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景郑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873
本馆由[ 天堂天使]创建于2009年12月15日

宝山楼收藏内容

发布时间:2010-11-12 15:01:09      发布人: 天堂天使
      2001年,正春寒料峭,笔者去拜访已94岁高龄的当代藏书家潘景郑。景郑先生此时已静卧在床,我像读一本书似地看着他,清楚记得在《著砚楼书跋》中,他自述了在弱冠之年开始藏书的种种趣闻。
  1919年秋天,吴县书市曾出现一部宋蜀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由于纸色晦暗,大家都以为是明代翻刻本而不屑一顾。潘氏兄弟两人慧眼独具,毅然以二百元收下。此集字大如钱,字体古朴浑厚,用黄麻纸印刷,钤有“晋府书画之印”、“敬德堂图书印”等印记。由此他们将藏书处取名“宝山楼”,以示珍重。他们获得这部镇库之宝后,有次傅增湘从北平南下,曾到吴县潘宅借赏,傅氏将其描述为:“字大如钱,气息朴厚……捧玩再三,惊喜出于意表,盖不特为海内孤行之本,亦实为后山集传世最早之编。”潘氏得宋版《后山居士文集》后,又陆续购得《明弘治本后山集》、《蒋子遵手校弘治陈后山集》及《残宋本后村居士集》,潘氏对此三种各有跋语。此外他们还收有《江郑堂校明钞本后村集》。
  “宝山楼”的收藏中,很注重明末史料。光绪末叶以后,明末史料逐渐受人重视,收藏和研究颇成风气,如谢国桢、朱希祖都是其中翘楚。博山、景郑兄弟对此也有一番罗致。对明代史料,潘景郑多有评述,对晚明人士的爱国情绪,潘景郑是极力赞颂的。1938年,日本侵略的魔火波及苏州,丁初园的遗藏也已箧衍狼藉,其手辑的《河东君轶事》也流落市廛。此时的潘景郑经乱之后,虽衣食困迫,然“斥饼金得之”,并在书后作跋,首先回忆了和丁初园的旧谊,对丁氏的治学态度也极为赞赏。陈寅恪作《柳如是别传》时,多得益于这本丁初园手辑的《河东君轶事》。
  潘景郑还藏有柳如是尺牍及诗集《湖上草》。此外藏钱牧斋的集子也有多种,潘景郑在跋语中,对牧斋的评论却不及对河东君柳如是那样推崇备至。潘氏通过藏书题跋最直接表现爱国之情的,是在《校明抄本〈全国南迁录〉》中。对那些美化秦桧“杀害名将,后人犹以为爱东南”、“桧之议和,亦为国计”等语,潘景郑愤然在跋语中写道:“读此史者,当反复深思,勿为邪说惑其志行,变乱史事,自欺欺人,终为识者所齿冷耳!”本来潘景郑还有意编写南明史,这是受了其师章太炎的影响。他因此收购了不少这方面的图书,后因同门朱希祖已经动手编写,他才告放弃。
  “宝山楼”藏书的另一类是乡贤文献,这是“宝山楼”的最大特色。凡是乡贤的稿本、校跋,甚至只有片纸只字、数语题记的书,他们都见无不收。《著砚楼书跋》中几近半是乡邦资料,尤其于集部中更大半都是。他们收集的范围不限吴县当地,而是包括旧日苏州府辖的常熟、昆山各县在内。他们不仅仅是收藏,更常常就零散碎烂的稿本加以整理装裱。潘氏兄弟勤于乡贤文献,先河后海,其实也是为中华典籍留根的事业。他们这种收藏宗旨,胸中含有很大的抱负,即要编订类似苏州艺文志的著述,但也未能实现。
  抗日战争开始,“宝山楼”连遭炮火和盗窃,藏书损失约十分之三四。兄弟二人移居上海,收书之兴稍减,接着博山病逝,潘家失去主要经济支柱。此后景郑陆续有些出售易米,以养家糊口。例如明代文?(文徵明的重孙女)彩绘的一千三百多幅《金石昆虫草木状》,便为中央图书馆收购,现藏于台湾。这部具有中药研究及艺术欣赏双重价值的图籍,成为该馆宣扬其珍贵收藏,经常展出的样本之一。
  潘氏兄弟在“宝山楼”共同藏书之外,他们又各有所好。博山收藏历代尺牍,景郑则嗜好石拓及砚。博山积二十年所得名人手迹一千余家,上起元代,下迄清末,而以获自无锡沈梧“古华山馆”及陈骥德“吉云居”藏的明末忠贤书翰最多,抗战中全部携至上海整理,准备会印流传人间,分为忠贤、儒林、文苑、金石、藏书、画苑、方外、闺秀、吴郡先贤九类。博山逝世后,景郑费时九个月,始告完成,并作《明清画苑尺牍跋》。为了不负博山的垂远之遗意,他又“发箧陈册,取先泽之未刊,及师友遗著有待名山者,与其他罕传秘帙有资考索者”,编成若干集传诸墨版,集名曰:《陟冈楼丛书》,并为之作序。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