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后的后裔叶喆民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46085446
本馆由[ 孝爱天使 ]创建于2018年01月15日

这个躺在医院过道的老人是皇族后裔中国国宝

发布时间:2018-01-15 10:09:07      发布人: 孝爱天使

他是乾隆皇后的后裔,


可他却穷困潦倒至极,


生病只住在医院过道。


更没想到是,如此落魄不堪的他,


竟然是真正的中国“国宝”,


因为他,


解开了中国长达700年的国宝谜团!


而刚刚新年里,


关于他更为心痛的事情发生了,


却是无人知晓,举国无声!


今天,我们必须说说他。


他,就是叶喆民

1924年他出生于北京,


爷爷叶赫那拉·钟群,


属八旗中的镶黄旗,


是乾隆皇后的后裔。


父亲叶麟趾,


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也是中国陶瓷研究界的泰斗级人物,


不仅“首先发现了定窑”,


还编著了《古今中外陶瓷汇编》,


这篇巨著让日本著名学者都惊呼:


“如晴天霹雳般震惊”!

定窑,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


当时叶氏家族在中国已是,


声名显赫的陶瓷世家。


而他虽是贵族后人,


却没有沾染纨绔子弟的恶习,


自幼勤奋刻苦,热爱读书,


小时候父亲就教他学陶瓷,


他的叔父、弟弟、妹妹,


也都继承遗志学陶瓷,


可偏偏,他那时的志趣却是书画。

叶麟趾全家福


少年时期,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


师从康有为的弟子,


民国时期北京“四大书家”之一的罗复堪,


1943年,从北大文学院毕业后,


又先后随溥心畲和徐悲鸿,


这两位响当当的大师学习。


因此,他在碑帖、书法史、


古诗词等方面都造诣极深。


并曾发表《中国书法通论》、


《中国书法史论》等多部著作。


叶喆民书法作品欣赏: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兜兜转转数年后,


书法又成了他的业余,


陶瓷再次成了他的主业。


1945年,年仅21岁的他,


担任清华大学院长秘书。


1952年,清华院系做调整,


他被调到农业大学做图书管理工作,


一做就是13年。


这期间,他又重新拾起了,


儿时接触的陶瓷,还参考外国书籍,


写成了《中国古陶瓷科学检测》一书。


这本书出版后,


故宫慧眼识珠的发现了他的才华,


他被调到故宫博物院陶瓷组,


从此,开启了一段陶瓷“奇缘”!

他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了17年,


得到世界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


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


等名师的亲自指导。


并和文博大家们一同,


走遍全国各地名窑进行探访、考察。


之后的文革,他也没能幸免,


可即使环境再艰苦,


他也乐观豁达地从容面对,


下湖养鸭期间仍笔耕不缀,


……


熬过艰难岁月,迎来安稳日子后,


他进入了中央工艺美院,


担任起中国陶瓷史和中国书法史的教师。


当时谁都没有料想到,


就是他这样一位老师,


竟然解开了,


中国国宝百年的谜团!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美术系80级同学与叶喆民先生合影


而这一切都要从汝窑说起,


汝窑是什么?


它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美称,


从宋代起,


历代赞美汝瓷的文献就举不胜举。


陆游就曾写道:


“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


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


明代画家徐渭,


在其《墨芍药》画中题诗:


“花是杨州种,瓶是汝州窑,


注以江东水,春风锁二乔”。


可见汝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汝窑影青釉花口盘


然而汝瓷烧制要求严格,


产量有限,传世甚少,


即使到今天,


全世界也就仅存67件半,


可以说件件都是传世国宝,


一小片就足以让人享尽荣华富贵。


而早在2006年,


就曾有一件宋代汝窑瓷瓶,


以天价1.6亿成交。


一只汝窑洗在香港短短20分钟,


就拍出了近3亿的天价,


让人不得不惊呼:


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

汝窑传世品稀有难得,


其遗址和烧造技术也是个难解的谜团。


寻找汝窑遗址和烧造技术,


也就成了所有古陶瓷研究者,


和考古工作者的一大夙愿。


早在20世纪30年代,


我国古陶研究界的泰斗们,


就开始寻找汝窑,


可几十年都没能找到。


而同样研究陶瓷的他,


也曾四次寻找汝窑窑址。

早在故宫博物馆工作时期,


他就对汝窑极感兴趣。


60年代,跑到河南考察了一次,


1977年,他又对河南宝丰考察,


这次偶然在宝丰清凉寺河沟中,


发现一片瓷片,经检验,


该瓷片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汝窑成分相同。


他认为这里出现瓷片绝对不简单,


可和他同去的组长冯先铭认为,


这是偶然有人扔那里,不足为怪,


结果这个重要发现没能得到重视。

再后来他经过更进一步研究,


越来越坚信自己的判断。


1985年,


他在河南郑州中国古陶瓷年会上,


首次指出宝丰清凉寺,


未必不是寻觅,


汝窑窑址的一条重要线索!


此观点一出,就引起巨大轰动。

顺着这一观点,有关单位,


对河南宝丰清凉寺遗址进行试挖掘,


很快,有了重大发现!

考古工作者们在200平方米的,


试掘范围内,出土了大批窑具、


瓷片和各类较完整瓷器300余件,


其中发现典型御用汝瓷10余件,


首次证实了北宋汝窑窑址的发现!


当时窑址出土瓷片及窑具,


堆积在附近的河沟两岸,


高约3米,断断续续,


长约300至500米,场面极为壮观。

他成了指明汝窑窑址的第一人。


因为他,这个让世人,


魂牵梦萦了七百年的汝窑窑址,


终于完完整整展现在世界面前。


文献中未见的烧造技术问题,


也逐渐得到破解,


汝窑的仿制慢慢变成可能。


截止2016年,清凉寺汝窑遗址,


共进行了十四次考古发掘,


并出土大量汝窑瓷器标本,


许多器型都是传世汝瓷中前所未见的!

汝窑粉青莲花式温碗


也是他,


剖开了国宝的气泡悬案,


让人们能够识别汝瓷真品获得至宝。


一开始,人们对,


什么才是汝瓷真品众说纷纭,


而观察汝瓷气泡,


即使用很多高倍放大镜看,


就算是真品,釉中气泡也混淆一片。


而他发现汝窑有一个特征,


就是用10倍放大镜观察即可看到,


釉中气泡稀疏,


有如晨星一般寥寥无几。


从此,“寥若晨星”,


成了现在鉴定工作中的主要依据。


因为他,那些想浑水摸鱼,


用小手段大发横财的人,


都不得不断了念头。

他一生著作颇丰,曾一人撰写了,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


全部“中国古陶瓷”条目,


还写了《中国陶瓷史纲要》、


《寻瓷访古漫记》等十余部专著。



而他的《中国陶瓷史》,更是继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之后,


唯一一部日本自觉全文翻译,


在日本去广泛发行的中文著作。


有人曾评价说:


书中所选陶瓷图片的精致和审美,


是所有有关中国陶瓷史中层次最高的。

到了晚年,已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他,却始终不肯闲着,努力为祖国培育更多人才。


他在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国内外高等学府、


全国各地文物博物馆开设讲坛,


常常借引诗句: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来教导学生们认真对待学问。


他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为中国文博界、陶瓷界以及美术界,都培育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2008年10月,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叶喆民教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


到了80岁高龄,


他还不服老,又主编了《中国磁州窑》,


该书荣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他还不顾年迈的身体,


为美术院校研究生,学者们举办专题讲座。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