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真实的农民形象
数十年间,穆青善于抓农村中先进人物,他的部分作品实质上可称之为农村社会经济变革历史中的人物画廊。他既善于真实的刻画现实生活中如吴吉昌、潘从正等完整的人物形象,也善于从某一个侧面,了了数笔,对典型人物进行勾勒。
他在写《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时,站的高,看的远,不顾干扰,勇闯"禁区"使报道的思想性大大.1978年3月发表的时候,正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之前,全国各族人民隆重纪念周恩来总理诞生八十周年的日子。作品表现了时代的特征--惊心动魄的阶级斗争;表现时代精神的情感情--人民对总理的深切怀念;表现了时代的农民风貌--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啥也别想挡住俺的精神"。
穆青在《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 人物通讯,同文学是有区别的。文学可以虚构,而人物通讯却不能有任何虚构,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是真实的。"他笔下农民形象地论述,不管是山西的吴吉昌,还是河南宁陵县的潘从正,都是真人,真地,真事。吴吉昌种棉花,潘从正植树,许多具体的故事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他对人物的一言一行,环境中的时间、地点、事件中的具体细节和情节,包括前因后果,都力求十分准确。
穆青长时期深入火热的生活,在身临其境中占有第一手材料,保证了作品中的任务的真实性。60年代初,林县人民在太行山上修了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穆青几次到林县采访,被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1965年 历四月,他在采访中听说正在跑县的任羊成身上磨出了血泡,就非要看有没有。时隔二十多年,年过七旬的穆青谈起此事,仍十分清楚地回忆说:"就是我让他把衣服脱下来。我说'你把衣服脱下来,我看看你的腰'。当时正是修红旗渠的时候,腰里拉着绳子,在半山腰里抖来抖去,腰里磨得血糊淋漓。他爱人给他脱衣服就脱不下来,都沾上了,疼得要命,连皮肉都 下来了,天长日久,就变成了一条老茧。我一看就掉泪了,我说这样的……为什么呀!还不是为了建设我们的国家。这样的苦干,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他对农民的热爱和敬仰,达到了神圣的程度。宁陵县劳模潘从正,人称"老坚决",他植树一生,使两千亩荒沙变成良田。1965年冬,穆青采访过他,十多年过去了,穆青仍然惦记着他,曾不远千里来看望过他。潘从正仍然守候在低矮的草屋里,植树,修路,种田。黄沙已无影,林木正葱茏,两位老人并肩走在一起,心中的快慰难以用语言来形容。从首次采访到"老坚决"去世,二十多年间,他先后四次采访和探望,并和陆拂为写出了优秀的任务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
穆青笔下的农民形象,在语言行动上的高度统一,表现鲜明的人物个性。例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写到吴吉昌的言行总共只有二十多处,但每一处都突出地表现着吴吉昌的性格。通讯一开始就写了吴吉昌接受周总理嘱托的庄严情景:"临走握住吴吉昌的手,炯炯有神的目光凝视着吴吉昌说:'主席把任务交给我,我把解决落桃的问题交给你了,你把它担起来!'吴吉昌迟疑地说:'中,我可是个大老粗,一没文化,二来岁数也大了……'总理打断他的话问:'你多大了?'吴吉昌回答:'五十七'。总理说:'你五十七,我留时期,毛主席比我们都大得多。我 你说再过二十年,我八十七,你七十七,咱们一起用二十年时间,把毛主席的任务完成,行不行?'热血涌上吴吉昌的脸,他紧握住总理的手响亮地回答:'行'"这里从吴吉昌迟疑到最后坚决,语言水乳交融,从而显示了周总理的嘱托是吴吉昌"啥也别想挡住俺"性格的基础。
在穆青的心中,农民群众始终占据着主体的神圣地位,他的背后有一批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中国人民。因此他笔下的农民有一种朴素的真实的美,在这些人身上,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美德,又反映了如火如荼的社会生活和鲜明的时代精神。无论社会风云怎样变幻,这些人物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他们的英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为之奋斗,把我们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