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爱--谭丙亮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64522343
本馆由[ 莱茵河 ]创建于2011年04月04日

垂范的德操 景仰的敬业

发布时间:2012-04-04 19:12:42      发布人: 莱茵河

垂范的德操 景仰的敬业
——纪念父亲谭丙亮诞辰一百周年

(农历癸卯年十二月初十日至癸未年十二月初十日)
(公 历 1904年1月26日 至 2004年1月26日)

       小序:今年(农历癸未)十二月十日,若论公历当为2004年1月26日,是父亲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我等孝儿、贤媳、爱女、俊婿共十八人聚议隆重纪念, 特撰本文以缅怀父亲的崇高风范,略表儿女们对父亲永远的思念。

        (一)
        父亲出生在中国社会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政府行将覆灭的前夜。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辛亥革命的爆发,军阀混战的生灵涂炭,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残暴,抗日烽火的壮烈,人民解放战争的英勇和新中国建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的辉煌成就,可以说他见证了二十世纪前大半页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由此他的思想发展轨迹,也薰陶出从朴素人生观到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转变与深化。我们谭氏祖宗繁衍到父亲这一辈的祖孙三代都是在贫困线上沉浮挣扎的农民,只有祖父谭润生才算得上大半个以私塾教书从业的知识分子。父亲文化程度不高,仅在私塾学堂就读一年半,十四岁以前基本上是在家务农,什么犁田、耙田、插秧、收割,样样农活都会,农闲时打草鞋、搓绳子、喂猪、放牛,什么杂务都干,父亲幼嫩的童年品味够了苦难与艰辛,因此儒家的温良恭俭让五德传统很容易在他思想上扎根,他常说:以劳为本,行善积德,是人生的大要。他不是基督徒,也不曾见他参拜过释迦牟尼,但他确信神灵,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样典型的唯心主义因果报应论。我们想这跟祖传遗风有关,记得祖父在世时,每逢农历七月来临,祖父则要带领全家忙碌烧包祭祀之事,先是拿出家谱,逐代分别考妣逐个填写包袋塞进一束纸钱,带到七月半那天夜晚,纸香明烛照天烧,用以祭祀列祖列宗,烧包时还得一边一边圈撒水饭,用以驱赶野鬼,一桩桩一事事,虽已远离现在大半个世纪,但印迹仍在我们脑海。可见这点对后辈影响之深,父亲则正是按照这个模式,曾教儿每天要向“天地君亲师”牌位的神灵装香祈祷,如到送旧迎新的年关或重大节日,他则亲自虔诚拜叩。如送门神,谢灶神,迎财神,必咒念“人丁清吉,五谷丰登”。他的前半生对政治很少关心,他曾说过“我无党无派,洁身自好”,这种朴素的世界观支配了他近大半辈子生活,可是社会变化的无情却又总是敲打着他这种桃源式的梦想。1938年11月2日深夜,国民党军队实行“焦土抗战”密令,纵火焚烧家乡长沙城,大火烧了五天五夜,其惨状目不忍睹,国民党的腐败政治,给他上了沉痛的一课。1944年日寇侵略到了垂死挣扎的时期,驻扎在家乡桥头铺的鬼子,常在太阳西沉黄昏泛起时出来打闹,把一个大好的家乡搅得天昏地暗,在这种时候总是父亲带领全家逃入深山老林,那种饥餐露宿,诚惶诚恐的屈辱感,怎不激起父亲的万丈怒火呢?是事实教育了我们,也教育了父亲,行善积德,还得有个国泰民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灵魂,父亲的思想升华了,有了质的飞跃,这特别表现在他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项政治运动中,不论是三反五反,还是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抑或是灾难性的文化大革命,他都是那样积极、乐观,用他自己的话说,以前我们受“帝、官、封”三座大山的压迫。