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爱--谭丙亮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64522343
本馆由[ 莱茵河 ]创建于2011年04月04日

回忆母亲(三)

发布时间:2014-03-24 12:27:13      发布人: 莱茵河

                       三 美德( 妈妈的言传身教)
     妈妈虽然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妇女,一辈子就是在家相夫教子,可是妈妈的身上集中了中国妇女最优秀的传统美德——勤劳,节俭,贤惠,善良,
     在我的记忆中,每天清晨四点多钟,妈妈就会起床开始一天的忙碌:首先是趁大街上还没有行人时把门前的大街扫干净(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各家门前的大街由各住户清扫,那时我们家是住一个大院,从前门到后门有十几二十来米的距离,虽然说有几户人家合住,但是妈妈几乎把扫街的事情一个人承担下来了,从来没有让别人扫过);接着自己洗漱完毕就挎着菜篮去买菜(那时都是计划经济,尤其三年困难时期,物资匮乏,买个小菜都要一大早去排队,迟了,不要说买好的,有时连菜都买不到),只有把一大家子一天的菜买回来了,妈妈才安心;回到家,妈妈就把我们五个兄弟姊妹 一个个叫醒起床,同时开始给我们准备早饭了,我们人多,每餐饭和菜都是现做,所以做早饭是要一点时间的,所以吃饭前妈妈会给每个人分配事情:哥哥挑水,若是挑井水,我就去井边守着吊桶,若是挑自来水,我就去帮哥哥排队,三姐就负责折叠大家的被子,弟弟和妹妹就自己管理自己了,或者读书,有时需要我去买豆腐脑开汤时,守桶排队的任务就是妹妹的工作了;等我们吃饭后上学走了,妈妈就开始了洗衣浆衫,择菜做午饭,下午我们上学走了,妈妈就开始了做杂活,(当时因为子女多,只有父亲一个人工作,虽然二哥,大姐和二姐已经参加工作,但是工资都不多,所以家里一直经济比较拮据,母亲总是接些杂活在家中做,如糊纸盒,锤铁丝,敲石头,缝手套,为图书馆修补书籍。)晚饭后,妈妈会一边陪着我们做作业,一边或是缝缝补补或是织纱衣毛裤,总之,妈妈的手永远不会闲着,你永远看不到妈妈在休息,我们的衣服总是整整洁洁的,即使有补丁,补丁也一定是平整方正的。我们的家无论是房间还是天井院子,总是干干净净的。虽然家里经济拮据,但是妈妈很会安排调配,一日三餐,除了周末爸爸在家我们才可以吃到一点荤菜外,平时总是蔬菜,但是在妈妈的巧手下,我们从来没有感到过有什么难吃或者吃厌了的,比如妈妈会把老了的长豆角的豆子剥出来,用竹刷把的竹签串成几串,和豆角一起煮熟,然后发放给我们一人一串,说是因为我们听话或者做了什么家务的奖赏;削下的莴笋皮妈妈也不会丢掉,撕去里面的筋,洗净切碎,放一点豆豉辣椒大蒜,炒得香香的,十分送饭,我们都喜欢吃;有时间爸爸妈妈会带我们去郊外扯蒿子做成蒿子粑粑,我们就像过节打牙祭一样的吃得津津有味......
     母亲的贤惠善良也是出了名的 。对于大哥二哥和大姐来说,母亲是他们的后妈,可是妈妈视同己出,用自己全部的爱去关心照顾他们,让失去亲生母亲母爱的哥哥姐姐重新得到了慈母般的关爱,几十年以后大姐回忆起妈妈对她的爱仍然热泪盈眶,感恩不已(大姐会有专门的回忆文章),我们九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亲密无间,不知道内情的外人是根本看不出来的,妈妈博大的胸怀,无私的母爱,是我们大家庭和谐幸福,兄弟姐妹亲善快乐的源泉!妈妈的贤惠善良还体现在她非常友善地对待每一个亲朋好友上。解放后妈妈随父亲进城在长沙定居,只要是乡下来人了,无论是亲戚还是邻居,尤其是那些有困难的人,妈妈都会热情接待,我们家就是乡邻们的驻长办事处,有进城办事来吃一餐饭或歇一晚的,有来向爸爸妈妈求各种帮助的。我记忆中有这样一件事。有一年乡下需要肥料,(为什么乡下会让妈妈帮他们收集肥料我就不知道了)妈妈从附近一个什么工厂弄来了很多的燃烧以后的谷壳灰(都是妈妈自己借车子一车一车拖回来的),把它们堆在我们家的杂屋里,然后挨家挨户的让邻居们把各自家的马桶里的粪便倒在谷壳灰里(当时都没有私人厕所,在家都是使用马桶,然后提到公共厕所去倒),等攒积到一定数量时就叫乡下来人拖走,在好长一段时间里,妈妈的心全在这上面,不辞辛劳,不怕脏臭,为乡下收集了大量的优质肥料,好多年以后我们去乡下时,乡亲们还记得这件事,感谢妈妈对他们的大力支持。至于自家的亲戚们有困难找妈妈,尽管我们家也不宽裕,但是妈妈是绝不会袖手旁观的,能出力的就出力,能帮钱的就帮钱,决不让来者失望而归。我记忆较深的有这么一件事:一次我们家来了一个乡下男子,腿上烂了,流血流脓,发出一种臭味,我们躲得远远地不想理他。可是妈妈不许我们这样,让我们每个人都要大声的喊他一声李三哥,让我们泡茶并一定要双手端给李三哥喝,妈妈还打来温水,给他洗脚,做一些平时我们都吃不到的好饭菜给他吃,临走还给他钱让他去治脚,李三哥走后,妈妈告诉我们,李三哥和我们有点亲戚关系,他孤身一人,生活困难,腿烂了没钱医治,我们能帮一点算一点,以后他再来一定要热情招呼。后来李三哥经常来,每次来,腿上仍然是流血流脓,也不知道妈妈给他的钱到底去看病了没有,但是妈妈总是照样留他吃饭,照样给他钱去看病......(妈妈去世以后就很少看到李三哥来了,也不知道他后来情况怎么样了)又如乡下的姑表姐来长沙读中学,就是一直住在我们家,和我们一起生活;还有一段时间舅舅家比较困难,经常来我们家借钱,妈妈也一定会毫不犹豫的伸出援手......诸如此类的事例实在太多了,就不细说了。
      妈妈的这些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一个子女。 在妈妈的影响下,我们从小就爱劳动,从小就知道节俭,像糊纸盒,锤铁丝,敲石头,缝手套,为图书馆修补书籍等等杂活我们都会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凡是该我们自己做的事,妈妈一定是让我们自己做,我们兄弟姊妹都是才七八岁就学会了挑水,打水(用吊桶把水从井底打上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哦),再稍大一点,就是洗衣洗被子了,像煮饭炒菜技术性比较强的活,妈妈也常常一遍一遍的告诉我们,所以十二三岁时我们就会独立给家人煮饭了;我们从小就乐于助人,每个儿女长大以后无论在单位,街道,还是成家以后在各自的家庭里,都是与人为善,和邻居,同事,亲戚的关系都十分融洽,和睦,九个家庭,个个都是“五好家庭”,每当想起这一切,我们都会感谢父母给我们树立的好榜样,培养的好家风。
     
                              后记
       今年是妈妈诞辰一百周年, 特撰本文以缅怀母亲的养育深恩,崇高风范,以表达女儿对她老人家永远的思念与感恩!
       亲爱的妈妈,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