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骨肉分离
1933年秋,在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被迫由上海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党组织决定把廖似光也调到中央苏区去。从上海到瑞金,虽路途不算远,可是因为要通过敌人的重重封锁线,得跋山涉水,要走几个月才到达,何况单身女同志,这时她怀里正抱着一个新生小女儿呢!要到中央苏区,忍痛把女儿交给了当时国际红十字会医院,从此便杳无音信。
1934年10月,著名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了,廖似光跟随着红军队伍,踏上了北上的征途。红军离开苏区瑞金,实行战略转移时,她爱人凯丰是分开走的,这时,廖似光又第二次怀孕在身,组织上为了照顾她,把她编在干部休养连。休养连除女同志外,多是年纪较大同志,如董必武、谢觉哉、徐特立等都在休养连。廖似光与邓颖超、贺子珍、肖月华、杨厚珍、李坚真、邓六金等女同志在一起,董必武任党总支书记,廖似光是第一连支部委员。那时,战事十分紧张,敌人一路上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红军天天都要同敌人作战,有时一天要打好几仗。干部休养连除了不参加打仗外,为了通过敌人封锁线,避免敌人的空中侦察,一般都是夜晚行军,白天在密林里休息,如白天行军,就得用树枝、树叶进行伪装,整个队伍,就像一条长长绿林一样,闹得敌人分不清真假。廖似光经常与指导员一起打前站,每到一处都要找群众调查驻地周围的情况,了解群众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访贫问苦,使他们相信共产党、相信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穷人翻身打天下的,从而认识共产党、拥护红军。当红军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时,廖似光怀有7个月男婴降生了,并没有给父母带来喜悦,只能引起父母对他的负疚心情,她用毛巾把婴儿包好,上面写明他是红军留下的孩子和出生的年月日及母子别离原因,她为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第二次失去了自已的亲生骨肉。
邓颖超大姐对产后的廖似光很关怀,在行军路上让她睡自已的担架。可是似光只躺了10天,便又起来了。邓大姐还是不让她走路,要她骑马。但产后不足一个月,而倔强的廖似光,不仅坚持走路,同时开始参加工作了,每到一个地方,都抢先去找房子宿营,找粮食,或为同志们烧热水烫脚,到群众中调查研究,为部队征粮筹款。当长征队伍经过了雪山后,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人多了,粮食更加缺乏,饥饿使得有些同志举步艰难。廖似光和几位同志奉命留下组织收容队,接应伤病员和零散掉队同志。途经藏民聚居地的沙窝时,地旷人稀,粮食匮乏,买不到粮食,山果、野菜便成了她们的主要食物。有一次,她上山采野菜,发现山上有很多野菇,高兴极了,采了一大把回来煮吃。谁知道,这些野菇是有毒的,大家吃了都感到头晕脑胀,肠胃不适。这可把廖似光急坏了,在缺药的困难情况下,她只好采取紧急措施,要求大家用手指掏扣喉咙引起呕吐,让吃下的野菇吐出来,然后灌下大量开水,把肠胃冲洗干净,避免了一场人命事故。
红军过草地前,廖似光分配到红军供给部,担任了党支部书记。进入草地,环境更加险恶,千里荒原,一望无际,没有道路,也没有人烟。举头回望,只见"天苍苍,野芒芒"。更令人生畏的是,这里的水不能喝,草不能吃,遍地布满了陷阱似的烂泥潭,人随时都有被吞噬的危险。有这么一首诗:"草滩千年绝人烟,鸟禽无踪荒一片;泥坑吞人黑水毒,雨雪雾雹多幻变"。廖似光和战友们是在这"草甸泽国"中艰难跋步向前走。在过草地的7天中,她每晚宿营前都为战友找地势高的山坡地宿营,找来干枯枝和茅草生火,用脸盆、口杯,烧水为战友烫脚。7天过去了,她和战友们风餐露宿,忍饥挨饿,终于走出了草地。
1935年10月,廖似光和战友们到达陕北苏区的吴起镇。11月,与红军十五军团会师,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中央红军的长征,终于以中国共产党、中央红军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结束。1936年10月,红军二、四方面军终于共同北上同红军一方面军会合,至此,红军二、四方面军也胜利完成了长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廖似光与红军的指挥员、战斗员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毫不动摇地保持革命必胜的信念,表现出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冲破国民党重兵的围堵,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经受饥寒伤病的折磨,战胜党内张国焘分裂的危机,胜利地完成了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