现在解放了,我们成了国家的主人,只要是党的号召,我都积极响应。即使是有时受点委屈,我也只有理解。他如此言,也如此行。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的确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但他总是忍辱负重,朝前看,可谓在逆风中奋进,在顺风中扬帆,被同行誉为工商界的楷模,受到组织的表彰与器重, 得到群众的信任和尊重。1956年他高兴地参加了中国民主建国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友党成员,他为此而自豪,也为此而骄傲,以后任长沙市工商联成员、长沙市南货食品业公会委员,长期的政治运动、业务活动等无数事实证明,他无愧是我共产党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挚友。
       (二)
        父亲的一生,无疑是以商业活动为主。他与其他一般民族工商业者相较,又有自己独到的风景:他从学徒走来,走的是合夥经营之路,归宿于国营企业职工。敬业是他从商的精神动力,诚信是他从商开拓的灵魂。
        十四岁对于人生,应该说是含苞待放的妙龄岁月,如果用我们当代人的眼光来观察,它至少应是一个享受暖衣饱食、求学赶考的明媚时光,然而父亲正是在这个年龄,承受着饥寒交迫的压力,走上离家进城打工谋求生计之路。1918年(要记住这个时间)父亲离开老屋长沙县河西望岳乡上竹田南岳庙柘木塘(现望城县雷峰乡马头村),跨进长沙市太平门河街惠然杂货行,开始了他人生从未曾须臾离开且又坎坷不平的旅程。学徒是什么样的职业?学徒将怎么面对师傅老板的脸色?学徒的七叶树在何方?学徒的前程又在哪里?这一系列的问题已经无情地提到了这位十四岁少年的面前。他思考着,探索着,每天鱼肚白刚一泛起,他便机警地从梦中苏醒,开始忙碌着洒扫庭除且要求窗明几净的工作。白天静观其师傅、老板的气色,不时端上一杯清茶,如有顾客来临,相时送上一张笑脸。及至黄昏逼近,准时清点照明灯具,将煤油灯罩擦得一尘不染,又准备着迎接晚上的光明。如此这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技艺就从洗刷中觅寻,信誉才从烦琐中找到。三年学徒生活过去了,迎来的便是另一陌生行当:店员工人。店员与学徒的区别只在一个或几个工作面上负有一定的责任,当然报酬也相应有所提升。父亲以其勤奋、聪慧赢得了老板的赏识,他在会计这个岗位上整整干了十年,占住他当店员工人的大部。他当会计打算盘滚瓜烂熟,记总账、分账,条清目晰,丝毫不错,还不时对进账出账向老板提出些真知灼见,因此鼓励与嘉奖常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多少有些积蓄。勤勉敬业的桂冠也第一次戴上了他的项环。
         历史就这样蹊跷地把合夥经营的道路铺在了他的脚下。1932年,几个命运相同、气质相近的朋友合计着凑钱开商店的尝试,从此父亲就当上了股东老板。当老板是什么滋味?他认真地领悟,热切地期盼。真是上天无眼多乖戾,有意补天反遭殃。第一次当老板,他尝到的是亏本的苦涩。要知道,商途多险恶,更何况是旧社会?蚀本就意味着失业,他沉驻在面临失业的悬崖前,思索,谋划,他决定迎接第一次失败的挑战,在磨砺中再生。他记起了“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古训,他想起了“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俗谚,他仿佛闻到了人缘也是一种无形资本的商业气息,决心离家更远些,到湖北公安县闸口镇去找石忱堂叔爷,果真是“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石忱堂叔爷了解了父亲的处境,决定帮助组织谦益杂粮行,由旅闸的几位族友各出资20元,凑足200元合股经营,这20元的股金本来已是小本生意之尤甚者,但父亲还是拿不出来,皇天不负有心人,最后协议出来了,允父亲以工资入股,但言明:赚钱则有工资,亏欠一切无从谈起。也许又是上天有意再次考验父亲的敬业力度,这一年又是商行无利,父亲只得以身许行,除饱口福以外别无收获。直到第二年福祉终于降临,商店按十一股分红(连同父亲的一份人力股),他才算真正拿到了当老板的第一份工资与利润,这是艰辛的一份,也是无比喜悦的一份。这一干在闸口就是十年,直到日寇侵占闸口,1944年他才被迫返回长沙。
