秀了,扛红牌牌肯定没问题!”没想到他把肩章握得更紧,笑着说︰“这是我的希望,可不能给你。”

    如今这副已经发白的学员肩章,成了每个特战队员心中追求的梦想。

    在晓威的枕边,至今还放着他不知看了多少遍的《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书中讲述的是特种部队的神秘生活。

    晓威曾说,这本书贴近自己的生活,也不缺乏哲理性的思考和教育意义,还有许多梦想的闪光,能激励自己憧憬美好的未来。作为一名军人,我们真的是肩负了太多的使命与责任。

    “如果祖国需要我,请把我埋在遥远的山间,让我的身躯长成一道无形的屏障,往来的战友会为我泪流两行。” 这是书中晓威最喜欢并常常吟诵的话。他常说︰“大丈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他的日记本上也写着这样一句话:“既然穿上了这身军装,就绝不当一个窝窝囊囊的兵,哪怕死,也要把热血洒向祖国的苍穹!”

    晓威,为什么你喜欢说的这些话都与壮烈牺牲有关?难道说你早已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

    在《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这本书的旁边,还有一个白色的手电,是晓威特意从商店买回来的,褪色的外壳,带着几分朴素的色彩。看着它静静地躺在那里,战友们不由想起了与晓威相处的每一个夜晚。每晚一熄灯,晓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蒙头大睡,而是做他习以为常的事︰打着手电看书学习。一个手电,尽管照得不远,却照亮了晓威的军旅梦想。在他的影响下,支队很多人纷纷效仿,无论白天训练多苦多累,都要趴在被窝看一会儿书。现在,虽然晓威走了,却留下了一盏指路明灯,让大家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不迷失方向。

    晓威出生于革命老区江西上饶,他外祖父和父亲都曾是军人。军人世家的情缘,使他从小就萌发了立志从军报国的梦想。高中毕业后,他积极应征,入伍来到广东省紫金县这片红色土地。

    战友杨顺飞说起晓威忍不住泪水涟涟,他至今还珍藏着与晓威一起为烈士敬献花圈的照片。那是2008年4月2日上午,紫金县委县政府决定在紫金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祭奠活动,他和晓威被指定担任敬献花圈的礼仪任务。从小沐浴着红色洗礼的晓威,把这一礼仪看得神圣而又至高无上。他怀着对先烈的敬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事后他风趣地跟杨顺飞说︰“杨子,你说以后会不会有人也给我们送花圈?”

    杨顺飞哽咽不已︰“晓威,你一腔热血的萌动,不幸变成了令人心碎的事实。今天,你的事迹感动了国人,感动了广东,感动了河源大地。河源社会各界为你举办了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英雄葬礼。不仅有人,而且是无数人为你献上了鲜花。晓威,战友们都在抱怨你,不该说那么不吉利的话啊!”

    信心需要积累

    晓威有很多口头禅︰“像狗一样去训练,像狼一样去战斗。”“挺住,我能,我行。”

    战友李井亮说晓威有个特点︰一到训练场上就兴奋。他想起晓威曾经刻苦训练时留下的两个带血迹的护肘,酸酸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下。

    那是一次战术考核,场地烂,沙子地坑坑洼洼,覆盖着一粒粒小石子。当轮到晓威做低姿匍匐动作时,他以勇猛的动作和迅捷的姿态爬了过去,身后卷起了一缕烟尘,“7秒31!”在场的考官瞪着眼楮赞叹道︰“这小子爬得真快!”

    当他站起来回到休息的地方,两个肘部湿湿的,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没事,就把迷彩服上衣脱掉,这时大家都惊呆了,因为每个人都看到他带的两个护肘渗满了血,所有人心里都一下颤起来,而他却好像一点疼痛的感觉都没有。

    在支队,晓威是公认的1号狙击手,参加过各类狙击手集训,在每次的集训中成绩都是名列前茅,为中队和支队赢得过无数荣誉,是战友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狙神”。

