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长江东方之星轮翻沉,想起了儿时屡屡听说的“江亚轮”沉没。现在查询方便了,一上网就是浩如烟海信息,原来“江亚轮”沉没是世界第一海难,曾经轰动世界。
被称做“东方泰坦尼克”号的“江亚轮”爆炸沉没,遇难人数比“泰坦尼克号”还惨烈,共约2300人葬身上海吴淞口外东海,时间在1948年12月3日。而且“江亚轮”爆炸的原因,至今是谜。
于是乎奇怪了,这样一件发生在“解放前”的世界第一海难,为什么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人家一艘“泰坦尼克号”沉没,出了多少本书,拍了多少部电影啊?全世界家喻户晓。
我们呢,连发生地上海知道的人也不多。小时候我听外婆和父亲讲过,沪甬“江亚轮”爆炸沉没,死了好多人。然后,直到几十年后的这两天,才看到北京电视台拍的专题纪录片,和《凤凰历史》采编的文章。
社会和媒体为什么忽略这件事?哪怕为了抨击旧社会黑暗,也该说说这件世界第一的海难啊?而且爆炸沉船的原因必须搞清楚的,世界上的海难很多,每一次都会穷尽原因,以利后世和后人。
泰坦尼克号沉没很多年后,最终还是搞清楚了原因:当时的钢材质量不行,在极寒条件下发脆,所以一次小小的撞击就稀里哗啦了,这为以后的船用钢板改进提供了有效数据。
我们的做法奇葩,在1956年打捞起“江亚轮”后,送进江南造船厂修复,1959年重返沪甬航线,首航请当年的幸存者和死难者家属同行,在沉船处鸣笛祭奠,算是我们特色的“沉舟侧畔千帆过”了。
“文革”中,“江亚轮”改名为“东方红8号”,跑长江内河了。
修复时没有找出原因,或者是没有公布。然而沉船一旦修复,爆炸的直接证据永久灭失,随后再想探寻,就只能去找间接原因了。这谈何容易?世界第一大海难是如何产生的,恐怕永久是谜了。
轨迹画到这儿,疑云已经重重。按说这事发生在解放前,我们认真探询公布没顾忌的,为什么没有太多波澜?不顾及为我国造船事业做贡献,就让国人渐渐淡忘?
一定有考虑的,看了北京拍的纪录片和凤凰历史的文章,猜想大概有了着落。
“江亚轮”爆炸沉没事件中,产生过一个英雄,机帆船“金源利号”船主张翰庭。那天他驾船离开十六铺码头,出吴淞口正好看到“江亚轮”爆炸,马上抛掉船上货物,冒险将船头靠上沉船救人。
“江亚轮”载人3200名,获救约900人。张翰庭这条小船,整整救了近500人!!!第二天清早,他满载着幸存者回到十六铺,那场面比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救人画面,更加真实感人!
上海轰动了,宁波也震撼,船上80%是宁波人啊。一条沉船,一个英雄。世界第一海难中的一条小船,一次性救出来这么多人,也许也是世界第一,报刊上都是颂扬文字。
当时的上海市政府,给张翰庭颁发“上海荣誉市民”证书,说是有史以来第一张。
几天前我看北京拍的纪录片,知道了这些,心里也很感动。奇怪怎么以前不知道,上海曾有这样一个英雄,“江亚轮”还有这样一段故事,这比泰坦尼克号的救援要强。
也是意外,关了电视机,就在博客里看到了《“江亚轮”沉没和张翰庭谜一样人生》一文。惊悉1949年解放后他就被人民政府枪毙了。怕是误传,再上网核实,在凤凰网找到了原文。
文章具体不介绍了,当时上海宁波同乡会和87位幸存者都为张翰庭向陈市长求情,好像案情有争议。但最终中央领导决定,还是死刑。临刑之前,张翰庭老先生仰天长呼“天啊,天啊!”也是一个“惨”字。
这才似乎明白,为什么都不想说“江亚轮”了。
同时发现上海《新民晚报》近期刊文介绍“江亚轮”,文中没有提及“金源利号”,也没提到张翰庭。于是近乎明白了,为什么记录片是北京拍的,文章是凤凰网写的。其实他们的原始证据,都从上海档案馆中来。
然而历史很难消失,因为东方之星闯大祸,我们想起“江亚轮”了,意外地知道,有个救人英雄张翰庭。又更加意外地知道,“英雄”“解放后”即被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