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大半个世纪的滨海“沙奶奶”的故事
多家媒体发布信息汇总:
一、2023-07-12 18:57,发表于江苏-红色滨海:《开启尘封大半个世纪的红色记忆,一起来了解滨海“沙奶奶”的故事》
二、2023-07-13 11:21:27,新华日报社>交汇点>交汇点讯:《尘封大半个世纪的滨海“沙奶奶”的故事》
三、2023-07-13 11:50,澎湃号·政务?>江苏滨海中共滨海县委宣传部官方澎湃号:《尘封大半个世纪的滨海“沙奶奶”的故事》
四、2023-07-13,江苏经济网:《尘封大半个世纪的滨海“沙奶奶”的故事》
五、2023-07-13 11:12:05,江苏城市频道首页>十二地市>盐城>县区>正文:《尘封大半个世纪的滨海“沙奶奶”的故事》
尘封大半个世纪的滨海“沙奶奶”的故事
王爱军 孙红 陈德全
漫漫红色征途上,曾发生许多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或许有一些已不被世人所熟知,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读常新,而不应湮没在历史洪流之中。我们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提起“沙奶奶”,人们自然会想起那部红色经典——现代京剧《沙家浜》里刻画的艺术典型“沙奶奶”,她是广大进步抗日群众的典型代表,巧妙掩护了新四军伤员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敌顽武装,解放了江南大好河山。在苏北革命老区滨海,也有这样一位勇毅、智慧、坚强的“沙奶奶”,她的名字叫吕金华,是革命烈士孙志登的妻子,她的事迹因后代的低调不张扬,被尘封了大半个世纪,今年终于在孙志登烈士壮烈牺牲80周年、她本人离世30周年的2023年被公诸于世。让我们去重温那段峥嵘岁月,探寻英雄背后的英雄故事。
革命老区滨海现有以烈士命名的镇村20个,盐城市最多。其中有唯一一个以三位烈士命名的村,这就是三烈村,本文说的是其中一位烈士孙志登和他妻子吕金华的故事。
孙志登于农历1907年正月27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0年10月,八路军第五纵队在黄克诚司令员的率领下,开辟盐阜革命根据地,并建立阜宁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当时,敌伪反动势力盘踞东坎,力量还很强大。孙志登抱着翻身求解放、赶走日本鬼子的革命理想,于1940年底秘密参加革命,1942年春任蒲西乡农会会长,和侄子孙海洋(乡指导员)、孙永军(九保保长、民兵中队长)一道,扛起了蒲西乡巩固抗日民主政权的重担,组织带领群众闹革命,求生存,抗击日寇,反“扫荡”,反“伪化”……1943年6月29日晚9点多钟,孙志登等人来到狼毛墩子第七保保长袁广文家,和保里干部积极分子,一共十几个人,一起商讨夏收藏粮的事,并传达上级反“扫荡”的部署。会议开到早半夜结束,由于走漏了风声,不幸被捕。1943年7月8日,孙志登叔侄三人在东坎惨遭日伪反动派杀害。当时,以区长李朴夫为首的糜滩区政府全力营救,终因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功败垂成。孙志登因多种原因,化悲壮为神奇,又多存活了三天四夜,留下铿锵的历史遗言:“如果能活下来,将来见到鬼子、伪军,见一个杀一个”……第二年7月份,阜宁县委和糜滩区人民政府,在大桃园隆重召开了近三千人参加的追悼大会,并将原浦西乡更名为“三烈乡”,“沙奶奶”哭晕倒在现场,人人为之动容……
鼎力支持丈夫干革命
吕金华,农历1906年3月27日出生,1993年8月19日仙逝。她是一个聪明智慧、勤劳俭朴、敬老爱幼、勇敢革命的女性,一个“沙奶奶”式的英雄。
1941年,在毛主席“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大旗下,孙志登在县区政府的领导下,挑起了浦西乡农会会长的千斤重担。此时,孙志登、吕金华已育有6个子女,最小的还不满1岁,加之还有年近8旬的老母亲,一家人生活很艰苦,家庭负担较重。但是吕金华却毅然同意孙志登担任会长,成为他从事革命斗争的有力支持者和助手,做了大量的革命和后勤保障工作,克服了很多困难,同样承担了众多的责任、风险和付出,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正如《十五的月亮》歌词里所说:“军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1940年底,地下工作者王海秋第一个来到孙志登家,动员他参加革命,说“有马同骑,有官同做”……之后是凌醒(又名凌影、凌奔,钟期光政委的爱人)发展孙志登入党。
