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绍良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888
本馆由[ 天堂天使]创建于2009年12月16日

国学家周绍良 千锭珍墨捐故宫 百世奇宝避浩劫

发布时间:2009-12-16 09:04:23      发布人: 天堂天使

    周绍良,1917年4月23日生于天津三多里宅第之显赫世家。他自小受名家私塾教育,曾入北大史学系旁听。受清朝乾嘉学派影响,周绍良治学善追始寻根,考究原始资料。这种在别人看来有些笨拙的方法,成就了一代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著名红学家、敦煌学家、清墨研究家、佛教学家、唐史研究家和明清小说研究家、古代文学家、收藏家、文物鉴定家。周绍良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编辑、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馆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经担任过第七届、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文化部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周绍良自幼对亲友间相赠之墨宝,有浓厚兴趣。这种具有实用价值亦迸发中华传统木刻艺术和时代造型的小墨块,令其著迷,尤其喜好收集和研究清代版画和清代墨宝,数十年后,先生竟藏有1000余笏、200多种年号墨,其中大多数为名人自用墨,以雍正年间制墨和道光御墨最为珍贵,先生藏达9块,成清墨研究、特别是御墨研究重要依据。

    文革护宝大智大仁

    1979年3月27日,先生将家藏所有之各式墨1000锭,连同30余件古代书画作品一同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特发捐赠文物凭证(捐字第213号)。

    在《故宫博物院50年入藏文物精品大展》中,有墨6件(套),其中就有周绍良先生捐献的清代胡开文(清代徽州府休宁墨派的著名制墨家)监制款龙翔凤舞墨,此墨只是周绍良先生1966年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千件文物中的一件。

    周绍良先生的名字多次在故宫博物院捐赠文物专馆中之“景仁榜”上出现,数次捐赠文物并一次捐献超过千件者,在近600位捐赠者中屈指可数,而周绍良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1966年春,“文革”横扫全国。在那个摧毁文化的年代,文物更是首当其冲。为了保护故宫,保护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百万件珍贵文物,时任总理周恩来亲自下令关闭故宫博物院,于是年6月6日停止游客参观。得此消息后,周绍良先生毅然决定将家中珍藏的1,000件清代具有年款的墨和30件书画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同年9月15日,这批文物入藏故宫博物院,使之免遭破坏。周绍良先生曾回忆道:对“属各制墨家的史料,过去是比较少有记载的,都详加探索,以备将来修一本墨史。可惜材料过少,片鳞只爪,所获无多。终以文化大革命,一切兴趣全无,所藏一千余品,悉数捐与故宫博物院,俾免损失。”看似这轻描淡写的一笔,其实蕴含著先生无比智慧。

    著述严谨业者必读

    先生在《清墨谈丛》中写道:“我过去对于墨的收集,是相当有兴趣的,一则由于它不独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艺术性,它体现了传统的木刻艺术,也体现在造型方面的艺术。如一些制墨家所制,不独在造型方面异彩纷呈,并且烟质细润,为书写者增加不少兴趣。其次是一些读书人甚或一些达官名宦,都各自有自用墨,颇具历史性。因之每有所获,总喜欢为它作一点记录或考证。岁月既久,积稿颇多,1978年,友人沈玉成见之,认为尚有可读价值,且国内尚无讨论墨学的专著,故送取100条,交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现在(我)年岁日高,已无继续收集整理墨史之能力,因取往日所记,略予釐订,将有关文人自用墨部分定名为《纪墨小言》,交燕山出版社出版,另外一些关于墨史资料,因为我所收集的都是清代制品,因名之为《清墨谈丛》汇为一编,我相信,这也许是墨学的一个小节,将来未必能再有人掌握这么多的资料。”

    正是如此。继《清代名墨丛谈》之后,周绍良先生的专著《蓄墨小言》相继问世,成为此行业必读、必备工具书。

    约1956年始,京城雅好集墨人士常不定期举行墨会。大家各自拿出珍品,观摩品评、探本究源、去伪存真。从而成就了墨史研究的一个辉煌的时期,为世人留下许多宝贵的明清墨研究资料。

    区分界定贡墨御墨

    周绍良先生好集墨,更研究墨。所撰《墨缘小记》中多有原创论述,例如:“贡墨”与“御墨”过去一直混淆,笼统称为“御墨”。先生在《清代的贡墨和御墨》一文中从形式与意义上科学地界定了“贡墨”与“御墨”的区别;进一步阐述贡墨分为例贡之墨、织造与钞关贡墨和一般贡墨三种形式;御墨分为皇帝专用的“御用墨”和皇帝用于拓制法帖、颁赏臣工的“御墨”两类。

    曹素功墨铺是300年来最著名的墨铺之一。过去不注重研究墨工历史,导致曹氏制墨各个时期不甚明晰。先生利用数十年时间,系统收集曹素功墨,凭借知见的曹氏制墨的实物和《曹氏墨林》及一部曹氏家谱的残谱,较为清晰地勾画出自曹素功开始制墨设肆,迄述文辈所经历十三世的历史。并编著《曹素功世家》一书,堪称首部研究、考证墨工世家历史的著作。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