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热线”陪我们走过的这13年
1999年3月15日
曹文英、曹文君姐妹开通“生命热线”,从此姐妹俩每天守在电话旁,抚慰着一颗颗困惑的心灵。
2000年
“生命热线”第一次变更号码,人气不减。
2002年
“生命热线”号码变更为“9628869966”,,并沿用了近10年。
2003年10月16日
曹文英、曹文君分别与姚双全、陆进登记结婚。同年10月26日,两姐妹一起完婚,轰动一时。
2005年6月24日
妹妹曹文君去世,曹文英继续坚守“生命热线”。
2011年05月
由于入不敷出,生命热线面临窘境。为了缩减开支,曹文英不得不减少电话量。
2011年6月1日
启用新的“生命热线”号码13438158449,这样每月可节省20元座机费。
2012年2月15日
曹文英告诉求助者,生命热线将于2月20日(下周一)关闭。
成都商报记者 辜波 杨艺 摄影记者 段韵 制图 刘飞
还有不到一个月,曾在成都妇孺皆知的曹氏姐妹“生命热线”,就将13岁了。可是,它可能已经无法迎来这个生日了。
“从下周一起,‘生命热线’正式停了。”昨日,曹氏姐妹之一的曹文英,在指挥街的家里向两名先后打来热线的求助者无奈宣布。
“生命热线”曾历经坎坷。近13年来,热线号码4次变更。2005年6月24日,妹妹曹文君因病去世,主持人二去其一。为了与妹妹达成的临终约定,曹文英将“生命热线”艰难支撑至今。
然而,坚守近13年,走到今天,这条曾经鼓励和安慰过无数人的心灵热线,也许真的走到了尽头……
最后的热线
一人接热线 忙坏一家人
昨日上午,指挥街50号院的小屋里,曹文英躺在床上,她躺在被窝里只露出脑袋,她的父亲沉默地站在床前,刚骨折不久的母亲则躺在床尾。
屋里,只剩下曹文英一个人的声音。她正在接听的这个热线,已经耗去了她近40分钟时间,她向父亲递了个眼神,示意他帮着翻了一下身。她左手拿着手机,右手捏着的手机笔是绑在一截铅笔上的。不过,右手臂是搭在脸上的。稍微挪动一下,她就无法在手机上写字,只好暗示父亲再拉一下。偶尔,母亲会帮她拉一下被子。
整个通话就在三个人的努力中进行着。又劝了10多分钟,对方才准备挂电话。末了,曹文英顿了一下,“从下周一开始,这个“生命热线”就要停了,你以后也别再打了。”过了一阵,电话才挂上。没有人知道电话那头是怎样一个反应。“是个江西的人打来的,也是情感上的问题……”曹文英脸上有些失落。
在此之前,连接“生命热线”的是一部座机。曹文英说,打来电话的人大都急需倾诉,一个电话常常持续几个小时。她给别人带来温暖,自己却全靠家人照顾。举听筒、换姿势、翻身、换手、喂水……常常她一人接线,却要忙坏父母和丈夫三人。当天下午,她又接了两个热线,在电话里,她也向对方表示下周一将关闭这个热线。
为什么关停?
身体透支 多笔开销
生命热线已经坚持快13年了,为什么要关停?
对于这个问题,曹文英的父母没有做声,她的丈夫姚双全更是去了厨房。
“我不是一时冲动,实在感觉有点支撑不下去了。”曹文英说,事实上,早在去年底她就感到体力不支。而最终决定下周一正式关闭,也是本月初就打算好的。解释这一决定,她说,实属无奈。
因为离不得人,曹文英与丈夫和父母4人共同住在父亲单位分配的老房里。丈夫姚双全是一名交通协管员,每天在路口一站就是6个小时,回到家还要照顾她和父母的饮食起居。而在姚双全上班时,曹文英就由85岁高龄的父母照顾。
去年年底,四川卫视邀请曹文英参加了一档节目。此后两个月,“生命热线”异常火爆。“电话简直放不下去……”曹文英说,那两个月平均每天都要接10多个电话。最多的一天竟接了30多个电话。而最近,平均每天也有五六通电话。虽然,偶尔也有热心人帮他们充话费,北京的一个求助者还资助过她一部手机,但大多数时候,热线的开销都由她家里承担。因此,继续维持热线,也是一笔开销。
多年来,曹文英的电话常常持续到深夜,她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耳机、听筒轮换用,每次电话挂断,耳朵都痛得不行。她坦言,妹妹还在时,两人轮流接电话,一个接白天,一个接晚上,配合默契。如今,她一人支撑,不仅体力透支严重,亲人也十分辛苦。她已经快满50岁了,连接个电话都需要人递话筒。有时,冬天晚上接完电话,手和脸都冷冰了。电话一多,身体很吃不消。
今年年初,长期骨质疏松的母亲再次骨折,一家人压力更大。父母也已经85岁了。每天除了照顾她的生活,还要守在一边帮忙接电话,“我不想再看到他们这么辛苦。”更恼火的是,丈夫姚双全因为电话太吵,经常睡不好觉,上街执勤时犯困,打瞌睡,被单位罚过很多次。姚双全向她提出关闭“生命热线”,否则离婚。
曹文英说,当时出于与妹妹的约定和对“生命热线”的责任,她极力反对。如今思前想后,为了不让热线沦为全家的负担,她最终下了关闭的决心。
新闻面对面
曹文英:准备出书讲热线故事
成都商报:记得你妹妹去世时,你们曾相互约定,无论谁先离开,另一个都要把“生命热线”继续办下去,有这事吗?