从此,经过孙家、包括住过他家的部队和地方干部,可就多了。有新四军苏中军区政治部主任钟期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江华政委等,地方党政领导,有五分区区长李朴夫(滨海通榆三灶人,后做苏北行署主任、东坎市市长、三烈村最早就是他宣布命名的)、苏北行署于丛文部长(滨海大套人)等。李朴夫区长前后两次住在孙家,一次断断续续住了一年多,他的爱人叫胡百流,教师出身,很有水平。解放战争期间,李朴夫受党的委派,物色一批党的忠实信仰者,派往上海和台湾做地下工作,就在孙家锅屋,一个一个的谈话,交待秘密任务,不让外人知道。胡百流后来多次来老根据地探亲,探望孙家,每次走时都要放点钱在灶头上。钟期光政委住孙家的时候,吕金华特地把母亲安排到邻居家去住,腾地方让他们夫妻俩住。凌醒第二次住孙家,是日寇投降后,来办苏北纺纱厂的。葛村长出主意,让孙家锯了两棵树,打了两台纺车,三个姐姐轮流纺纱;以棉纱换棉花,一斤纱换二斤棉,就这样,维持一家的生计。
对这些地方革命干部,对这些部队的首长,因为战斗的残酷性,来来往往,吕金华和丈夫孙志登一起,热情接待他们,做好服务工作,主动配合他们的军事行动,不仅为他们烧茶煮饭,还经常帮助他们站岗放哨,缝补衣裤,做军鞋……
惊险传奇故事:“三藏、一戳、一支”
三藏:一是“藏干部”。一次,一个在敌占区探听消息的干部,被认识他的人发现了,报告敌伪军。敌伪军派两个装成卖布的探子,尾追下来。这个干部从狼毛墩子跳河跑到孙家,请吕金华让他躲一躲。吕让他脱掉湿衣服,藏到锅屋的小房间里,放下门口草帘子。接着,伪军探子追了过来,并拿出“抗币”,问吕金华:“看到一个人跑过来没有”?吕说:“没看到,我们穷人家,穷日子还过不过来呢”……两探子也不敢进屋,生怕中弹,坐在外边,一直守到天晚,走时对屋内发着狠:“怕死必死”,无奈的走了,这个干部躲过一劫。二是“藏枪支”。43年春,新四军经过孙家,开大会,首长就站在他们家猪圈顶子上讲话。出发时,孙志登一起送他们走,有十几支长枪带不走,就留在他家。当天夜里,吕金华让三女儿孙梅到东山头上望风,让大儿子孙永波趁夜黑在屋后先把柴垛搬开,挖了个地窖,把枪藏了起来,再把柴垛复原,用绳子吊砖头系牢。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部队才派人来取走……三是“藏文件”。地下工作者王海秋调走了,不知是什么特殊情况,一个公文包不便带,让吕金华把它藏起来,说以后写条子派人来拿。吕金华在锅屋咸菜坛子底下挖个坑,藏起来。过了一段时间,王海秋写信派人来,来的人也可能不便携带,只是把文件拿走了,包也不要了。
“一戳”,就是“戳鬼子眼睛珠子”。日本鬼子撤退东坎前的一次战斗中,一个日本胖军官被打伤了,瘫在刘圩西边大鱼洼旁的一个围沟里,被一趟拾草的妇女发现了,吕金华一听说,立即背起草篮,拿起镰刀,说:“用刀尖子逗他眼睛珠子戳,去把他的眼睛珠子戳下来”不曾想,走到半路,遇到鬼子寻人来了,未能得手,还被鬼子打了一嘴巴,抢走了唯一的金耳圈……未能亲手杀死日本鬼子,成为吕金华的终身憾事。
“一支”,就是“支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的广大民众,支持前方子弟兵打仗,是经常的重要的政治任务。吕金华在承担自家繁重的家庭生产生活和接待地方干部、部队首长重担外,还要做大量的这样那样的“支前”工作。特别是做军鞋,两天一双;不只自家做,还带动村里其他妇女一起做;不只一年做,做了好多年。再如,为让部队官兵们吃上粽子,各家各户妇女齐上阵,吕金华就是头,就是模范,她一人一天就能包50斤糯米的粽子……还帮助部队官兵敲锣打鼓的送给军烈属家……
为革命挑起生活重担
1943年,孙志登牺牲后,吕金华靠一双小脚,以无与伦比的伟大的母爱,为革命挑起了丈夫都无法完成的革命事业和全家八口人的生活重担,独挡一面五十年,真是“人间的苦涩有三分,她却吃了十分”。当时家里有年近80岁的老母亲,有6个子女,最大的17岁,最小的才两岁。
