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亲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68401766
本馆由[ 冯二毛 ]创建于2017年09月05日

追忆父亲

发布时间:2017-09-05 15:51:40      发布人: 冯二毛

追忆父亲

冯昌燕

父亲过世快1个年头了。关于父亲,总想写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这份追思。每每想起,都有一种伤感,一种难以表述的怀念。这份感情是一种厚重的、温情的,在我印象里很少有这样越来越强烈的追忆,像陈年的酒,越是久远就越发浓郁。之所以在父亲去世后,我在网上给他建纪念堂(http://www.waheaven.com/TT362521679;登录名:164223822,密码FCY0050300)的时候没有去写,主要还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这份多年来的亲情感受写出来。

亲情,这一字眼很通俗,也很笼统。大多都是表达亲人间的和睦、关爱、疼爱,它是一种血缘交织、难以割舍的牵挂。这里,我想说的亲情是早已逝去的身影,一个让我多年后越发凄然泪下的身影,它超越了现实中的情感寄托,这种感受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父亲是一个极为平凡而普通的农民。他幼年时,正值兵荒马乱的岁月,铁匠祖父没有将祖传手艺传给父亲,而是节衣缩食,送父亲读完初小,当时就算一个文化人。16岁那年,祖父因病过世,从此父亲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辗转从场镇迁徙到农村,经历了长达60年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难岁月。听73岁高龄的母亲说:上世纪六、七年代是家里最难熬的时期,那时我们兄弟姊妹6个相继出生,一家8口人的口粮全靠他们拼命挣工分分到的几百斤粮食。为使我们少挨饿,他们除了精打细算外,便起早摸黑挖野菜、采竹笋解决糊口问题。父亲更是利用从开县大进挑盐进城口的机会,以物换物,换回生活日用品,解决家里的生活用度,后来又发挥文化人的优势,担任大队会计40余年。80年代初,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家里分到了近十亩山地和1头牛,饱受饥饿的父亲欣喜若狂,从此他和母亲几乎没有睡过天亮,精心耕作农田,几年下来家有余粮上千斤,成了当地数一数二的致富户。

那年头,“读书无用”的思想一直困扰着落后山区,在我们村子里多数家的孩子都辍学回家,而父亲面对连肚子都吃不饱的现实,毅然坚持让我们读书,六姊妹中,除送我读完大学外,还送2姊妹读完高中和1个兄弟读完初中。为供养我们,父亲经常打零工……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在寒冷的冬天,父亲给别人砌墙时,为了节约5毛钱,,手指磨出了血也舍不得买一双手套。记得我高中毕业时,因为填报志愿的原因而落榜,面临回家务农和继续复读的艰难选择。当时村里人也冷嘲热讽:“再送你儿读一年,回家也是挖羊角锄”,但父亲忍受别人的讥讽,毅然决定让我复读。正因为他和母亲以及亲人们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我顺利考入四川农业大学,从一个农村人变成了城市人。记得高考成绩公布后,父亲不但随时向赶场回来的村民打探我是否被录取的消息,还常常走十几里山路往镇上唯一的邮局询问录取通知书到了没有。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严肃的父亲脸上绽开了久违的笑容,还特地换上了过年或者开会、出门走亲戚才穿的白衬衫,张罗着到镇上粮站卖玉米给我转户口。上世纪80年代,大哥和我相继走上了工作岗位。只因大姐、幺妹自幼吃苦耐劳,为养家糊口,父亲忍痛没让她们上学,父亲在世时一提起这件事就叹息,总觉得愧对他们。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个粗线条的人,虽然能写会算,珠算在整个乡镇都小有名气,但他不会呤风弄月,没有细腻之处,亦少儿女情长,尤其是脾气十分暴躁,动不顿动就雷霆之怒,我们兄弟姊妹都很怕他,不敢和他正面说话,即使偶尔呆在一起,也是表现的极为拘谨和温顺。随着年龄的增长,天性好强的我曾尝试和他顶嘴,但终于没能逃过他的扁担。正是这样,父亲在世时我们虽尽了孝道,但往往是畏惧多于亲近。现在想来,平日的印象却是忽略了一些细节,没有看到严厉背后的关爱和呵护。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还在离家二十多公里的县城读高中,父亲冒着纷纷扬扬的大学,来学校给我送每月的伙食费,当他看到我脚上的胶鞋破了,便好不犹豫的将他脚上的带着体温的棉鞋脱给我,然后穿着我脱下的破了洞的胶鞋,在夹杂着碎冰的泥泞的公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往回家的路。不知不觉,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是啊,当时,父亲已经是年近花甲的老人啊。看着他不再挺拔的背影,我发誓要好好读书,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来报答他。也在心里暗暗承诺:我才长大后,决不让我的父亲,我的亲人们挨冻受饿。

20133月,得知父亲因胃出血忽然卧床,生命垂危,当时我和大哥都在县城大礼堂开会,会后,我们连夜赶回老家,在亲友们的帮助下,踏着泥泞的山路,将父亲送到医院,父亲因为前后就及时,经过近一个月的积极治疗后出院。我们都以为他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是天不遂人愿,当年9月,母亲因病住院,父亲到县城来看母亲时,三姐叫他顺便做过复查,经过县医院的医生初步诊断,父亲可能患有肺癌。当三姐将消息电话告诉我之后,我连夜从重庆赶回城口,第二天,我们将父亲送到重庆最好的医院检查,经过专家确诊,父亲是肺癌晚期,已经无法治愈。为了他离开我们前有个愉快的心情,不孝的我们没有告诉他真实病情。后来,尽管我们全力为他治疗,但还是他还是没熬得过去。20149月,家里来电话说父亲病危,当时我在外地出差,于是连夜赶回,但见父亲躺在病床上,面容憔悴,有气无力。他抓住我的手说:“儿子,我有病你们已经尽孝心了,我培养了一群不错的的后人,我没有什么遗憾,好好照顾你们的母亲吧”。

父亲与世长辞,走完了他平凡而厚重的75个春夏秋冬。勤劳的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是他坚韧、勤劳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确实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生命是短暂的,那么父子间的情感是漫长的、深远的。让我感到遗憾和沮丧的是以前没有好好的珍惜它、珍重它,失去了才觉得可贵,之所以说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亲情,是因为这是一种逝去的爱,是永远不能重温的亲情,留给自己的也仅仅是怀念是追忆,心里空落落的,也为当初没有很好抓住或给予这一美好温情而懊悔。即便今天,往往还魂牵梦绕的梦到父亲,梦中的父亲总是那么的年轻,充满活力,总是那么慈祥的目光笑盈盈的看着我,心里满满的、暖暖的。写到这里,咽喉像堵着什么,泪水蒙蒙已然浮在眼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这首《清明》淋湿了多少儿女的衣襟和孝心。子欲孝而亲不在,不知不觉我的眼泪却打湿了追忆父亲的文稿,浸透了思念和感恩的心……

201441日作于清明前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