    说起这些,战友乔梁赞不绝口。遗物中有一张晓威与靶纸上的五角星合影的照片,那是今年5月份他俩一起参加狙击手集训留下的,它见证了一名优秀军人的成长经历。5月的广州,天空的太阳就像是一个大火球,让人感到炎热、枯燥、烦闷无比。而晓威在训练场上一趴就是一个小时,一动不动,稳稳地据枪,静等目标的出现。突然“砰”的一声,子弹命中了百米开外“劫匪”的眉心,距离100米。这样的成绩对于别人来说十分困难,但是对于晓威来说,打10环已经没什么挑战性了。 于是他突发奇想︰“我要打个红星!”随着“砰”、“砰”、“砰”、“砰”、“砰”的枪响声,5发子弹出膛,一个标准而又规范的五角星图案瞬间印到了胸环靶上,一幅展现着非凡狙击实力的“艺术作品”诞生了,于是他对着自己的“艺术作品”拍了这张照片。

    打好步枪不容易,想打好狙击步枪就更不容易了。使用过狙击步枪的人都知道,他和一个人的定力、心态、据枪动作、呼吸频率都是密不可分的。

    有句话常挂在晓威的嘴边︰作为一名狙击手,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无论是面对诱惑还是危险,都要做到心如止水,这样才能做到一枪毙敌。

    晓威常说︰“训练,有时训的不一定是成绩,有时训的是信心。信心也得积累,积累了信心,毅力就会增强。”在他的遗物中,找到一个装有几千粒大米的弹带,战友马辉说,这是他当好狙击手的“法宝”。

    记得那是前年一个星期天的中午,别人已经午休,晓威却在饭桌上很入神的把一颗颗散落在桌上的大米,一粒一粒数起再放到弹带里。当时不知他在干什么,马辉从身后拍了他一下。想不到他突然跳了起来,像睡觉被他人惊醒一样,很严肃地说︰“你干吗?好不容易数了这么多,又要重新数。”马辉说︰“你不休息,数这个干吗?”“这个是练眼力,对射击有好处”他边说边蹲下捡撒在地上的大米。马辉就问︰“谁教你的?”他说︰“自己揣摩出来的。我的目标是先数大米,然后是小米,再是芝麻,最后是用针穿小米。”

    晓威一有空就数大米,一数就是几百上千粒,数错一遍又重数,反反复复进行这个枯燥乏味的训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不间断。晓威靠积累信心,终于练就了全支队数一数二的神枪手,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

    晓威是一个富有追求的人,追求诗情画意的人。战友轩云明在整理他的个人资料时,发现了以前他和晓威在训练、生活中自拍的一些图片、视频。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段段勇猛、搞笑的视频,引起了无限追思。

    前不久一阵大雨之后,大家一起进行战术训练。休息的时候晓威跑到办公室来说︰“老轩啊!你去年给我们中队做的退伍老兵留念光碟很好,不过就是缺少一点东西。”“缺什么?”轩云明反问道。“缺少一点军人的血性,今天我就给你找好了素材。”轩云明拿起DV去了训练场,晓威像个小老虎在泥水中同战友一起摸爬滚打,很有血性。如今这段小小的DV,记载了那段美好的岁月,他那种勇于拼搏、挑战自我的激情如同这画面,永远定格在战友的心里。

    战友姚步武说,晓威的遗物中,有一个军旅纪念钱包格外引人注目。

    钱包,很多人都有,别人的钱包也许是某某名牌,而晓威的钱包是他自己邮购的,是一个带有闪亮国徽,写有“武警”两个字样的钱包。

    钱包里还有他的3件宝贝——《忠诚卫士守则》、《严密防范网络失泄密“十条禁令”》、《保密守则》卡片。静静凝视着晓威这3件宝贝,他生平的点点滴滴让战友姚步武敬仰。这个钱包装的不仅仅是部队守则、禁令,更装着晓威对武警这个职业的热爱、忠诚。

    战友胡家涛凝望晓威遗物中的一套邮票沉默不语。邮票的主题是︰“我与祖国共成长”。主体是火红的“和谐”二字,旁边附着晓威进行狙击训练时的照片。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队的每位官兵都想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祝福。不知从哪得来的消息,说可以将自己的照片印在邮票上,还可以在邮票上写出自己祝福的话语。一天中午,晓威忙着挑相片,忙着思考祝福祖国的话语。他拿起一张照片,“太随便了”;又拿了一张,“不够严肃”……最后终于确定了射击狙击步枪的照片。理由是,“符合自己作为军人的特殊身份”。选择祝福话语时更是十分的认真,他给支队每个人都发了一张纸,让写出心里话,他从中挑选。最后确定了“和谐”,寓意着各民族团结和谐,社会和谐稳定,祖国能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小小的一张邮票,折射出了晓威对祖国最深情的爱!