        父亲所走的这条合夥经营的道路坎坷崎岖,尽管其规模实属小本经营的范畴,但父亲的从商风范则湘鄂颇有名气。从1946年到1948年又两度往返于长沙、公安、沙市之间。业务从花粮、南货、烟业到盐业,逐步有所拓展。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父亲感到这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征兆,此时他早已归根长沙,他欢欣鼓舞敲锣打鼓,拥护党的这一英明决策,庆幸自己投身到社会主义的怀抱,从此他喷射出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一发不可收,工作难分白天黑夜,工种从不挑精捡肥,不管是南联保管组副组长,还是组织上调他任大丰斋食品店经理,沙利文食品店经理,抑或是转任人民食品店副经理,他都是任劳任怨,不辞劳苦,以身作则,迎难而上,例如1956年调任大丰斋经理初期,正是商品积压甚多业务疲软之秋,他则亲自参加劳动竞赛翻箱食品,带头促销,使1800多斤糍粑、麻元等滞销食品,无分毫损失。行动是无声的指令,楷模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企业由此也带来了兴旺,成为了红旗商店,他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六好”工商业者。最终,被选为东区工商业学习组组长。父亲为人忠厚,又能注重政治思想工作,使一个多少有点散漫的学习组,变成步伐整齐,越干越欢,热气腾腾的学习组,誉为学习组的模范。在这些风风雨雨、红红火火的日子里,父亲始终得到党组织的信任,职工们的拥戴,直至1967年2月15日组织特批他光荣超龄退休,单位并为此召开了隆重热烈的欢送会,为父亲的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奇葩独秀难为花,满园烂漫是春色,这就是父亲为人、从商的信条写照。
       (三)
        父亲的一生,应该说是磨难与幸运同在、艰辛与亲善同行,民族的灾难与个人商途的坎坷,构筑成他人生的坚毅品格。家庭生活就在这一总体框架内运行,因此当我们纪念父亲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不能不涉及这一命题,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的凝聚力、支撑力和感染力,还他人生的一个全貌。
        由于世俗的时代局限,父亲早年就被系上了近亲婚姻的红绳。十七岁(1920年)让姑舅表兄妹变成了伉俪,四年后结发妻子刘大满因生小孩横遭不测,留下了一个男孩,这就是我们的大哥永茂。1927年续弦李曾贞,是镇昌行李白泉的侄女,夫妻恩爱有如胶漆,生有一男一女,这就是排行老二的麟哥和大姐瑞珍。又是一次乖舛。第二夫人因家境不济,重病在床久治不愈,于1936年身亡。前两位妈妈的音容,或因早逝或因子女太小,我们现在毫无记忆。真正在我们脑海里保留有沁润肺腑记忆的,那就是罗菊潜妈妈。父亲母亲1939年结婚,生有四女二男,这就是淑纯、适龄、袖音、莱茵、利云和梦林。妈妈既承担着抚养前三个子女的责任,倍加关爱如同己出,又要对后六个子女倾注全部母爱,实属难能。父亲母亲相濡以沫,相爱如宾,整整二十八年,直到妈妈脑中风倒在厨房。这使我们想起了古代一则“举案齐眉”的故事,用它来记叙父母的关系,确切十分。妈妈出生于1914年9月10日,卒于1966年11月11日,享年仅有53个春秋。她不该那么早就离开我们,她不该那么早离开父亲。妈妈太辛苦了!太累了,可亲可敬。母亲的离世,使我们过早的失去了慈祥的母爱,也使父亲失去了同甘共苦、荣辱与共的亲密伴侣,他悲痛欲绝, 泣不成声: “要不是顾念几个细伢子太小,我真的要伴谭三娭毑起……。”这就是父亲悼念母亲的声音,言悲情切, 可鍳其心。妈妈仙逝的第二年,父亲也因忧伤过度心力交瘁而退休,直到1983年11月6日逝世的前夕,他还在记念着母亲。这就是我们的大家庭,一个和睦、友爱、亲善的大家庭。
