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定森:顺境逆境都能不失时机地进行工作从不消沉
莫定森在主持全面工作时,能考虑方方面面,照顾全局,发挥各方面专家才能,把事业推向前进;在身处逆境时,能安心搞自己的专业,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让时间白流,是一个能上能下的楷模。他在浙江主持稻麦改良场工作取得突出成绩,1936年浙江省建设厅长伍廷飏器重他的才干,把农业科技事业单位统一组成农林改良场自兼场长,让他担任副场长,主持全面工作。他对已有的林业改良场、棉业改良场、蚕业改良场、稻麦改良场和植物病虫防治所(原昆虫局)、土壤调查所等机构加强管理,发挥优势外,并考虑到发展浙江名特优产品的需要,在平水增设茶叶改良场、黄岩建立园艺改良场(以研究无核少核蜜桔为中心,抗战期间日本人把它的无核材料拿走,称为温州蜜桔)、金华建立家畜保育所(以研究发展金华两头乌猪为重点)。还延揽一批著名专家主持工作,有葛敬中、冯肇传、王启虞、马寿微、邵亮熙、何尚平、吴觉农、吴耕民、何正礼、彭起、汪呈因、王寅生等,显示他对浙江农业改进事业的雄心。1937年2月浙江政局变动,黄绍竑、伍廷飏调湖北,朱家骅、王微来浙,把农林改良场撤消,许多专家纷纷离开,他回到稻麦改良场继续他原来的工作。当年冬天杭州沦陷,他不顾个人的安危,继续留在浙江前线没有去大后方。后来,黄绍竑、伍廷飏又从湖北调回浙江,任命他为浙江省农业改进所所长,他就在浙南山区松阳县城外的太保庙里,网罗人才,集聚力量,重新建立农业科研机构;又由于人才严重流失,许多工作开展不了,就创建抗战大学农学院,兼任院长,把发展粮棉生产、改进蚕桑、茶叶、油桐等特产为重点的战时农业改进事业搞得有声有色,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1959年莫定森被划为“右派分子”后,降级使用,下放到哈尔滨担任东北农学院副教授。他考虑到东北——特别是黑龙江水源丰富,低洼沼泽地多,水稻有很大的发展前途。但在此以前,东北农学院从未开设过稻作课程,在既无教材,又无资料的情况下,从头开始建立稻作专业,开设稻作学课程,主讲水稻栽培学和水稻育种学,并从建立稻作实验室和试验区,培养青年教师着手,开创了高寒地区的水稻引种、育种、栽培等工作。亲自从各地搜集了千余份水稻品种材料,60年代初期选育出早熟品种“东农3006”,在黑龙江北部地区推广面积达20余万亩;同时,引进“578”粳稻品种,通过鉴定和示范,在全省推广面积达60万亩,以后又引进“大新雪”等粳稻品种在生产上应用,均受农民欢迎。他主持的水稻育种工作,经过10多年的辛勤培育,育成了“东农4号”、“东农3069”、“东农3074”、“东农3077”、“东农3113”等一批适于高寒地带栽培的粳稻品种。并与青年教师李兆方合作编著一套适于寒地条件的《水稻栽培学》教材,完成由东北农学院统一组织编写出版的《作物育种学》巨著的“水稻育种”部分。后人称赞他的是:在他被迫退休时,主动把手头保存并经多次补充修改的讲稿及搜集积累的有关文献资料全部完整无私地留给青年教师。东北农学院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几经搬迁磨难,原有校址、校舍和设施都被其他单位占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建校并扩大规模,现在稻作专业的规模和教学水平已成为强项,后来成长起来的一批教授、副教授一致认为东北农学院稻作科学的基础是和当年莫定森开创性的工作分不开的。还特别提到莫在东北提倡推广直播稻的大垅栽培和水稻抛秧栽培等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当时他满腔热情进行宣传、讲解、举办培训班,亲自去水稻产区进行技术指导和示范,得到各个生产单位领导和稻农的赞扬。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他不顾年老体衰,一直兴致勃勃地走在青年人前面,并亲自参加整地、播种、插秧、去雄、授粉、田间调查、室内考种等作业。水稻试验区设在哈尔滨市郊的香坊农场,距离学校有10多公里,校党委规定他来去均可出车接送,但他很少要车,和青年教师一样来去乘公共汽车,到站后再步行2—3公里,哪怕体力差中间要休息2—3次,也从不松懈。他每年春秋都坚持要到生产第一线去检查指导,总结群众经验,尚志、海林等县是他长期关心联系的稻区,每次去总是要亲自下田,有时体力不支在田间摔倒,也无所畏惧,农民很受感动,赞扬他是共产党教育出来的优秀教师,是农民的贴心人。
1970年7月“文化大革命”进入斗、批、改阶段,片面认为农业院校不能办在城里,一律搬到农村去,工、军宣队借此机会逼他退休。莫定森有一个儿子在北京矿业学院任教,以“户口不能进北京”为由拒绝了他的要求,只得迁到他老伴原籍浙江绍兴农村落户。他住在农村,更深刻地了解到人口不断增加,粮食更趋紧张,江南农村推行“麦稻稻”、“油稻稻”一年三熟的耕作制。由于小麦熟期晚,又易罹赤霉病,大部分种的都是大麦,不仅产量低,又没有食用习惯,成为粮食增产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适应江南广大地区发展“麦稻稻”三熟制的需要,莫定森决心着手培育一种熟期早,能抗(耐)赤霉病的小麦新品种。多方向友人征集育种材料,采取冬春小麦品种间杂交等方法,并用自己退休金,在所住的华舍村租用社员的自留地进行育种工作。一切因陋就简,没有解剖器,就用指甲剪和眉毛钳代替,没有种子袋,就用旧信封装盛,没有纸牌,自己找硬纸制做,并捡拾鸡粪作肥料等等,7年中五易试验场地,遇到种种误解,解释不通,也只得忍受下来,矢志不移地坚持了7年,终于在老伴的帮助下育成了熟期接近大麦的华麦1号、华麦3号、华麦4号、华麦6号等小麦新品种,为当地柯桥人民公社和县农业部门采用,并作为珍贵的种质资源,于1980年送交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永久保存。
1978年12月18日,莫定森在他78岁寿辰时曾赋诗述怀,从“为民增粮食,水稻行三改”开头,到“老来不平凡,育种娱晚年”作结尾。的确,他一生关心民食,关心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论处于顺境逆境始终如一,矢志不移,从不消沉,都能为人民做出切实的贡献,这是他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