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天觉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936
本馆由[ 天堂天使]创建于2009年12月16日

雷天觉-成就贡献

发布时间:2010-11-03 11:13:12      发布人: 天堂天使

综述

  雷天觉在他致力于振兴、发展中国工业的奋斗历程中,在机械工程的许多领域都有他的建树,尤其在机床、工具、计量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成就。他的很多成果都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属于发明创造范畴。

30年代

  早在30年代,中国工业正处于萌生状态,虽然不少有志之士想振兴工业,终以受到国际资本的摧残而难有大的作为。抗战开始后,他随当时资源委员会的中央机器厂迁到昆明,那里与沿海工业区十分隔绝。雷天觉等一批有志青年,在艰苦的条件下,被迫自力更生,开创了中国机械工程的开发、研究工作。在和热处理专家韩云岑及其他人合作下,亲自动手于1940年制成批量的片式成形齿轮铣刀,1941年初制成三种规格的千分尺(分厘尺),以及块规。此外,还承担了很多军工任务,满足了抗战时的急需。上述工作在当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做出,是很难得的。

解放初

  全国解放初,他在华东工业部及虬江机器厂(上海机床厂前身)从事新中国机床工业的创建工作。当时,在与西方国家外交隔绝、封锁、禁运的条件下,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中,他为了新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攻克了许多工艺技术难关,先后开发出“磨齿机”、“氮化炉”、“万能磨床”。在很短的时间内,生产出重工业建设急需的“φ75卧式镗床”,取得出色成果。此外,还开发了不用球轴承的内圆磨床。同时,也培养和训练出大批新中国第一代正式机床制造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建立了过去没有过的工种。当时生产的“φ75卧式镗床”曾到瑞士展出,使西方世界各国大为送惊。中国自力史生地生产出了所需要的机床,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

1950~1954年

  在他的领导下,研制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如在他的帮助下,上海新中公司钱振新同志制造出精密量块;设计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手动精密磨齿机,磨出了第一把插齿刀;还外发出许多新工艺,如乱研、精密研磨、齿轮工艺等,都达到了当时国际水平。在这期间,开发了四种机床,达到批量生产。
  与此同时,在生产管理上,他领导制订出一整套科学管理生产和工人培训的制度,为上海机床厂的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雷天觉成为开创中国机床工业的先驱。

1955年

  9月,他被调到正在筹建的机械科学研究院。张方、雷天觉、龙文光等和苏联专家马尔丁诺夫、卡尔德林等商谈,筹备建立机械科学研究院、工艺与生产组织研究院、工具科学研究院。

1956年

  3月6日三院成立,雷天觉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机械科中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作为院的技术领导,多年来,他把很多时间与精力用于规划院的专业方向及指导各项研究课题中。在静压轴承,静压螺母、液压传动、齿轮传动、精密分度、精密加工和测量等方面,他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例如,他帮助从事齿轮专业研究的同志进行新齿形的研究。他研究静压轴承,用于磨床使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可改善一至二级。他还研究出了用弹性平均效应进行分度,并亲自参加试验。“文化大革命”中,许多研究被迫中断,他从领导岗位下放试验室参加劳动,这时,他仍忘我地进行研究,在可能条件下,继续进行“静压螺母”的研究,做到丝杠与螺母可完全没有固体接触。这期间,还开发了多联泵式静压导轨,使导轨油膜厚度可达一微米。直至1969年他下放干校,才不得不完全停止技术研究工作。