吕金华靠巧手给人家做长袍,换工种地;做旗袍,按件付酬。大儿子14岁就开始扶犁耕田耙地,学会了弹棉花,扛起了农活大梁;大女儿11岁就开始纺纱,一天要纺一斤半棉线,腿脚肿得像瓦礶。最小的4、5岁时就要挑菜拾草,都到天晚才到家。吕金华十分要强,从来不向政府伸手,特别是在孙志登牺牲最初的3、4年里,虽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不少关注,领过救济粮,但解决不了一年365天、常年累月的根本问题,仍承受了一般人根本承受不了艰难困苦,全家人以非凡的坚强,神奇般地熬过了“吃”“穿”“住”“医”“教育”──“五个大关”,全部活了下来。有时一天吃一顿或吃两顿,或煮一顿吃一天,各种野菜,凡能吃的都吃过了,变着花样,想着法儿,搭配着,度过一天又一天……有一年,政府发救济粮,吕金华顶着雨,踏泥泞,跑三十多里路,领回一块半豆饼子(群众半块)。几个年纪小的,因为从早饿到晚,肚子早扁了,看到母亲背回的豆饼子,立即像饿狼扑向小羊一样,抱着就啃。此情此景,惹得吕金华在孙志登灵牌前,心疼地大哭一场,真是肝肠寸断……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每当有亲戚上门,吕金华就是鸡蛋也要煮两个,吃饭时,儿女们没有一个人向菜碗里伸筷子的,如果有人伸筷子,那也是往亲戚碗里挟。不仅所有的亲戚,就是四方邻居,闲谈起来,没有一个人不夸赞他们懂道理,这一切,都得益于吕金华的严格要求和率先垂范。谈到穿衣,真是正穿三年,反穿三年,缝缝补补又穿三年;大的做,小的接。冬天,单棉袄、单裤子。吕金华心灵手巧,全家老小的衣服,全她做;破了,全她补。后来几个女儿大了些,也能帮上忙了。做衣服,买土布,用树叶子汁染色,没让家里一个人光过身子,赤过脚。全家住的老房子,墙年年要修补。吕金华小脚,但她仍用土车子推土,曾经跪地搓泥,扶着凳子,修补剥落的泥巴墙,累得吐血,用水嗽嗽嘴,歇会,缓口气,继续干。平常,基本没有睡过整夜觉,常常劳累过度,晕倒栽在地上,睡会,定定神,爬起来继续干……
“屋漏偏逢连夜雨”,孙志登牺牲的第二年,吕金华得了一场大病,病危时,她兄弟想把房子桁条抽下,卖了,抓药治病,为她准备后事,可她怎么也不同意,说:“我宁愿用芦蓆卷了,也不能让孩子蹲墙地根……”。后亏行善之人刘训庭医生相帮,才死里逃生。
吕金华虽然文化不多,但在对子女的培养教育上还是成功的:她的一言一行,时时处处都是无声的榜样的力量。在孙家,从早到晚,一年365天,全家没有一人拈轻怕重的,没有一个流嘴滑舌的,没有一个不自尊自爱的,儿女们成人、成家后,其中四人成为共产党员。大儿子1946年(16岁)入党,解放后先后担任了乡共青团书记、互助组长、大队书记、坎南农具厂厂长、县柠檬酸厂厂长。三女儿1953年(20岁)参加工作,当上了乡妇女主任、副乡长,1954年成了省理监事会的代表,多次参加过地区军烈属代表大会;最小的女儿,盐城师范毕业,成了全家唯一识字较多的人,成了国家干部。
五十年的艰辛,吕金华的英雄模范事迹,一点不比丈夫孙志登逊色,甚至有的是孙志登没有做到的,她都做到了。吕金华以她的善良、纯朴和大方,赢得了赞许和称颂,千斤重担,一人独扛;艰难困苦,顽强不息;舍己为人,大爱无疆。她1993年去世时,全家族160多人口,凡到场的子孙后代,个个都哭得跟泪人似的。就是一个念想:总觉得对不起她老人家,晚年陪伴她老人家太少了,这真是“子欲孝而亲不在”。左邻右舍跟着一起哭,那场景感天动地……凡是和吕金华相处过的、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不仅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基本素养,而且还具有爱国、爱家、反封建、反剥削、反侵略的革命者的信念。她不但有一双会绣花、做旗袍、干农活、会持家的巧手,还有一颗亲干如兄、亲兵如子、亲邻如姐妹的心……
这是一位革命的女性,模范的女性,伟大的女性,足以和红色经典《沙家浜》中的沙奶奶媲美,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她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经受了苦与难的考验,从她身上,儿女们学到了勇敢战斗、艰苦朴素、真诚老实、正直为人的优秀品质。英雄背后的英雄故事,同样感人肺腑、震撼人心,我们要继承先辈们的遗志,汲取奋进的力量,不忘初心,勇毅前行,为社会多作奉献、为人民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