        父母对家庭总是付出太多,太多,而收获的多是期待,有时甚至就是梦幻。生育、抚养、关爱、损身沥血、劳心费神,与病魔搏斗,与命运抗争,我们的父母样样做得都那么入微神圣,堪称无与伦比。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父亲母亲的脸上,除了显露工作的忘我尽心,融入家庭时的欢心,就是思考问题时略带的苦涩与揪心。毋庸讳言,最为父母揪心的是家庭经济拮据难为生计。在这种时候,父亲常提倡开个家庭民主生活会,以图集思广益,柳暗花明,这一问题也如此有了明确的解决办法。一是开源,父亲提出更加忘我地工作,以期增加一部分工资或奖金。同时请求组织为母亲安排一份杂活,但后又因某种原因未成,这时母亲只有接些杂活带到家中,如糊纸盒,锤铁丝,敲石头,缝手套,为图书馆修补书籍,带领在家读书的几个弟妹利用空闲时间,做了一茬又一茬,做了一天又一天,尽管报酬微薄,活儿辛苦,但也能略解燃眉之急,为家中增添一点收入;后来我们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不免感慨系之:“糊纸日当午,汗滴铁石头;挣个艰辛钱,勤俭无需求。”二是节流,节衣缩食,减少开支。粗茶淡饭不用说,有时稀饭可以照得见人影,丝毫没有夸张。记得在最困难的时候,父亲带我们到郊外扯蒿子,拾野菜补充食粮。这恐怕也是一般人难以想像的,当然最为恼人的还是几个弟妹在升学问题上也作出了牺牲;三是与已经参加工作的子女商量,盼他们也能节省一点,根据各自情况,给家庭以补贴,几个子女都非常乐意。各自从不高的薪水中定期定额地将款汇至家中。总之是多方筹措,全家一心,共渡难关。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无私的,只要是父母听说我们兄妹之间有什么困难,他们就把关爱送到哪里。60年代末大哥因肺气肿病重一场。父亲闻讯就设法帮助解决资金困难,其中包括与兄妹通信,求得手足之情的资助,并将大哥送到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并精心地给予照顾,使大哥的病情较好得到治疗,较快痊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就是父亲亲手培植起来的家风。父母的慈爱,也是无微不至的。这里必须提及惠及孙儿(外孙)一事。正当50年代末60年代初家庭困难重重时,早期结婚的子女则又添养带儿女的困扰,这些孩子的祖父祖母,我们可敬的父亲母亲,毅然克难主动提出承担再抚养孙儿(外孙)的烦琐重任,这使我们今天提及起来,不能不感激涕零。总之我们听说过或感觉过的问题,父母都为我们想到了,操劳过了,远比我们自己想得周到,解决得好。父母的慈祥无处不在。
        对家庭的道德规范,对子女的品德教育,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子女最无私最伟大的关爱。在这方面父母倾注了匠心。记得那时我们年幼童稚,兄弟姐妹之间难免有些磕碰争吵,而那时父亲则公务繁忙,少有休息,偶有难得的一次,则将我们兄弟姐妹招集在一起开个家庭生活会,针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常常是边讲故事边点经穴,比如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说明和睦友爱的可贵,讲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说明学习上进古人不泛决心,讲卧薪尝胆的故事,意在激励为国效忠,直至讲毛泽东搏击湘江浪遏飞舟的故事,用以激发树立远大抱负的豪情,总之,引经据典,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力促上进,溶解矛盾,愉悦心情,使我们今天回忆童年仍充满温馨。及至我们逐渐长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问题,又一个个摆在了父母的面前,俩老用心良苦,适时点拨,引导美满婚姻,待到有情人都成眷属,中华传统美德,及时浇灌心中,现在不管是为人女、妻、母、媳,还是为人儿、夫、父、婿,我们都秉承有敬老爱幼,和为贵与文质彬彬的圣洁心灵,九个家庭个个幸福美满,怎能不感恩戴德于父母的栽培与操心。在道德规范问题上最为精彩与诱人的莫过于处世为人,我们受益终生的也是父母亲的言传身教的这篇宏文。概言之,宽容大度,与世无争,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是父亲的身教。“亲善友爱,心底无邪天地宽”,“助人为乐,胜似春风过大江”则是父亲言传的精细之灵。我们观察父亲的一生结交过往,不计其数,其中达官贵人有之,工农商学兵则是常数。