曹文英:这个话我现在都还记得,只要我们存在一天,热线就开一天。但走到今天,我是万般无奈了。我做了很多努力,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够改变得了的。
成都商报:你舍得那些关心你的人吗?
曹文英:舍不得啊,我跟很多人都聊成了朋友。热线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想即便是没开热线了,我还是会跟他们保持联系。
成都商报:以前有没有过要停的想法?
曹文英:没有。就像我爸说的一样,这么多年都坚持下来了。妹妹走了后,我一个人守着热线,从没有想过要停掉,以前再苦再累都坚持下来了。
成都商报:很多人会舍不得你,停掉以后,以后会不会重开?
曹文英(沉默):我对“生命热线”有太深的感情,前不久还有一些老年人找老伴都给我打电话,他们相信我,还说终于找到可以倾诉的地方了。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和信任。如果家里有足够多的支持,条件允许了,我还是想去帮助一些能够帮助的人。
成都商报:你打算让其他人接手“生命热线”吗?
曹文英:不打算让人接手。
成都商报: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
曹文英:我准备写一本书。写我和妹妹的经历,包括通过热线了解的故事,以前写的散文诗歌,以及我对妹妹的怀念和我对人生的感悟,书名暂定为《明天的太阳》。现在已经完成了上万字。预计写个两三万字,准备发表出来。还有一些照片。
成都商报:这辈子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曹文英:北京,坐火车去的。是白岩松请我去参加新闻会客厅。那次和他摆了半个小时,他非常亲切。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还去看了天安门。这些都是我梦寐以求,不可想象的。
成都商报:你现在还有什么愿望?
曹文英:我想坐地铁,想坐高铁,想回一趟老公的老家南充,看看他生长的地方。但是因为热线缠身,一直走不开。老公这几年也没回去。他和他的亲人也希望我回去看一下家乡。另一个是回自己的老家唐山,那是父母从小生活的地方。
连线
上万个电话温暖我们的心
热线结缘,轮椅载来美丽新娘
在上世纪90年代,曹氏姐妹是一个代表“坚韧、自强”,曾被评为成都市第二届自强模范。姐妹俩创办的“生命热线”,曾经感动了许多成都市民。热线开通的前五年,共接到全国20多个城市近6000个电话。经过沟通交流,姐妹俩共挽救了数十个轻生者。
昨日,曹文英向成都商报记者回顾了“生命热线”创建的过程。谈到这些年接的热线电话,曹文英用“成千上万”形容,“而且我自己还救了10多人……”
一条温暖的热线
残疾姐妹 开通生命热线
1962年,曹文英出生在泸州。4个月后,离奇发烧,最后落下小儿麻痹症,瘫痪在床。3年后,同样的疾病袭击了刚出生一年的妹妹曹文君。
从童年起,姐妹俩就一起见各种医生。她们的邻居,一位退休教师教会她们认拼音、学汉字。从12岁起,姐妹俩开始阅读《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小说,并从收音机里学完了从初中到大学的语文课程,后来尝试写作。
1995年7月,姐妹俩创作的《珍惜生命,自强不息》一文获得《成都晚报》“明亮的人生”征文二等奖。正是这篇文章,改变了姐妹俩的生命轨迹。“见报当天早上,我们还没看报纸,就有人‘咚咚’敲门来看我们了。”许多人来看望姐妹俩,书信则雪片般飞来。想到回信困难,1999年3月15日,曹母刘素云借了3000多元钱,在家里安了个座机。从此,一条专为人们心灵减压的“生命热线”,在曹氏姐妹手中开通了。
一个未了的约定
妹妹去世 姐姐继续坚守
