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人民的好儿子伍洪祥——纪念伍洪祥同志逝世一周年
许多人和事都随着时间推移渐渐被人们淡忘,伍洪祥在闽西人民心中的记忆却随着时光流逝愈加深刻。伍洪祥同志是人民的优秀儿子,他光辉的一生,与闽西这块红色土地紧紧连在一起。他的奋斗历程和高风亮节,他情牵闽西、心系家乡的拳拳赤子之心,永远铭记在闽西人民心中。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伍洪祥在家乡上杭泮境投身革命。从上杭农民暴动到闽西三年游击战争、从闽粤赣边抗日救亡到鲁南淮海烽火战场,他的战斗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出闽西儿女坚韧、勇敢、顽强的革命品质。
伍洪祥年纪很小时就参加了革命队伍,表现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定理想信念和顽强革命意志。1928年,当龙岩后田暴动、上杭蛟洋暴动、永定金沙暴动的枪声传到伍洪祥家乡上杭泮境,年仅14岁的伍洪祥毅然加入了由伍克绥、伍能藩领导组织的“铁血团”,参加革命斗争。在铁血团里,他写标语、做演讲、搞宣传,动员进步农民参加武装暴动,样样都争着干。1932年10月,他担任共青团上杭中心县委书记,带领共青团上杭县委积极开展扩红运动,动员了2000多人参加红军,开创了当时中央苏区整营、整团组建赤卫军、少先队开赴前线的先河,上杭成为中央苏区扩红模范县。1933年7月,伍洪祥受命筹建少共国际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动员1100多名少先队员、青年团员报名参加少共国际师。伍洪祥同志为闽西红军队伍的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伍洪祥同志具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八团政委邱织云光荣牺牲后,伍洪祥代理红八团政委。当时,以李默庵为首的国民党清剿军实行保甲连坐、移民并村、“十杀”政策,造成敌我力量十分悬殊,根据地形势十分严峻。针对这一状况,伍洪祥提议改变以往消灭保甲制度的做法,采用“白皮红心”的策略,即在镇压一些罪恶大的反动分子基础上,对一般的保甲长采取利用的策略,允许保、甲长明里为敌人效力,秘密给红军提供帮助,并把这种策略扩大到对待国民党壮丁队,尽力争取他们化敌为友。为了保存自己、打击敌人,他还提出部队干部兼任地方党政领导的办法,建立部队地方紧密联系军政统一的领导体制。事实证明,这些创造性的政策,有效瓦解了敌人的保甲制度,保护了广大群众,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得到了谭震林同志的充分肯定。
经受了土地革命战争、闽西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的锤炼,伍洪祥的政治觉悟、军事指挥才能、领导能力不断提高,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娃成长为出色的党和红军的领导干部。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组织安排,伍洪祥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闽西,担任中共龙岩地委书记。在百废待兴的年代,他以服务人民、造福老区为己任,带领闽西人民剿匪、镇反、土改,为闽西老区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国之初的闽西,敌特匪情特别复杂。国民党“国防部第三厅中将参谋部主任”唐宗潜回大陆,在连城莒溪清风山组建“自由军闽粤赣边司令部”,有37个纵队,号称10万大军。他们公开向新生的人民政权挑战,贴布告、发禁令,经常下山伏击我区乡政府,截劫我支前粮车、杀害干部群众,周边百姓人心惶惶。伍洪祥指挥剿匪部队 87 师259 团、85 师253 团、87 师261 团,迅速向大股土匪集结地长汀、连城、漳平进发。第一场土匪围剿战在连城清风山打响。253团7个连兵力,在民兵配合下,将方圆几十里的清风山围得水泄不通。清风山一战歼灭匪特381人,活捉匪首唐宗,而后又一举歼灭在姑田、北团、罗坊等地的群匪1000余人,铲除了闽西最大的一股土匪。经过艰苦努力,至1951年夏,闽西地区的土匪被彻底剿灭。
在开展剿匪的同时,伍洪祥组织开展了镇压反革命的斗争。闽西老区特殊的历史状况决定了建国初清除、镇压反革命工作的艰巨性。伍洪祥放手发动干部群众调查取证、检举揭发,并对反革命进行公判处理,有力地镇压了闽西地区的反革命势力。
土地改革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伍洪祥在调查研究、摸清闽西土地状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了不同类型地区的土地调整政策,既废除了农村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又有效调动了各个阶级、阶层的积极性,闽西人民逐步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伍洪祥同志对家乡、对人民有着无比的热爱。无论是在闽西工作期间,还是离开闽西后;无论是在省级领导岗位上,还是年事已高退下来后,伍洪祥同志都时刻关注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事业,关心故土的父老乡亲。
建国后,经过闽西人民的艰苦努力,闽西老区的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闽西仍是全国十八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一些贫困乡、村的贫困人口仍未根本解决温饱问题。在伍老的建议下,闽西建立了老区建设促进会;随后省里也建立了老促会,伍老亲自担任会长。伍老不顾年事已高,积极向中央争取老区优惠政策,为闽西老区建设奔走呼号,尽心尽力。1990年,伍老与13位闽西籍老干部联名向中央领导写信,反映闽西老区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向中央领导提出,要加快闽西的铁路建设,改造漳龙铁路,建设横贯中央苏区的赣龙铁路,延长龙(岩)坎(市)铁路到广东梅州;要搞好闽西电网建设,上马棉花滩水电站,扩建漳平火电厂二期工程,建设龙岩曹溪至上杭旧县的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伍老等老干部的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如今,上述所提的项目都已实现,闽西老区的发展环境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伍老还积极联系社会力量支持老区建设。经伍老的牵线搭桥,1986年香港商人吕振方先生无偿提供价值一千万元的纺织设备在上杭县城郊南岗建立了建南棉纺厂;1996年香港希望之友教育基金会、香港警察中国武术协会、香港星火基金会、香港中华资源投资控股公司等捐资共80万元,在上杭、长汀、连城等新建了4所希望小学。1997年,他拿出自己节省下来的工资5万元,在泮境乡元康村建立伍洪祥教育基金会,激励家乡学子勤奋求学。
伍老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冷暖,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1961年闽西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当年5月,伍老回家乡上杭县泮境。当得知老百姓基本口粮没保障的情况时,他亲自到外地调来粮食,保证全乡群众每人每天供应一斤稻谷,直到新粮收成,大大缓解了饥荒,该乡未再出现饿死人的现象;他拿出自己节省下的3000元工资,为家乡泮境乡元康村购买了一套柴油碾米机,解决群众加工粮食问题。1996年闽西遭受历史罕见的“8·8”洪灾,82岁高龄的伍老得知消息后十分焦急,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到长汀、上杭、永定三县察看灾情。返回福州后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闽西灾情,争取救灾资金支持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斯人虽逝,风范长存。伍洪祥同志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彪炳千古、永垂青史,短短文字无法完整地表述。追寻伍老的战斗足迹,回首伍老建设闽西的辉煌业绩,我们倍感肩负的责任重大。伍老不畏艰辛,勇于开拓的革命精神;牢记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高贵品质;艰苦朴素,谦虚谨慎的革命本色;顾全大局,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永远是我们追忆和学习的榜样。当前,中央鼓励东部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支持老区建设与发展,为闽西老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闽西新一轮大发展的目标,描绘了闽西老区建设与发展的宏伟蓝图。我们要继承革命前辈的遗志,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考察福建和我市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弘扬光荣革命传统,抓住机遇,开拓奋进,扎实推进新一轮大发展,努力把闽西老区发展得更好,发挥老区在海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建设老区、发展老区的实实在在的业绩,告慰伍老在天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