    平凡的事做到极致

    现在社会上不少人做什么事都讲究回报,对自己有利的事趋之若鹜,对自己没利的事袖手旁观。而晓威恰恰相反,总是那么乐于助人,谁有困难,谁需要帮助,他都慷慨解囊,义不容辞。

    记得在去年国庆武装巡逻中,他看到一个年长体弱的老人蹲在马路边瑟瑟发抖,就主动上前安慰,并当即掏出身上仅有的80块钱给了这位老人。玉树发生地震灾害,他寝食难安。晓威积极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的照片,见证了他对灾区人民的满腔爱心。

    那是一本普普通通的献血证,记载了葛晓威在新兵连和四中队两次献血的时间和数量:

    2007年2月献血200毫升,2010年2月献血200毫升。还有一件没有记载但与献血有关的事,让中队的战友深受感动。

    那是2009年6月的一天,河源市发生了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名女学生因失血过多,急需B型血。得知情况后,晓威第一个报名要求献血,当时中队干部看他比较瘦小没有批准,但他一再坚持︰“救人还要分小个和大个吗?”短短的一句话打动了中队干部的心。那次,他一次性献了600毫升血,以致好长时间浑身软的没有一点劲。这名学生得救了,晓威黑黑的脸庞绽放了金灿灿的笑容,是那么甜蜜,那么自豪。

    3次献血,共计1000毫升,这是战士独有的慷慨。

    人们不禁要问,个子小小的晓威,身体里到底有多少能量?

    节约,是一个战士的良好品行。

    战友关汉深回忆说,在晓威的抽屉里发现了一个香皂盒般大小的精品盒,里面的东西让人为之一振,装的除了几副旧领花、旧警饺外,全是一些零散的硬币,仔细数数,25个1元、5角、1角不等面值的硬币,共5元8角。这些在常人看来并不起眼的零碎散币,却都是晓威生前生活当中慢慢积攒留下来的。

    记得有一次,在进行战术基础动作训练时,一枚1角的硬币,被大家踩来踩去,像没看到似的。晓威看到后,捡了起来在身上擦了擦便放进了口袋。

    战友李超记得当初晓威还是他的副班长的时候,给人感觉他做事那么细致认真,从不马虎。在一次打扫卫生时,给小李分配的工作是擦拭自卫哨风扇,擦拭完后,晓威来检查。没想到晓威看了一眼后端来一盆水,倒入洗衣粉,亲自动手重新擦拭,边动手边教育小李︰“凡事一定要细致认真,切不可粗心大意,把平凡的小事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

    一台陈旧的风扇,在经过晓威仔细认真的擦拭后,一下变得焕然一新了。最让李超没想到的是,在那扇叶槽内,那细小洞口的一点灰尘,晓威都用牙签挑出。

    有这么一张照片︰他用双手拿起自制的灌溉器,一点一滴、小心翼翼地浇灌着一棵刚成长起来的菜苗,看到这个情景,李超的脑海里浮现出了难忘的一幕。记得那次移栽菜苗,他们把菜苗种上后,拿起桶就浇水,“哗啦”一声,菜苗全倒了。

    晓威发现后,跑过来叫停。他拿着一个矿泉水瓶,装满了水,对大家说︰“刚种上的菜不能这样浇,不然明天都会死掉的。”他边浇边说︰“这就好像育人一样,要一点一滴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 从此,大家都用起了这种“滴浇法”。

    回忆起晓威的点点滴滴,战友刘俊声有太多感慨︰“记得今年初,晓威带大家去施肥种菜。当时想,我在家里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到这来变成了一个老农,心里很不情愿,但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干。很快,我们种上了生菜、黄瓜、辣椒等蔬菜。几个月后,看着红艳艳的辣椒和绿绿的菜叶,我们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和幸福。现在每当想起晓威活着时的样子,我便无限感动,他的笑脸必将激励着我在快乐中训练,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使命重于生命

    这是指导员严得立在晓威牺牲后写下的一篇回忆文章,附在此处——

    2009年5月,我和晓威一起被调入四中队,我任指导员,他当副班长,那时,他刚改士官第一年,出于都是“新人”的缘故,战士当中我跟他走得更近一些。作为他的领导和战友,在晓威并肩战斗的一年多时间里,我见证了他的一点一滴。

    他给我的感觉身材瘦小,但很精干;活泼开朗,爱好广泛;意志坚强,永不服输;他群众基础很好,生活中,他是官兵们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有他在的日子里,中队时时充满阳光,处处都是欢乐。

    可如今他却成了官兵们永久的回忆。

    在得知他抗洪失踪的那天夜里,我和留守的中队19名官兵,在电话旁整整守了一夜,六神无主的我们,不停地祷告,晓威,别玩了,赶紧回来!晓威,兄弟都在等着你,你千万不要出事啊!可是,我们等到的却是——永别!