一位默默忍受丈夫有外遇的妻子,在曹氏姐妹的帮助下,让丈夫回到身边;为了成都郊县一位欲轻生的男子,姐妹俩打光了100元的电话卡,最后说服对方……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每次挂上电话,我们心里就很有成就感:又挽救了一个人。”为了更好地开导求助者,她们还开始自学心理学书籍。许多求助者通过“生命热线”的开导,打消了轻生的念头,重新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仅在妹妹去世前,我们统计在本子上的,就救了30多个人。”曹文英说,10多年过去,生命热线换了4个电话号码,总共接到了上万个求助电话。
通过“生命热线”,姐妹俩还找到了爱情,走进了婚姻殿堂。家住四川南充的农村小伙子陆进双耳失聪。2001年5月,他从一本杂志上看到“生命热线”的文章后,与曹文君开始书信往来。2003年2月,陆进来到曹文君身边,开始照顾她的生活。2002年9月,一个名叫姚双全的男子打进“生命热线”,向曹文英倾诉。后来姚双全向曹文英表达爱意,两人也走到了一起。2003年10月16日,姐妹俩和她们的爱人正式登记成为夫妻。当年10月26日,姐妹俩坐着轮椅踏上红地毯,轰动一时。
遗憾的是,2005年6月24日,曹文君因病去世。“妹妹去世的前一夜,我和她躺在一张床上,手拉着手说了很多知心话。”文英说,姐妹俩当时就约定,无论谁先离开这个世界,另一个都一定要把“生命热线”继续接下去。
家人态度
丈夫和母亲支持关闭 父亲反对
“生命热线”究竟还要不要继续开?曹文英的家人出现了分歧。
姚双全是一名文明交通劝导员。据他称,他已遭扣过很多次工资了,原因是打瞌睡。他说,晚上总是睡不好,经常刚刚睡着,电话又来了。老姚觉得,妻子长期经营生命热线,一是大家身体都遭不住,二是毕竟是一笔支出。去年年底,因为这些原因,他还第一次向曹文英提出过离婚。他最后收回了离婚的打算,但仍无法释怀。
母亲刘素云也支持关闭热线。“经常是电话来了,一家人都得帮忙,睡不好觉。”前不久,她不小心摔成骨折,现在卧床不起。在她看来,如果热线停掉以后,家里其他人就可腾出手来,多照顾一人。
“不行不行,以前那么困难都挺过来了,不能停。”父亲曹宏远说,“‘生命热线’救过很多人,我们也得到过很多帮助。现在还不能停,很多人还需要她的帮助。”他准备好好劝劝女儿,收回决定。
求助者
惊讶、不舍、遗憾 最终理解
“她关了热线,我还找哪个摆喃?”听说“生命热线”即将关闭,成都市民杨华十分惊讶。她介绍,几年前在《成都商报》读到“生命热线”的报道,便悄悄记下了热线号码。那时,她刚结婚,因生活琐事常和丈夫争吵,于是便试着拨通了“生命热线”。第一次通话后,杨华心情舒畅了很多。她回忆,“曹大姐声音很小,说话也很慢,但她很会安慰人……”从结婚之初到如今有了小孩,从聊情感困惑到咨询子女教育,电话中,曹文英给了她许多帮助和鼓励,让她明白换位思考的重要性,“现在遇到问题跟她聊一聊,几乎已成了我的习惯……”
王建君也是“生命热线”的求助者,“跟她一摆,就觉得特别舒服”。“她选择关闭,一定有自己的苦衷”。还有多位求助者,得知“生命热线”将要关闭,虽然惊讶、不舍、遗憾,最终都理解了曹文一英的决定,“坚持那么久实属不易,她身体不便确实有很多难处……”
社区回应
只能给予更多物质帮助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走访了督院街街道办青石桥社区书记段海渝和主任向玉华。据她们证实,曹文英此前就说过多次,“生命热线”确实有点难以为继了。两人说,曹文英是社区主要帮扶的对象之一。向主任介绍,每年不管是民政局、红十字会、残联,只要有爱心帮扶的,总是第一个考虑她,所有优惠政策也倾向于她。最近,社区还刚刚上报,准备给曹文英安一个1000多元的新马桶。
对社区来说,“生命热线”仍是一个话题。一些志愿者来社区服务时,曹文英家也是必去的地方之一。就社区了解的情况来说,“生命热线”至今仍在起作用,比如一些残疾人就跟她时常保持着联系。
不过,早在去年,曹文英就向她们说过几次,“生命热线”开不下去了。“她是重度残疾,一个人来打理,确实很恼火,而且父母也上年纪了。”对于生命热线将关闭,两位负责人表示,社区也不好相劝,只能给予更多物质上的帮助。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