亲朋故旧中,富有者有之,贫寒者不泛其人,但父亲从不嫌贫爱富,更不以势取人,他总是中庸心态,不卑不亢,真正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父亲的这种美德,在我们儿女辈中铭刻有美好的记忆,这特别表现在他对困惑者交往中,不管是亲朋故旧,还是邻里,直至路人,如遇经济困难,尽管自己力量单薄,但仍想方设法鼎力相助,如遇人缘关系的疑惑者,则总热情相劝利导双方,稳定社会,发扬美德。因此,父亲人缘关系极好,社会形象很高,父母亲的这些美德可昭日月,浩然正气永世长存。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培育了我们一生,我们现在成长的秉性品格,做人准则,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渗透了父母的崇高与光荣。
        当我们缅怀父母的时候,我们不能不自然地对自己发问:你对父母是怎样感恩的呢?你做到了哪些?还有哪些不够呢?每当我们这样反躬自问时,我们会愧疚难当。有时甚至是悔恨自己当初不该冒犯父母,抵捂父母,以致父母伤心生气。尽管父母早已原谅了我们当年的无知与无礼,可我们每当回想起来时,仍感无地自容,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唯有借此机会,再表我们的深深的自责与悔恨,借以减轻一点我们内心的负疚之情。在父母晚年需要医药护理的时候,幸有我们兄妹中永茂、莱茵、梦林及儿媳乙明、宁伍及女婿桂中陪伴在身旁。他们代表了我们兄妹的一片孝心,须臾不曾离开,现在更可以告慰双亲的是:我们都已长大了,他们的九个儿女,都已成双成对,二九有了十八人,还有一大群可爱的充满希望的孙子、孙女、外孙儿、外孙女、曾孙、曾孙女、曾外孙、曾外孙女。多亏党的培育和改革开放的时代造就人才,儿孙中已有了教授、研究员、工程师、技术员、光荣的人民教师、清正廉洁的官员、文艺战线上的尖兵、工农商战线上的先锋……。就是父母最为挂牵的大哥,他已年过八旬,三代同堂,虽是荣守老屋可仍在颐养天年,他受到了乡亲邻里的关照,弟妹们的尊重。对他襄助父母扬起风帆的功绩,我们不会忘记,对他终生务农铺垫家庭的美德,我们怎能忘怀?作为父亲母亲的子女,不管怎样,即使我们已是雪鬓霜发,天涯海角,我们仍在父母的身边。
         敬仰的父亲母亲,请接受我们敬献的花篮吧!那里有无限的亲情,那里有我们永远的眷恋,那里有我们虔诚地祈祷!

        创业功德无量,福佑后代子孙。数典不忘慈父,舔犊一片情深。
        先辈精神永在,道德风范长存。诚以心香万炷,敬祀吾祖仙陵。



                                                                                          谭永茂 刘乙明 谭    麟 何可莉 谭瑞珍 刘家琭
                                                                                          谭淑纯 黎仲勋 谭适龄 吴林云 谭袖音 王宗尧
                                                                                          谭莱茵 钱桂中 谭利云 唐耀农 谭梦林 余宁伍 
                                                                                                                                             

                                                                                              2004年1月1日(上传于2012年清明)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重温父辈成长创业史,再感父母养育深恩,追思他们的音容笑貌,继承淳朴优良的家风遗训,父母亲,您们可以含笑九泉!


    写信时间:2013/04/05 06:58:48
  • 父母的养育之恩,垂范的德操,永世难忘!


    写信时间:2013/04/04 21: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