    得知噩耗后,全体官兵悲痛欲绝,几名战士控制不住情绪,竟要冲出大门去看晓威最后一眼;在广州参加主官集训的队长杨俊,放弃就要进行的考试,苦苦哀求领导批假回来,看晓威最后一眼;同晓威一起战斗过的退伍老兵,从广东、河南、海南、安徽、四川等地纷纷赶来,看晓威最后一眼;骨干集训队的官兵,抑制不住悲痛,独自跑到营区后山为晓威烧纸钱……

    晓威是一个非常上进而又觉悟极高的人。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入伍第二年就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是原中队同年兵中的第一人。

    2009年5月,他因各方面素质过硬,被支队首长专门抽调到我中队,担任反恐特战排的副班长,恰逢此时,中队研究入党问题,按规定他完全符合被吸收的条件,但他坚决要求推迟半年,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却给我板起了脸孔︰“指导员,新调入人员按规定至少要继续考察半年的,你可不要徇私情啊!”出力不讨好的我,当时还挺窝火,可是事后我才知道,他是怕占了仅有的两个入党名额,怕即将退伍的士官入不了党。

    今年5月份,支队组织反恐尖子比武,他同战友们3月份就开始了针对性训练,每次训练,他都坚持要比别人少休息一会,每个动作,他都坚持要比别人多练几遍,他的综合训练成绩在比武班中是最好的一个。但在苦练了整整两个月后,情况却突然发生了变化,为更多地培养狙击手,支队决定举办一期狙击手集训,领导点名要他担任狙击手小教员。我跟他说︰“晓威,支队首长点名要你参加狙击手集训,还要担任小教员,比武你就不能参加了,训练了这么久,连参加比武的机会都没有,你有什么想法?”他乐呵呵地说︰“革命战士像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其实,他心里最清楚,按照上级通知要求,这次比武只要拿到第一名,就可以荣立三等功,他就符合了优秀保送入学的条件,他就有机会当干部,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啊!

    我们常常都在追问自己人生的意义,而晓威告诉了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问,而在于热爱岗位,立足本职见行动。

    晓威始终用不平常的追求干好平常的事情。战友们回忆起晓威的生前往事,都说他身上透出一股灵气。晓威入伍前是职业技校毕业生,具有较好的电脑技能,新训结束分配到紫金中队不久,他毛遂自荐担任中队网络维护员,开设的“阳光博客”成为中队官兵谈心聊天、互帮互学、加油鼓劲的平台。他“诚实Boy”(诚实男孩)的网名也经常是“楼主”。临近年终考核,他发出“希望大家共同为中队创先进”的帖子;新年度工作开始,他的帖子是“要有新的目标、新的姿态,要勤恳踏实,任劳任怨”;老兵退伍前,发帖提醒大家“保持高昂的士气和良好的中队风气”;新兵来队时,发帖引导他们要“感觉在中队生活是幸福的”。

    今年年初,在担负警卫勤务期间,他得知从小疼爱自己的外公突然因病去世,为了不影响执勤工作,他强颜欢笑,一直到执勤结束,他才含着泪眼找到我说︰“外公从小把他带大,他没能看上最后一眼,现在想回去给外公上上坟,尽尽孝。”可他刚离开部队5天,就接到中队紧急召回的命令,但他没有一句怨言,甚至没有询问一句为什么,就立即起身连夜归队,归队后,又斗志昂扬地投入到了工作中。

    晓威,他自认为渺小,却塑造了伟大,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救了他人的生命,自己却在滚滚洪流中倒下。

    追悼会的那天,看着晓威静静地躺在那里,我又在想,人这一辈子,什么最重要?是金钱,是权力,是房子还是车子?之前,我一直认为,生命最重要,因为一切的一切都可以重来,唯独生命不可以。而晓威为了救人民群众,却牺牲了自己年仅21岁的生命,悲痛之余,我更加深刻读懂了“使命”的含义︰军人的使命重于生命。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