50年代后期

  美国AAGage,Inc公布了关于多齿分度的专利。当这一消息传到中国,雷天觉根据他在磨齿机分度方面多年研究的经验,敏锐地注意到这项技术在高精度分度技术上有极大潜力。他认为,可以利用圆周内误差封闭的原理,和弹性补偿作用,把多齿盘的齿做成弹性齿,由此可获得很高的精度。根据这一构想,他立即进行了弹性齿多齿分度盘的试验,结果完全验证了他的预想。他把这一结果以科研简报的形式予以发表。正当这项成果受到国内同行的普遍关注,许多单位相继开展了弹性齿多齿分度盘的研制工作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被迫停下这项研究。
  “文化大革命”后,一恢复工作,他就亲自领导了一个科研小组,研制出一个分度密度达一角分(比国际上当时最高分度密度的多齿分度盘分度等分数高15倍),并配有小角度发生器的分度装置。小角度发生器的分辨力达五百分之一角秒。为了克服多齿分度台的制造难点,他又提出了弹性齿;进而又创造性地提出“独立弹性齿”的齿形结构,并通过实验证实了其优越性。此后,他又致力于推广应用这项成果。由于弹性齿多齿精密分度盘的精度超过目前已公布的国际上精度最高的分度仪器,并具有先进的制造工艺,可以替代现有的精密分度转台。他正为祖国的机电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争取出口创汇贡献力量。
  《机械工程学报》是中国自然科学技术的学术刊物。在中国高等院校及学术界被誉为理论性较强的权威性刊物。自创刊初期以来,就一直聘请雷天觉、钱学森、庄前鼎、吴仲华等老一辈专家任编辑委员会委员。建国40年来,《机械工程学报》为祖国机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流做出了突出成绩。

1977年

  四五月间,落实政策,他由当时的第一机械工业部河南五七干校回到北京,分配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北京机电研究所(后改为自动化研究所)计算站工作近二年。当时计算站的主要研究课题是数控加工用编程语言的开发,他在课题组内从事具体技术工作。在21/2坐标数控加工编程语言和三坐标数控加工编程语言的攻关方案论证中,他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对开发二次线性插值来拟合空间曲面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推导、验算和分析,还帮助其他同志掌握和应用这种算法。因而对计算站顺利地完成上述两项编程语言的开发任务,作出了很大贡献。

1978年

  他任机械院自动化研究所总工程师。在研制中国同步卫星试验设备——大质量高频液压振动台任务中,花费了他大部分精力。这是一项对中国绝对封锁的技术。经过大家共同努力一个个问题逐渐解决了,但最后剩下一个问题——导向轴承在高频下的微动磨损。那时世界上生产液压振动台主要有三家,这轴承都用静压轴承。后来不约而同的都改成了塑料轴承。显然他们也碰到了同样的困难。但改用塑料轴承要作出一牺牲,即没有静压作用,空心刚度低。为了两者优点可得而兼、雷天觉想能否利用塑料在压力下的变形使它自动形成产生静压作用所需形状?他立即投入工作,结构构思、计算验证一共只用几天时间,试验时一次成功,从未发生故障。这是他晚年一项较重大发明、创造,可利用机械零件在工作下的微量变形来变成用加工方法很难达到的复杂形状。他在论文中称之为“弹性流体静压轴承”,事实上超过这范围,现在正在研究用这种方法来大大提高蜗轮传动的效率。为此,雷天觉与有关同志共同获得“弹性流体静压轴承”专利(专利号86107653•2)。

1979年

  《机械工程学报》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后开始复刊,雷天觉受聘为《机械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在他的具体指导下,学报的学术水平有所提高,学报的声誉日益扩大。他对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认真审阅把关。他坚持贯彻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向,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文风。在1986年编委会扩大会议的开幕词中,他明确指出:“除了为建设服务外,我们很难找到它存在的意义。”强调指出了“刊物面向读者,服务于读者”的正确方向。他把有些华而不实的文章比喻成“好像一个坚果,果壳很厚,果仁很小”。借苏东坡说扬雄是“以艰深文浅陋”的话告诫编辑部,要大家为改进学报文风作出不懈的努力。1987年,编委会和编辑部决定增加《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为此,他亲自撰写《创刊词》,仔细审阅了全部英文稿件,按时、保质保量地于1988年刊出创刊号。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